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然而,这一庄严时刻却引发日本的异常反应,日本政府不仅拒绝派高级别代表参加,更公然呼吁亚洲及欧洲国家抵制中国阅兵式。
编辑:香瓜
中国搞了次常规阅兵,就把日本弄的上窜下跳。
他们说阅兵“反日色彩浓重”,还呼吁各国谨慎考虑,不要参加。
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然而,这一庄严时刻却引发日本的异常反应,日本政府不仅拒绝派高级别代表参加,更公然呼吁亚洲及欧洲国家抵制中国阅兵式。
这种战败国对战胜国的公然挑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心结与战略图谋?
对着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阅兵活动又是抹黑又是抵制,甚至公开喊话国际社会别来参加,理由竟然是“反日”。
八十年了,一个曾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的战败国深陷历史的泥沼,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国际公义,甚至在军事上蠢蠢欲动,这可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引了过来。
但你看看,法国搞二战胜利纪念,俄罗斯在红场阅兵,日本吭声了吗?他们说过一句“反德”吗?没有。这种双重标准玩得炉火纯青,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闹别扭,而是一盘精心算计了几十年的大棋。
要理解日本这套操作,得先看看他们给自己国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日本不是那个发动战争的加害者,反而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
每年夏天,广岛和长崎的纪念活动都办得声势浩大,全世界的镜头都对准那里,讲述着原子弹爆炸的悲惨。战争的创伤被反复强调,仿佛这才是二战的全部真相。
但他们绝口不提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两颗原子弹,究竟为什么会落下来?如果不是他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把整个亚洲拖入战火,又何来后续的一切?这个因果链条,在日本的官方叙事里被干净利落地剪断了。
这种叙事上的“净化”工程,渗透到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教科书里,“慰安妇”这种让他们难堪的词汇被悄悄抹去。提到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成了“尚未确定”的学术问题,甚至连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本身,也被淡化成一个轻飘飘的“南京事件”。
更绝的是,他们能把“侵略”两个字,美化成“进出”。仿佛那场战争不是铁蹄践踏,而是一场无伤大雅的旅行。
战后初期,在美国的主导下,还有些左翼学者敢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这种词来深刻反思。可随着冷战开始,日本经济腾飞,风向变了。
政府开始鼓励大家扔掉所谓的“战后意识”。一批学者应运而生,以伊藤隆等人为首,他们搞出了一套叫“革新派论”的新解释,巧妙地绕开了“法西斯”这个刺眼的词。
他们说,战时的日本不是在搞侵略扩张,而是在尝试一种“打破现状”的现代化改革。这场运动,不能简单地用“进步”或“反动”来定义,它很复杂,很中性。那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不是因为侵略本质是邪恶的,而是因为“改革受挫”了,或者“步子迈得太快了”。
你看,一套话术下来,罪责就这么被消解了。表面上,他们用的是追求客观的“实证主义”方法,实际上却是在为历史责任洗地。而日本政府,则被认为是这套理论背后最大的推手,把它当成官方立场来宣传。
和德国比起来,这种差异简直让人咋舌。德国把“奥斯维辛”刻进民族记忆,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纪念碑前那惊天一跪,为国家赢得了真正的尊重。而日本呢?政客们还在年复一年地参拜靖国神社,那个供奉着甲级战犯的地方。
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一个可悲的后果:日本的年轻人,可能对本国的战争罪行知之甚少,但对原子弹轰炸的日期却记得一清二楚。他们被塑造成了一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受害者”。
如果说对内的“受害者叙事”是为了凝聚人心、摆脱道德包袱,那么对外,日本的“历史失忆”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战略武器。它服务于现实利益,并且可以根据对象不同,精准地选择“失忆”或“记忆强化”。
最典型的,就是对美国的“定向失忆”。按理说,往日本扔原子弹的是美国,日本最该恨的、最该抗议的,应该是美国才对。可你见过日本对美国表达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不满吗?没有。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战略依附。战后,美国为了把日本打造成对抗苏联的桥头堡,对日本的战争清算根本就不彻底。天皇制被保留了,旧的官僚体系也基本没动,更别提对大量战犯的宽大处理。
甲级战犯岸信介,被释放后居然能重返政坛,一路当上首相。这种操作,为日后整个国家的历史修正主义埋下了最大的祸根。日本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安全、政治地位,都得仰仗美国。所以在所有盟友里,日本的战略自主性可能是最低的。
但对中国,日本的态度就完全反过来了,变成了“定向记忆强化”。它不断地在中国身上寻找问题,将历史问题当成一张可以随时打出的牌。
它一边否认和淡化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铁证如山的罪行,拒绝在道义上认输。这种心态很微妙,在日本右翼看来,他们二战是输给了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钢铁洪流,是输给了强者,但绝不是输给了浴血抗战的中国。
另一方面,当中国举行纪念活动,重提这段历史时,日本又立刻跳出来,指责中国“过度聚焦历史”,把一场和平纪念歪曲成“反日”宣传。
它在中国和世界面前扮演了一个“被欺负”的角色,试图搅浑水。其次,它在国内煽动“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挣脱战后束缚、发展军备制造借口。
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行阅兵以来,日本已经砸下了超过560亿美元的巨款,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这种投入,可不是为了真心悔过,而是为了抢夺历史的解释权。
更阴险的是,日本还学会了将历史争议与现实的地缘政治冲突捆绑在一起。比如,在东海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试图用领土争端这种更扎眼的矛盾,来稀释和转移国际社会对其历史责任的关注。
历史叙事彻底沦为了现实政治的工具。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美国的默许和支持下,摆脱战败国的身份,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国家”,并借助美国的力量来遏制日益强大的中国。
说白了,它甘愿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棋子,而历史问题,就是它向美国纳上的“投名状”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军事动向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整个国家的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专守防卫”,开始转向一种更具攻击性的姿态。
国防预算大幅提升,甚至开始研发具有攻击性的远程导弹。所谓的和平宪法,正在被一点点地侵蚀、瓦解。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外部的“敌人”来作为理由,而一个“咄咄逼人”、“揪着历史不放”的中国,正是它们梦寐以求的完美靶子。
对内,它用“受害者”的悲情故事来完成国民的心理整合,让他们不必背负沉重的罪责感。对外,它又扮演着一个“战略性失忆者”,灵活地运用历史这张牌,服务于依附美国的联盟政治和与中国进行的地缘竞争。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让日本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左右逢源,实现一些政治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个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永远无法与邻国实现真正的和解,它将永远被困在自己制造的历史泥潭里。
历史的真相,是地区和平与互信的基石。任何试图将其工具化、武器化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国际社会需要警惕这种以修正主义为内核的“叙事外交”,因为它践踏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正义,更是对未来和平的潜在威胁。
真正的和解,从来都不是靠策略性的遗忘或篡改,而是源于坦诚面对过去的勇气。
来源:怎么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