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制造的语境中,这正是未来工厂的期许:人、设备与资源在同一个“社交网络”里协作运作,系统自优化、边界自适应。
引言
“高效制造”,曾经意味着更快的节拍、更多的产出。
而今天,它被重新定义为另一种能力——在有限能量中释放最大智能,在每一秒中做出最优判断。
在《Best of Industry Award》的“Effiziente Fertigung(高效制造)”类别中,14家企业用各自的技术回答了同一个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
这些创新的共同点,不是速度本身,而是结构的聪明、能量的自觉、系统的协调。
在智能制造的语境中,这正是未来工厂的期许:人、设备与资源在同一个“社交网络”里协作运作,系统自优化、边界自适应。
正如麦肯锡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只是流程变革,更在于重塑“谁做决定”“谁协调系统”的机制。
这些技术创新在看似微小的细节中,重写了制造的逻辑——让每一个环节都变得更轻、更稳、更有意识。
这14家企业,正在构建德国工业的下一种可能。
往期阅读
2025年德国工业大奖(人工智能篇)
2025年德国工业大奖(工业机器人类别)
2025年德国工业大奖(物联网软件篇)
ARBURG|IML goes Medical
让标签在成型中“长”出来
一句话点评:当标签不再“贴”上去,而是在成型中“长”出来,医疗制造的精度与效率被重新定义。
在医疗车间里,一支支透明离心管正从注塑机中成形——不同的是,它们的标签不是贴上去的,而是随成型过程一同诞生的。
这是ARBURG推出的创新项目IML goes Medical,将原本用于包装行业的模内贴标技术(IML, In-Mold Labeling)引入高洁净度的医疗制造现场。
在 Allrounder 520 A 注塑系统上,离心管与功能性标签可在一次成型中同步完成。标签可标示液位、批次或序列号信息,实现产品追溯、防伪与状态监测一体化。
这套系统省去了后续印刷或贴标环节,生产节拍显著缩短,废品率降低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要实现这一点,对精度与协调性的要求极高。
ARBURG 通过整合机械控制、模具设计、自动上料与视觉检测系统,打造出一条“零偏差”的医疗级生产单元。
当 IML 的精度遇上医疗制造的洁净标准,形成了新的工业标尺——标签成为数据载体,模具成为信息入口。
预计在2025年K展上,ARBURG将展示该平台的升级版本,实现从模内贴标到智能检测的闭环生产。
从此,医疗制造不再只是成品的精密,而是整个过程的智能。
baier & Michels|b&m-ECCO TEC
让金属“被塑成形”的绿色制造
一句话点评:当零件不再被削去材料,而是被塑成形状,效率与可持续性达成了新的平衡。
在传统车削工厂里,切屑飞溅、材料浪费几乎是制造的常态。
而在 baier & Michels 的生产线上,金属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它不再被“削去”,而是被“压成”。
这便是企业的核心创新——b&m-ECCO TEC® Ecological Cold Forming Technology。
这项“无切削(spanlos)”冷成形技术,可在一次成型中高效制造各类旋转对称零件:从螺纹杆、蜗杆、滚花件到带齿轮、凹槽或复杂外轮廓的精密构件。
其原理是“Umformen statt Zerspanen(以成形代替切削)”:通过高精度模具与冷质变形工艺,材料被直接塑造成目标几何形状,原料利用率接近 100%。
这种方式不仅缩短了工艺周期、提高产出率,还因冷作硬化效应获得更高的表面密度与耐磨性。
b&m-ECCO TEC® 的意义远不止是一种新工艺。
它让工业生产首次在“性能提升”与“资源节约”之间取得双赢:减少废料、降低能耗、压缩碳足迹,使制造变得更经济、更可持续。
在冷金属的成形瞬间,也诞生了一种新的制造哲学——塑造,而非切削。
DN Solutions Europe|DNX 2100
让机床学会同时“思考与行动”
一句话点评:当一台机床同时承担车削与铣削,它不仅在节拍上提速,更在智能化上进化。
在制造车间的节拍中,每一次换刀、每一次装夹,都是时间与成本的较量。
DN Solutions Europe推出的DNX 2100正是为这种“每秒都值钱”的场景而生。
这台多功能加工中心将高精度车削与铣削融为一体,使工件无需多次装夹即可完成复杂加工。
