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设计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Surprise Endings为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00:00 2

摘要:针对初中英语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逆向设计,即以终为始,先确立教学目标,再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最后设计教学活动,自上而下地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本文以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8 Surprise Endings为例,探索基于逆向设计的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奕敏

摘要:针对初中英语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逆向设计,即以终为始,先确立教学目标,再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最后设计教学活动,自上而下地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本文以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8 Surprise Endings为例,探索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步骤,即梳理单元内容,确定预期结果;运用理解六侧面,设计合适的评价任务;运用WHERETO要素,设计聚焦目标与评价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英语;逆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英语教学以主题意义为引领,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教育部 2022)。然而,目前初中英语单元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各课时目标设计缺乏连续性,与单元目标脱节;教学评价标准模糊,无法有效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随意,未能指向单元目标和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依据教学内容,先设计教学活动,再提炼教学目标(谭达文 2022)。而美国教育学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Wiggins & McTighe 2003)提出的逆向设计理念,又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逆向设计理念。它以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为起点,思考学生达成目标需要“输出”的证据(评价任务),最后设计教学活动(Wiggins & McTighe 2017)。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把教学目标放到第一位,能够有效地统领教学评价和活动的设计,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把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之前,能够让评价活动更好地嵌入教学过程,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下面,以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8 Surprise Endings为例,探索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步骤。

一、梳理单元内容,确定预期结果

逆向设计的第一阶段是确定预期结果。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处于上位的是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基于单元内容和学情的具体化呈现(张立 2022)。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全面分析单元内容、准确研判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及相应的各课时目标。

(一)设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Unit 8 Surprise Endings的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中外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者和作品”。学生已在Unit 7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学习了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长篇小说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节选内容,掌握了故事六要素,为学习Unit 8作了铺垫。Unit 8以“意外的结局”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欧·亨利(O. Henry)的经典短篇小说,了解其写作手法,提升阅读兴趣和文化意识。单元语篇内容分析见表1。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单元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教师设置以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了解欧·亨利的生平,品味“意外的结局”这一文学创作手法,体会小说主旨,提升阅读兴趣和文化意识;(2)掌握介词的用法,熟练使用介词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3)联系 The gifts 和自身实际,谈论收到的礼物;在单元结束时,能完成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4)开展 Reading Week(读书周)活动,用汇报、表演、海报等方式全面介绍欧·亨利的生平、写作手法、经典的短篇小说等。(教师结合单元主题和语篇分析,将本单元 Project 部分拓展为此任务。)

(二)设立单元板块课时目标

教师应基于文本内容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相应地设计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取得连贯的、整体的学习结果。以本单元More practice板块的课时目标设置为例,Reading板块的文章是The gifts,More practice板块的文章The last leaf,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欧·亨利式结局。文本分析如下:

【What】年轻画家约翰西(Johnsy)卧病在床,认为窗外树上的树叶掉光时,她也会死。暴风雨后,最后一片叶子没有落下,她受到鼓舞后痊愈。但冒雨画了叶子的老画家贝尔曼(Behrman)去世了。

【Why】作者通过这篇故事引导人们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理解并感谢他人做出的“牺牲”,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How】文体:语篇的文本类型为记叙文(简版小说)。结构:故事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等。故事情节:约翰西生病(开端)→约翰西数着叶子等待死亡的到来(上升情节)→ 暴风雨过后,最后一片“叶子”仍在树上(高潮)→约翰西受到鼓舞,最后痊愈(下降情节)→约翰西发现是贝尔曼冒雨画了叶子,并因淋雨生病去世了(结局)。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语言:文章用了一般过去时态来描述故事,其中有大量的人物对白,用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根据拓展阅读的课型特点,教师在课堂补充了一篇阅读文章Coming back home,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希望”与“牺牲”的主题。该文章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及其夫人蒋英排除万难,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故事。钱学森放弃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职位,蒋英归国后则放弃了女高音歌唱家的事业,成为教师,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

基于以上的文本分析,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教师设置以下课时目标:

学习理解目标:获取The last leaf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中的“出人意料”之处,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应用实践目标:基于结构化知识,分析并推断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总结故事主题。同时,分析主人公的行为,探讨是否有更好的面对困难、帮助他人的方式。

迁移创新目标:通过教师补充的钱学森及其夫人蒋英的故事,将“希望”和“牺牲”的主题从短篇小说延伸到现实生活。通过时空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辨小说人物、钱学森、蒋英的观点和行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以上课时目标的设置明确指向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和(4),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运用理解六侧面,设计合适的评价任务

