摘要: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住户存款增加9.77万亿元,人均存款已突破10万元。但活期存款年化利率仅0.3%左右,而实际通胀水平维持在3%上下,攥着存款看似安全,实则每天都在“隐性缩水”。未来6年恰逢“十五五”规划关键期,经济结构深度转型,政策导向与产业趋
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住户存款增加9.77万亿元,人均存款已突破10万元。但活期存款年化利率仅0.3%左右,而实际通胀水平维持在3%上下,攥着存款看似安全,实则每天都在“隐性缩水”。未来6年恰逢“十五五”规划关键期,经济结构深度转型,政策导向与产业趋势形成强大合力,与其让存款躺平贬值,不如换成能抗风险、增价值的核心资产,日子才能真正实现升级,过得有底气又从容。
一、高股息红利资产:波动中的“现金流压舱石”
低利率时代,能持续分红的红利资产成为普通人的避险首选。这类资产的核心优势在于“双收益”——股价波动带来的价差收益,叠加稳定的股息分红,长期年化收益率可达8%-9%,远超存款收益。对追求稳健的家庭而言,这是财富最可靠的“稳定器”。
实操层面可重点布局三类标的:一是公用事业股,如长江电力、中国移动AH股,其需求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近5年分红率稳定在4%以上,盈利确定性堪比国债;二是红利指数ETF,如中证红利ETF,通过分散持有50只高股息个股,把单只股票的风险降到最低,在2018年贸易战、2020年疫情等极端行情中,最大回撤仅12%,远低于沪深300指数的28%;三是港股高股息品种,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分红率普遍在5%-7%之间,兼具安全边际与收益空间。富达基金统计显示,过去10年,坚持配置高股息资产的投资者,亏损概率不足5%,是存款的理想替代选择。
二、硬科技成长资产: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引擎”
“创新是未来财富的核心来源”,2024年中国发明专利数量稳居世界首位,STEM专业毕业生超500万人,工程师红利正加速转化为科技竞争力。这类资产虽短期波动大,但长期回报爆发力极强,是资产组合中“赚大钱”的关键,更是抓住“十五五”产业红利的核心抓手。
配置方向可瞄准三大高成长赛道:首先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从算力芯片到大模型应用,相关企业2025年营收增速普遍超30%,华夏半导体芯片ETF作为代表性标的,近3年涨幅已达120%;其次是绿色低碳领域,作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决胜期,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15万亿元,光伏、风电、储能等细分赛道潜力巨大;最后是高端制造领域,如新能源电池、工业机器人,政策研发投入年增速超15%,头部企业毛利率维持在25%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科技资产波动剧烈,进取型投资者可配置资金的40%,保守型投资者建议控制在20%以内,避免短期波动影响心态。
三、保障型金融资产:人生风险的“防火墙”
底气的本质是抗风险能力,而保障型资产正是家庭抵御意外的“定心丸”。约70%的家庭因缺乏风险缓冲机制,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倍感压力,而合理配置保障型资产,能让生活在变故面前保持从容。
保险作为重要的保障型资产,并非消费,而是资产形态的转换。保费投入能转化为三重核心价值:一是风险保障,遭遇疾病、意外等变故时可获得赔付,避免存款被一次性掏空;二是长期稳健收益,超过三万亿的保险资金已重仓国家基建、新能源、医疗等战略领域,个人保单相当于间接持有了国家发展的红利,近十年保险资金平均年化收益率接近5%,波动率仅为股市的五分之一;三是资产保全,能在法律框架内对抗债务、婚姻等风险,实现财富的稳定传承。配置时可优先覆盖重疾险、医疗险等基础保障,再根据家庭情况补充年金险,构建多层次风险防线。
四、核心人力资本:永不贬值的“终身资产”
马云曾断言“未来竞争在技能而非资本”,这句话在2025年愈发得到验证。掌握稀缺技能,本质上是持有“终身现金流资产”,其增值潜力远超任何金融产品,更是应对职业波动的根本底气。
当下最具价值的三类技能组合值得重点投入:一是AI工具应用能力,如大模型微调、数据可视化分析,具备这类技能的从业者薪资溢价可达行业平均3倍以上;二是细分领域专业技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护理、高端家政等岗位缺口超千万,资深从业者月薪已达2万元;三是跨界整合能力,如“电商+直播”“法律+财税”的复合人才,企业招聘溢价普遍在40%以上。对普通人而言,投入时间学习技能的回报率极高,每天1小时系统学习,3-6个月即可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这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五、稀缺实物与体验资产:生活品质的“升级剂”
资产配置不仅要追求增值,更要服务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把部分存款转化为稀缺实物与体验资产,既能对抗通胀,又能直接提升幸福感,让日子过得更有质感。
实物资产可关注贵金属等抗通胀品类,华安黄金ETF近5年年化收益6.2%,2025年油价上涨期间,黄金作为避险资产涨幅明显,不少配置者将其仓位提升至15%。而体验类资产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疫情后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已突破5万亿元,短途游、露营、民宿体验等消费形式持续升温。此外,家庭健康投入也是优质选择,有机食品、健身课程、家庭医疗设备等消费,能直接转化为健康资本;适老化家居、智能家电等配置,能显著提升生活舒适度,这些投入远比单纯存钱更能带来生活升级的体感。
未来6年的财富逻辑,早已不是“存钱越多越安心”,而是“资产配置越合理越从容”。将存款科学转化为高股息资产、硬科技资产、保障型资产、人力资本与体验资产,既能抓住“十五五”时期的政策与产业红利,又能构建起抗风险、增品质的生活体系。记住,财富增值的本质是让资产跟上时代节奏,换对这5样,才能真正实现日子升级、底气十足的舒适生活。
来源:筱雅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