配合自适应自动化系统——从机器人上料到棒料送料——整条生产线实现了真正的闭环协同与智能调度。
其核心优势在于:60工位链式刀库让换刀过程几乎无停顿,±120° 可摆动B轴支持多角度加工,显著减少工装依赖与非生产时间。
系统还能自动调整加工参数,以应对材料变化和负载波动,实现稳定质量与最优节拍。
DNX 2100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标志着制造业的“智能分界线”:
当设备能自主判断、自动协作,生产不再只是执行程序,而是实时优化的过程。
在空间紧凑、订单多变的当下,这台机床代表着制造车间的未来形态——紧凑、高效、可自我学习的智能单元。
Durabook|S14I Laptop
让“笔记本”成为智能制造的第四只手
一句话点评:它不是普通笔记本,而是一台能在油污、震动与烈日下工作的“工业伙伴”。
在工厂车间或野外工地,计算设备往往是最脆弱的环节——灰尘、震动、极端温差都会让普通电脑罢工。
而Durabook S14I正是为这种环境而造:它能在冲击与高温中稳定运行,把数据与决策能力直接带到生产一线。
这款笔记本通过MIL-STD-810H军规认证,具备IP53防水防尘等级,可在−20°C至+60°C的环境中稳定运行。
可热插拔双电池系统支撑超长续航,高亮显示屏 确保户外作业清晰可读。
它配备AI辅助分析模块与IoT连接功能,可实时访问设备数据、执行预测维护,工程师无需返回办公室即可完成诊断与决策。
在智能制造时代,Durabook让“移动终端”真正走进工业一线:
数据在现场被采集、计算与判断,故障在几分钟内得到响应,维护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预防。
坚固的外壳之下,是一套让生产更高效、更自主的智能体系。
Durabook S14I,不只是笔记本——它是智能制造现场的“第四只手”。
ESTA Apparatebau|DynamicPulse
让空气学会“借力打力”
一句话点评:当压缩空气学会“借力打力”,过滤系统的能耗与噪声同时减半。
在任何制造车间里,除尘设备都像“沉默的后台”——不停运转,却鲜有人关注它的能耗与效率。
ESTA让这块被忽视的领域重新变得聪明。
DynamicPulse过滤清洁技术利用一次精确控制的压缩空气脉冲,从滤芯内部反向清除粉尘颗粒。
独特的Venturi喷嘴结构会将周围空气一并吸入,放大气流能量的同时减少空气消耗——节能幅度高达50%。
突破不在气压,而在逻辑:用“流体力学的巧思”取代“蛮力吹扫”。
系统运行噪声降低一半,滤材寿命延长20%,维护间隔更长、设备稼动率更高。
它不仅让 Dustomat Dry 等系列产品更高效,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能效范式。
评审团认为 DynamicPulse 代表了工业创新的另一种力量——不是造出更大的机器,而是让空气以更聪明的方式流动。
Gräbener Maschinentechnik|Graebener Fittingspresse
让速度与精度不再对立
一句话点评:20个零件16秒完成成形,Graebener 正在让“高精密”与“高节拍”真正并存。
在金属成形领域,速度与精度往往是难以兼得的两端。
来自锡格兰的 Graebener 试图重新拉直这条曲线。
Graebener Fittingspresse 是一款专为铜制管件打造的全自动成形系统——在 8,500 kN 合模力下,20个零件仅需16秒即可完成生产。
系统将送料、上料、换模、识别和成形集成为一个闭环过程。
最具突破性的是快速换模系统:模具调整可在生产不中断的情况下完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停机切换”。
这种灵活结构,使其能够同时兼顾标准件与非标件的连续生产,大幅提升设备利用率。
Graebener 的创新不仅在机器层面,更在制造哲学上——让“多品种、小批量、高节拍”的生产逻辑变得可行。
工业进化的意义,正体现在这样的变化中:从力量的较量,走向节奏的掌控。
igus GmbH | Geteilte Flanschlager
让轴承安装“无需拆机”的效率革命
一句话点评: 当轴承能直接装上主轴而无需拆机,效率就不再是机械的极限。
在工业现场,换一个轴承往往意味着“拆半台机器”。来自科隆的 igus GmbH 用一项看似微小的设计,让这种浪费彻底成为过去。其 Geteilte Flanschlager(分体式法兰轴承) 可直接在主轴上开合安装,无需拆解设备——装配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50。