在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教师应作为评估员,设置合适的评估任务,收集学生理解的证据,从而准确评估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Wiggins & McTighe 2017)。“理解六侧面”是测量理解的有效方法,它是指解释(Explanation),即学生能运用理论和图示,说明事件和观点;阐明(Interpretation),即学生能通过演绎、解说和转述,表达某种意义;应用(Application),即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有效运用知识;洞察(Perspective),即学生能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具有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神入(Empathy),即学生能从他人的角度,感受他人的情感和世界观;自知(Self-knowledge),即学生对自己的不足有清晰的认知、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Wiggins & McTighe 2017)。

此外,逆向设计还强调表现性任务在评估中的重要性。通常表现性任务给学生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目标,并提前告知他们评估指标和表现标准;学生则在学习中做出相应的表现(Wiggins & McTighe 2017)。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需要设置单元表现性任务,通过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核心内容,同时可以设计课时表现性任务。下面,以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和More practice拓展阅读课的教学为例,分析教师从“理解六侧面”出发,设计的教学评价任务。

(一)本单元表现性任务

关于Reading Week活动,学生以汇报、表演、海报等形式介绍欧·亨利的生平、写作手法、短篇小说等。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准确概括作者生平,以各种方式准确呈现欧·亨利作品。

测量“理解”的维度:解释、阐明、应用。

(二)More practice 拓展阅读课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 1:指向课时学习理解目标

(1)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他们能否正确判断文本类型。

(2)观察学生完成故事要素图、故事情节图、概括故事中两个“出人意料之处”的情况,评估其是否形成关于故事情节的结构性知识。

测量“理解”的维度:解释。

评价任务 2:指向课时应用实践目标

(3)观察学生回答问题链的情况(最后一片叶子对约翰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贝尔曼要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由此可以推断出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评估他们能否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观点、个性特点。

测量“理解”的维度:神入。

(4)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及回答问题的情况:①如果你是约翰西,你是否会把希望放在一片叶子上?请阐明原因。如果不会,你会怎么做?②如果你是贝尔曼,你是否会在一个寒冷的雨夜去画叶子?请阐明原因。如果不会,你会如何帮助约翰西?评估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物行为,提出具有批判性、富有洞见的观点。

测量“理解”的维度:洞察。

评价任务 3:指向课时迁移创新目标

(5)这一环节是本课的表现性任务,形式是“一场时空对话”,即学生代入约翰西、贝尔曼、钱学森、蒋英的身份,四人一组,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相互提问并回答问题。在对话的最后,由一位组员为这场对话做结束语。在展示环节,请2—3组学生上台展示这场“时空对话”。

这是一个结合文本又超越文本的任务,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理解。学生要进行合理且有深度的对话,就需要真正掌握文章The last leaf及补充文本Coming back home中的情节、人物情感、特点,以及文章所表达的“希望” “牺牲”两个主题。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针对故事情节提出符合人物情感和个性、深化文章主题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学生在为对话做结束语时,能否提出富有洞见的观点(如对人物的客观评价)。通过观察,教师判断学生表现性任务的达成情况,评估他们是否获得了预期理解,达到了学习目标。

测量“理解”的维度:神入、洞察。

以下是一组学生的展示片段:

Johnsy:First,I want to ask Mr. Behrman a question. Do you think your sacrifice is meaningful?

Behrman:Yes. Because you are young and I wish you can achieve your dream of being a great painter. I was a painter too,but I was not successful.

Jiang Ying:Johnsy,do you think Behrman is a successful painter?

Johnsy:Yes,I think he is. Although he didn’t achieve his dream,he left his dream for me. He painted the greatest leaf in the world for me. It gave me hope.

...

Conclusion:Berhman gave hope to Johnsy. Qian Xuesen and Jiang Ying loved their country and sacrificed a lot. They are all self-sacrificing. We should respect them.

