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及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确定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成长的先决条件。
文:袁 清,责任编辑:石 颖
刚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及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确定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成长的先决条件。
观察这3人获得的经济学诺奖,这标志着经济学界对他们关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这一深刻理论的最高认可。他们的研究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系统地解释了为何持续的经济增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特例”,以及如何通过维护创新机制避免重返停滞。
乔尔·莫基尔 (Joel Mokyr)荷兰裔是美国经济史学家,西北大学教授。获奖理由为阐明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核心研究范畴/理论工具是经济史、工业革命、知识经济(“有用知识”、“工业启蒙”)
菲利普·阿吉翁 (Philippe Aghion)是法国经济学家,法兰西公学院等多校教授。获奖理由为提出了通过 “创造性破坏” 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与豪伊特共享)。核心研究范畴/理论工具是经济增长理论、熊彼特范式(“创造性破坏”)、创新与竞争政策。
彼得·豪伊特 (Peter Howitt)是加拿大经济学家,布朗大学教授。获奖理由为提出了通过 “创造性破坏” 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与阿吉翁共享)。核心研究范畴/理论工具是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货币经济学。
这3位学者的研究构成了一个理解经济增长的完整框架,其精妙之处在于历史视角与理论模型的互补与印证。
莫基尔的历史纵深:莫基尔教授像一位侦探,从经济史的档案中寻找线索。他的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西欧发生并引发持续增长,关键在于社会形成了一种崇尚进步、并对“有用知识”进行系统性积累和传播的文化与制度。
他提出的“培根计划”表明,只有当社会不仅知道一项技术“有效”,更理解其“为何有效”时,创新才能像滚雪球一样持续下去。此外,一个对新思想保持开放、允许挑战既有权威的“宽容”环境也至关重要,这解释了为何有些社会能拥抱变革而另一些则会抵制。
阿吉翁与豪伊特的理论模型:如果说莫基尔描绘了“发生了什么”,那么阿吉翁和豪伊特则用精美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它为何会发生”。他们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形式化,构建了著名的阿吉翁-豪伊特模型。该模型揭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更新、更好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淘汰旧技术和产品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因为它带来新的价值和繁荣;但它也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会令守成企业衰败,并引发就业结构变迁等阵痛。
3人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极具现实意义的结论:创新带来的冲突必须被有效管理。
“创造性破坏”在带来社会总福利提升的同时,必然触动既有利益格局。阿吉翁的研究指出,那些可能因新技术而丧失垄断地位或市场优势的既得利益集团,有强烈的动机去游说政府,设置壁垒以阻碍创新。这正呼应了莫基尔所分析的社会对新技术抵制的根源。
他们的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维护竞争环境:必须实施强有力的竞争政策,防止既得利益者阻碍新进入者,确保“创造性破坏”的渠道畅通。
构建包容性制度: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转型中的劳动者提供再培训支持,缓解创新带来的阵痛,从而赢得社会对变革的更广泛支持。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所言,“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有意识地维护创新机制至关重要。
延续的诺奖传统。本次颁奖也延续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现实重大命题的传统。2024年奖项关注制度如何影响国家间繁荣差距,2023年则表彰了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研究。将2025年的奖项授予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创新,表明委员会持续关注那些塑造人类长期发展轨迹的核心力量。
在创造与破坏中前行。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了一个强大且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它告诉我们,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自然状态,而是社会在文化、制度与政策上做出正确选择的结果。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变革性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提醒我们,既要满怀激情地拥抱“创造”带来的无限可能,也需以智慧和远见去管理好“破坏”伴随的挑战。
来源:新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