这项设计的巧妙不止在结构,更在理念。它用高性能聚合物取代传统金属,不仅轻量、耐磨、免润滑,还让“绿色维护”真正落地。
固体润滑材料确保整机运行周期内无需再加油,避免泄漏污染;而分体式结构,则让维修变成一次“快装操作”。
这正是本届《Best of Industry Award》评审看中的突破点:igus 用一个轴承,重写了“维护效率”的定义。工业创新有时并非惊天动地,而是让每一次停机都值得更少。
Bodor Laser|Lightning Cutting Suite
当光速成为生产节拍
一句话点评:把“切割”提速 86%,不是更快的手,而是更聪明的光。
在激光加工领域,博杜激光(Bodor Laser)正在重新定义“速度”的含义。
Lightning Cutting Suite 是其为薄板与薄管加工打造的“三件套”:短焦激光头、高功率激光源与高速切割系统的深度协同。它让6mm以下材料的切割速度提升高达86%,同时显著降低能耗与运行成本。
核心突破在于对“光”的重新调校。
Lightning Cutting 通过光束整形与通道优化技术,使能量密度更集中、热影响区更小;动态聚焦系统在高速移动中实时调整焦点位置,确保切割轨迹始终精准。配合高速喷嘴结构优化,熔渣排出效率显著提升,切口更干净、边缘更平整。
这不仅是一项性能升级,更是一场关于节奏的革命。
当激光学会“借力打力”,当能量传递变成精准控制,速度、质量与成本不再对立。Bodor Laser 用 Lightning Cutting Suite 证明,制造的未来,属于那些能让光也变聪明的企业。
Moog GmbH|EPU-G 电-液静力泵单元:驱动技术的新标杆
一句话点评:当液压系统也学会“按需供能”,能源效率就不再是机械的负担。
EPU-G是 Moog 推出的新一代电-液静力泵单元,目标是重塑驱动系统的能效结构。它将创新的四象限内啮合齿轮泵与高动态伺服电机深度集成,在 20–85 L/min 的流量范围内输出最高 345 bar 压力。
紧凑的轴向设计可直接与控制模块连接,无需外部管路,让执行器布局更灵活、整机更简洁。
真正的突破在于“Power-on-Demand”策略——通过电机转速精确调节,实现按需供能。
EPU-G 在部分负载下能显著降低能耗与噪音,相比传统液压系统,油液体积减少高达 90%,不仅降低维护与火灾风险,也让运行更清洁、更可持续。
该系列覆盖5至20cm³ 排量,完善了Moog现有 EPU 产品线(19–250 cm³),广泛适用于工业设备、金属成形、塑料加工、能源、测试与船舶等场景。
EPU-G 用模块化、可集成、免复杂液压知识的设计,成为连接传统液压与未来电-液混合驱动的关键一步——也是《Best of Industry Award》评审眼中“真正落地的能源革命”。
Murrelektronik GmbH|uKonn-X
让机器安装像导航一样简单
一句话点评:让装配现场“少出错”,靠的不是更多经验,而是更聪明的系统。
在传统工厂中,电气布线是一项高度依赖经验的“手艺活”:图纸复杂、接线密集、校对繁琐,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返工。Murrelektronik 推出的 uKonn-X,正是要把这种经验变成可复制的系统。
它像工业领域的“安装导航”,通过 扫描—插接—确认 三步操作,就能让整个布线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
每一个连接点都被自动识别并映射到虚拟模型中,安装进度、位置与文档实时同步,极大减少人为误差与重复校对。
真正的创新并不在硬件,而在逻辑。uKonn-X 把过去隐性的经验知识转化为显性的数字规则:新人可以照系统完成安装,工程师可以通过数据不断优化设计。
电气装配从“靠记忆”走向“靠系统”,也让生产线的每一步都留下可追溯的数字足迹。
正因这种实用而深刻的创新,uKonn-X 获得《Best of Industry Award》评审的认可。
它是让智能化真正嵌入车间的日常。Murrelektronik 用这一产品证明:真正的工业智能,往往藏在最容易被忽视的接口之间。
nascit|Nanoscale Sculpturing
用“纳米钩”重塑金属与塑料的结合方式
一句话点评:当连接从化学变为结构,制造的边界也随之被改写。
在制造业中,金属与塑料的结合长期依赖化学底漆和粘合剂——工序繁琐、污染严重、可靠性受限。来自德国的 nascit GmbH 选择从微观层面彻底改写这一逻辑。
其 Nanoscale Sculpturing 技术能在金属表面“雕刻”出数百万个纳米级的微型结构——如同无形的“钩爪”,让聚合物能在无需化学粘结的情况下实现纯机械锁合。
