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工运使命担当 谱写鹰城劳动华章—庆祝河南省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平顶山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09:00 1

摘要:从1958年成立至今,平顶山市总工会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劳动保障创新,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勇当制度实践先锋,在新时代更以劳模精神传承书写工运新篇章,成为连接党和职工群众的坚实桥梁。

从1958年成立至今,平顶山市总工会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劳动保障创新,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勇当制度实践先锋,在新时代更以劳模精神传承书写工运新篇章,成为连接党和职工群众的坚实桥梁。

平顶山市总工会的成立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工人阶级组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1953年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将“一五”计划作为实现工业化的核心载体,平顶山煤田因探明储量达25亿吨以上,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成为中南地区特大型煤田开发的关键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平顶山矿区的大规模开发,各地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陆续汇聚于平顶山,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至1958年,平顶山已初步形成煤炭工业城市雏形,工人阶级作为生产建设的主体力量,亟需通过组织化渠道维护权益、凝聚合力。在此背景下,参与矿区初期开发的基层单位率先建立基层工会组织,为市级工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58年3月,经平顶山市委批准,平顶山市工会联合会正式筹备成立,标志着平顶山工人运动进入有组织、系统化的发展阶段。

首次代表大会召开与工会联合会成立

1953年至1956年年初平顶山矿区无统一工会领导机构,各单位工会依上级开展活动。为完成国家建设任务,1956年3月,在矿区党委领导下,成立中国煤矿工会平顶山矿区筹备委员会,后名称随体制调整;同年8月筹建平顶山矿区工会联合会;1957年6月矿区改市后成立平顶山市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其成立标志矿区工会有了统一领导,平顶山工人阶级队伍形成,开启了工人运动新篇章。1958年3月24日至26日,平顶山市工会首次代表大会在矿工俱乐部召开,大会通过“团结全市人民,勤劳节俭,苦干五年,为把平顶山建成新的煤炭工业基地而奋斗”的决议,明确了工会服务矿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组织整合与总工会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29日,平顶山市工会联合会一届三次执委扩大会与中国煤矿工会平顶山矿区委员会一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联席会议召开,根据全国总工会与河南省总工会党组会议精神,决定将“平顶山市工会联合会”与“中国煤矿工会平顶山矿区委员会”合并,正式成立“平顶山市总工会”。组织架构的整合实现了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的职能统一,强化了工会对矿区工人运动的统筹领导。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劳动权益保障与生产支持

1964年,平顶山市总工会配合国家劳动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对平顶山矿务局系统井下工人劳动条件展开调查,发现工人每班工作时间较长。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建立井下职工班中保健饭制度,被矿务局采纳后,一矿“牛皮火烧”、六矿“大包子”等保健餐不仅保障了职工健康,更成为地方名吃,体现了工会在改善劳动条件中的实际作用。

2.民主管理与文化建设创新

平顶山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平顶山市总工会大力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顶山矿务局铁运处等单位率先落实,成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渠道。1965年前后,工人文化宫建成讲座厅、露天影剧院、灯光球场等设施,组建文工团,既活跃了职工文体生活,又服务于全市大型活动,成为矿区文化建设的标志性阵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工会组织体系全面恢复

1981年,全市199个市属以上企业中恢复建立基层工会133个,发展会员12.58万人,占已建会企业职工总数的77%,配备专职工会干部533人,工会积极分子1.49万人,组织体系的重建为工会工作复苏提供了人力保障。1982年8月,平顶山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明确了新时期工会服务经济建设的任务。

2.开展技能竞赛助力经济建设

为了在全市职工中掀起为“四化”学技术的热潮,促进平顶山市经济建设发展,从1983年起,平顶山市总工会结合企业生产和工作实际,每年举办一次职工技术选拔赛,从最初的1万多名职工参加,到1991年,参加职工达到22.5万人。通过职工技术选拔赛,引导全市职工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攻关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

3.集体合同制度全国领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后,平顶山市总工会推动中国神马帘子布集团公司率先签订集体合同,树立行业标杆。1996年全市582家企业完成签约;1999年签约企业达747家,占建会企业数的94.8%。平顶山市总工会被授予“河南省集体合同建制先进市”,相关经验在全国总工会座谈会上介绍,全国总工会《基层工会工作》期刊专题刊发。

4.送温暖与再就业工程系统化

送温暖是工会组织帮助困难职工的一种重要救济形式,平顶山市总工会将送温暖活动制度化,1996年获“河南省总工会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1997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世纪90年代,针对国企改革引发的职工下岗问题,积极推动再就业工程,成立下岗职工服务中心,1997年年底帮助1.12万人实现再就业;1998年开展技能培训8939人次,4218人成功就业,举办转岗培训班使2131人上岗;1994—1999年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为1800多人次提供就业服务;筹集214万元开展小额贷款扶贫,帮扶700多名下岗职工,80%实现脱贫,形成了“培训—介绍—帮扶”的全链条再就业服务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2021年4月,全省首家劳模主题公园“平顶山市劳模园”开园,占地34亩,包含“振翼”雕塑、19座劳模单体雕塑等设施,2023年被命名为“河南省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11月,平顶山市总工会联合平顶山学院成立河南劳模学院,开展劳模素质提升与文化研究,构建了劳模精神传承的实体平台。

2.全面升级文化阵地

升级改造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建成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大楼、篮球场等设施,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多次承办全国性工会工作座谈会。不断完善职工疗养院体系,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设计、全国总工会投资,建成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1986年由平顶山市总工会代管。在平顶山市总工会支持下,疗养院领导班子带领职工二次创业形成“温泉精神”。2018年,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焦开河调研提出改造升级要求,经多方协调,2021年10月,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2022年7月改扩建一期工程奠基,目前已完工并试运营,成为集疗养康复、度假旅游、会议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六十余载间,平顶山工人阶级和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工业化进程中勇当先锋,在改革发展中攻坚克难,书写了工运事业与党和职工群众紧密相连的时代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平顶山市总工会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