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GIEHP研究进展 | 中国土地生态修复的二十年成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06:02 1

摘要:本研究基于全球智能生态地平线计划(GIEHP)平台,对中国2002–2022年间的土地植被生态质量进行系统评估。研究首次将九大国家级生态修复工程放在全国尺度上进行定量检验,揭示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明确了未来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与区域差异的趋势。

本研究基于全球智能生态地平线计划(GIEHP)平台,对中国2002–2022年间的土地植被生态质量进行系统评估。研究首次将九大国家级生态修复工程放在全国尺度上进行定量检验,揭示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明确了未来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与区域差异的趋势。

1. 研究背景

自1998年以来,中国陆续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这些项目被视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生态恢复行动。但其在全国尺度上是否真正提升了生态质量?气候变化与人类治理的作用边界如何?未来趋势又将如何演变?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

2. 研究问题

中国土地植被生态质量在过去20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是什么?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些变化?

不同区域与生态修复工程区的改善幅度有何差异?未来趋势如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综合指标构建:提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融合NDVI分解得到的植被覆盖度(FVC)与NPP指标。

趋势与归因分析:采用Theil–Sen趋势估计、Mann–Kendall检验,结合气候-残差回归分解方法,区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作用。

持续性判断:利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生态质量变化方向。

工程成效评估:以九大生态工程区为对象,系统检验其治理成效与区域差异。

图1 技术流程图

4. 研究数据

遥感产品:MOD13A2 NDVI、MOD17A3 NPP(1 km分辨率,2002–2022年)。

气候数据:TerraClimate系列(温度、降水、蒸散等)。

生态工程信息:覆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九大国家级工程区。

分析范围:全国尺度,兼顾不同自然区与城市化区域。

5. 研究主要结果

总体改善:2002–2022年间,中国VEQI均值上升约16.9%,全国超过一半区域生态质量显著改善。

气候与人类活动贡献:约56.8%的国土面积呈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协同提升;新疆、内蒙古中西部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中,人类活动主导作用更强。

区域差异:东北与东南湿润区改善最显著,而城市建成区普遍存在生态质量下降。

未来趋势:约70.7%的国土在未来仍将保持改善,但区域差异加大,提示治理需更具针对性。

图3 2002-2022年中国VEQI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图4 2002 年至 2022 年中国 VEQI 变化的分布图图5 2002年至2022年VEQI模拟精度验证图6 地理地图显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量如何影响 VEQI 变化趋势

文章来源:Peng, X., Xu, D., Bai, T., Li, J., & Zhu, K. (2025). Staunch Defender of COP27: A 20‐Year Journey of Land Revegetation Projects in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36(5), 1677-1694.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