以上片段表明该组学生达到了“神入”层面的理解,能够感受到故事角色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合理对话,也达到了“洞察”层面的理解,在对话时提出富有洞见的观点,并在结尾时客观评价故事人物。例如,从文章看,贝尔曼是一位穷困潦倒,没有实现梦想的画家,但是扮演约翰西的学生觉得贝尔曼是一位成功的画家,因为他画出了最棒的叶子,给了约翰西生的希望。

(6)当部分小组在台上展示“时空对话”时,台下学生完成评价记录表(见表2),记录自己最喜欢的问题,并阐明原因,实现生生互评。

测量“理解”的维度:神入、洞察。

教师观察发现,为了选出favourite question,学生在观看台上同学展示时,更加专注,大多数学生会及时记下自己最喜欢的问题。可见这一新颖的生生互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点评时,一位学生提到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是:“Mr. Qian,why you come back to China?”因为这个问题和同学的回答让她体会到钱学森对祖国的爱。她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体现了学生在“神入”和“洞察”方面的理解。

三、运用WHERETO要素,设计聚焦目标与评价的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秉持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教育部 2022)。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发展学习策略。依据逆向设计理念,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聚焦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可运用WHERETO设计要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W(Where and Why):确保学生了解所学单元的目标及原因。H(Hook and Hold):吸引并且保持学生注意。E1(Explore and Experience,Equip and Enable):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工具、知识及技能实现表现目标。R(Reflect、Rethink、Revise):为学生提供机会思考大概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E2(Evaluate):为学生评估进展和自我评估提供机会。T(Tailor):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O(Organize):合理组织,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理解(Wiggins & McTighe 2017)。在本单元More practice板块,教师运用WHERETO要素,设计以下聚焦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

(一)学习理解类活动

活动层次: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

活动 1:学生观看文章The gifts最后一幕的表演,回顾欧·亨利的写作特点——设计出人意料的结局;引入文章The last leaf,判断其文体也是短篇小说,并预期它会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回顾表现性任务的要求,提醒他们可以在Reading Week活动中展演文章The last leaf。

【设计说明】引起并保持学生对欧·亨利小说的兴趣(H);激活学生关于欧·亨利写作特点的已有知识,并回顾、明确要完成的表现性任务(W)。

活动 2:学生通过匹配图片与单词,预习本课生词;完成故事要素图、故事情节图,梳理情节,并概括文章The last leaf的两处“出人意料”之处。

【设计说明】理清故事情节,为分析人物性格、总结文章主题作铺垫(E1)。

(二)应用实践类活动

活动层次: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

活动 3:学生分析、推断最后一片叶子在约翰西心里的意义;通过贝尔曼画这片叶子的原因,推断贝尔曼的性格特点;总结本篇故事的两个主题:“希望”和“牺牲”。

活动 4:与同伴讨论,思考、分析约翰西是否有更好的面对困难的方式,贝尔曼是否有更好的帮助他人的方式。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内化结构化知识,体会人物想法、分析人物性格、探索作者想要传递的主题,为后续完成表现性任务“时空对话”作铺垫(E1)。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层次: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

活动 5:思考问题:“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人为他人做出牺牲?”通过补充文本Coming back home,了解钱学森和蒋英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所做出的牺牲。

活动 6:一场“时空对话”(表现性任务):学生代入约翰西、贝尔曼、钱学森、蒋英的身份,四人一组,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入地思考和讨论问题,最后选一位同学为对话作结语。小组展示时,台下观众在评价记录表(见表 2)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问题及原因。

活动 7:学生总结学到的人生道理:永远不要失去希望;感恩为自己做出牺牲的人。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超越语篇,通过时空对话,自主提问、回答;使学生可以从提问、探讨、回答中获取大量机会深入感悟文章传递的主题(R)。学生在输出对话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自己应该提出什么样的与人物相关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有逻辑的回答,这是他们自我评估的过程(E2)。

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处于中上水平,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在这场“时空对话”中,四个角色可以自由提问、讨论、回答,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探讨简单的问题,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讨论较深刻的问题(T)。

教学活动设计从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出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欧·亨利的写作手法和代表作品,为他们完成单元表现性任务(Reading Week 的展示)作了铺垫。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聚焦教学目标和评价,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层层深入,合理组织,一步步加深学生的理解(O)。

结语

以结果为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以内容为起点的碎片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和评价的促学作用,加强了学习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推动了“教—学—评”一体化,为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设计思路。需要注意的是逆向设计不是一种需要信奉的教育哲学,也不是固定的预设程序,而是一种强大的设计方法。因此,如何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灵活有效地运用逆向设计,还有待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引用文献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谭达文. 2022. 基于逆向设计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3):1-7.

张立. 2022. 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1):21-24,53.

Wiggins & McTighe. 2003.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么加利,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Wiggins & McTighe.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 第2版. 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系广州市海珠区2023年度教育规划课题教师专项课题“基于UbD模式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C054)的部分成果。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