这种结构式结合不只是替代粘合剂,而是重构材料关系:界面更强、耐热更高、抗疲劳性能更稳定。
对于汽车轻量化、航空复合材料、电子封装等领域而言,它让“轻”与“牢”首次不再矛盾。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不依赖溶剂或涂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制造。
这正是《Best of Industry Award》评审认可的意义所在:
nascit 用一种纳米级的设计,重新定义了“连接”这一工业基础动作。
在它看来,创新不是添加更多材料,而是让材料本身变得更聪明。
RAS Reinhardt Maschinenbau|MiniBendCenter 2
小件折弯的自动化新标杆
一句话点评:在50×40 mm的极限尺寸上,实现 24/7 无人值守生产。
在钣金制造领域,小件往往意味着高成本、高难度与高依赖——RAS Reinhardt用 MiniBendCenter 2彻底改写了这一规律。它是全球首台面向微型钣金件的全自动摆臂折弯系统,可实现从识别、定位、测量到折弯的完整无人化流程。哪怕是仅50×40 mm的极小工件,也能实现高重复性与高精度成形。
系统采用高动态伺服电驱与智能机器人协作设计,能耗仅为传统液压方案的一半,却可连续运行一整天不间断。
其核心的“秒级换刀”机制,将调试与换模时间压缩至几秒,使多规格生产不再成为瓶颈。
MiniBendCenter 2的意义,不止在于设备性能的提升,而在于重新定义了“柔性制造”的底层逻辑——让自动化不再依赖规模,让极小尺寸也能承载完整生产力。
在它身上,“精度”与“效率”不再对立,而是第一次被整合成一种可持续的工业节奏。
RUD Ketten Rieger & Dietz|PIP-RAPIDO
让“吊点更换”进入秒级时代
一句话点评:拧螺丝的时间,被创新省掉了 80%。
在起重与装配作业中,更换一个吊点往往意味着停机、拆装、对齐、再校验。RUD 推出的 PIP-RAPIDO 改写了这一切——它是全球首款可插拔吊点系统(Plug-in Lifting Point),让安装从“拧螺丝”变成“旋转与点击”三步完成,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安全锁定。
实际测试显示,操作时间缩短高达80%,让频繁换点的工业现场重新获得节奏感。
PIP-RAPIDO 的结构设计兼顾速度与安全。可插拔机构的容差范围达到直径 2 mm、长度 10 mm,即便在背面难以触及或带倒扣的孔位中,也能轻松定位。
它依然保持4.2吨的额定承载力,并通过内置 RFID 芯片实现数字化追踪与定期检验,支持从装配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项创新让“效率”不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RUD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吊点,做成了信息化、模块化、可追溯的系统部件。
当时间被重新设计,当安全与速度不再对立,这样的微创新,就成了工业现场最真实的革命。
SCHMIDT Technology|SCHMIDT® DuplexPress 8
让手动压机进入“7 kN 时代”
一句话点评:用120N的手力,释放7kN的成形能量。
在自动化几乎主宰生产线的今天,SCHMIDT 却选择回到“手”的力量。
DuplexPress 8 是一台能用双手完成的力学奇迹:左手快速推进工件,右手轻轻一转,即可在140mm的位移中释放高达7kN的压力量。它让过去只有液压或齿杆系统才能完成的压装任务,在一台桌面设备上就能实现。
真正的突破藏在“力的路径”里。通过行星齿轮传动与气动回程设计,操作力被降到仅120N——约等于按下一只订书机的力量。
气压储能模块还能让它在无外部气源的情况下独立工作,从实验室到装配车间,都能保持同样的顺滑手感。
《Best of Industry Award》评审认为,它让“人力”在工业中重新找到尊严:
当一台手动压机能做到7kN的输出,它不只是工具,而是机械设计智慧的浓缩——提醒我们,工业的未来,不止有电机和算法,也有更聪明的杠杆。
这些看似分散的创新,共同描绘出高效制造的新轮廓:
从能量到信息,从结构到系统,真正的高效,不是更快,而是更聪明地让一切协同。
来源:德国工业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