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1973年,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部《老子》抄本。为了区分,学者将它们命名为帛书版《老子》“甲本”和“乙本”。因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称之为《德道经》。
甲本字体为古隶,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这时候已经进入汉代。
乙本字体为隶书,抄写年代比甲本还要稍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汉朝王弼抄写的《道德经》共81章,晚于帛书版甲乙本《德道经》400多年。
羽墨解读帛书版《德道经》很有底气,它本来就是老子的一篇普通文章而已,“绝对没有玄之又玄的神秘”。
聚焦“恒”字:通行本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将“恒道”改为“常道”。羽墨会强调,“恒”不仅仅是“平常”或“普通”的意思,它更强调永恒、恒常、不变的本质。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更深了——可以用语言、路径、方法、规律去表述的那个“道”,并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本身。可以给它命名的那个“名”,也并非它永恒不变的名字。
这是宇宙生成论,也是认识论。世界本身是无名的,人类的认知活动(命名)参与了世界的构建。没有“无名”,就没有存在的根基;没有“有名”,就没有我们可以理解和互动的世界。
眇: 通“妙”,指精微、奥妙的本质。
噭: 帛书关键字!通行本是“徼”,有边界、端倪的意思。但“噭”本义是呼喊、号叫,引申为显现、表征、外在反应。
羽墨解读“所以,要始终保持“无欲”的状态(放下个人成见、偏好和目的),以此来观察道的精微奥妙(其眇)。也要始终保持“有欲”的状态(带着特定的视角和意图),以此来观察万物外在的显现、边界和反应(其所噭)。
传统解读认为“有欲”是坏的,“无欲”是好的。但羽墨指出,老子在这里是中立的,他认为两种状态都是认识世界所必需的。
“无欲” 是向内体悟,追求与道合一的深度。
“有欲” 是向外探索,认识具体事物规律的广度。
就像一个科学家,既需要放下成见去发现新理论(无欲观妙),也需要带着假设去做实验、观察现象(有欲观噭)。
“两者”就是指 “无欲”和“有欲” ,或者说是由这两种观察方式所揭示的“无名”与“有名”的领域。
“同出异名”——它们都源于同一个根本(道),只是名字不同。你不能只要“无欲”不要“有欲”,它们是道的两种表现,一体两面。
“玄之有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深奥又再深奥的关系。
“众眇之门”——这才是通往一切奥妙(众眇)的门户。理解了这种辩证关系,才算拿到了入门券。
总而言之,通过羽墨的解读,《道德经》的开篇不再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宣言,而是一套清晰、深刻且极具操作性的认知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与现象,还原本真!
正确的译文如下: “一切路径、方法、规律和道路,都是变化的,绝不是永恒不变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出名,但也不是一直都出名。
刚开始,万物本身是无名的。发现和认知它以后,才有了名字。事物有了名字,才有了“生命”的开始。
所以,没有显现、内敛而不张扬的事物状态,要观察它的精微奥妙之处。已经显现、暴露、和张扬的事物状态,要看它的边界、深度和广度。
所以,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时,虽然名称和理解的深度不一样,可是它的根本是一致的。理解了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深奥又再深奥的辩证关系,才算拿到了认识它理解它的入门券或密码”。
希望以上介绍能让您对最早的帛书版《道德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关注国学文化的传播和铁公基的发展动态,@明垣大基建将及时分享给家人们最新信息,做一个正能量的传播者!
来源: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