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悟处世心法:穷时露锋芒,达时守谨慎,争利不争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06:20 2

摘要:《资治通鉴》横跨千年的兴衰叙事里,藏着一套最务实的处世哲学:人在低谷时,若一味藏拙只会被尘埃掩埋,唯有锋芒毕露、敢闯敢为,才能撕开命运的缺口;身处高位时,若得意忘形必遭祸患,唯有慎言慎行、如履薄冰,方能守住眼前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世间多数争辩本无对错,只因立场

《资治通鉴》横跨千年的兴衰叙事里,藏着一套最务实的处世哲学:人在低谷时,若一味藏拙只会被尘埃掩埋,唯有锋芒毕露、敢闯敢为,才能撕开命运的缺口;身处高位时,若得意忘形必遭祸患,唯有慎言慎行、如履薄冰,方能守住眼前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世间多数争辩本无对错,只因立场不同,与其纠结是非,不如聚焦利益——这不是功利,而是通透,是古人用无数成败换来的生存智慧。


穷时锋芒毕露:敢闯敢为,方破困局

《资治通鉴》记载,秦末陈胜出身雇农,少时与人耕地,便敢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彼时他身无长物,却不甘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待秦末暴政激起民怨,他果断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振臂一呼便聚起数千民众。有人劝他“出身卑微,恐难成大事”,他却不顾旁人劝阻,率军连克数城,最终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陈胜的“胆大妄为”,不是鲁莽,而是穷途末路时的破局之法。正如《史记》中评价他:“天下苦秦久矣,陈胜首难,豪杰蜂起。”若他在贫穷时选择隐忍蛰伏,只会永远困于田垄之间;正是这份敢于出头的锋芒,让他从底层农妇之子,变成了改写历史的人。反观同时期的一些贫苦子弟,因畏惧风险、不敢尝试,终其一生都在贫困中打转,正如《资治通鉴》中感叹:“夫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穷时的“锋芒”,本质是打破现状的勇气,没有这份勇气,再大的志向也只是空想。

三国时期的刘备,早年织席贩履,处境窘迫却从未磨灭雄心。他不甘于平庸,四处寻访贤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面对曹操的碾压,他屡败屡战,从未放弃兴复汉室的目标。有人嘲笑他“自不量力”,他却坚定地说:“备不量力,欲信大义于大义。”正是这份在低谷中不低头、敢闯荡的锋芒,让他从一个市井小贩,一步步建立起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穷时的锋芒毕露,不是张扬,而是为自己争取机会的必要姿态——若连闯的勇气都没有,命运怎会主动垂青?


达时慎言慎行:如履薄冰,方守成就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离不开他“达时守谨慎”的智慧。登基后,他虽手握天下大权,却从不敢懈怠,常对大臣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人劝他“天下已定,可享太平”,他却依旧保持警惕,不仅虚心接受魏徵的直言进谏,还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即便在晚年,他也不忘反思自己的行为,写下《帝范》告诫太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正是这份慎言慎行,让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走向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反观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却变得骄傲自满,沉迷酒色、重用奸佞,不仅听不进忠臣的劝谏,还肆意发动战争,最终引发“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资治通鉴》中评价他:“玄宗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达时的得意忘形,往往是衰败的开始;唯有如履薄冰,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成就。

西汉的萧何,作为刘邦的开国功臣,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酂侯,却始终保持低调。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不仅主动将家产捐给军队,还故意自污名节,让刘邦放下对他的猜忌。有人不解,他解释道:“夫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萧何的慎言慎行,不是怯懦,而是对权力的清醒认知——身处高位时,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唯有收敛锋芒、谨慎行事,才能保住身家性命与一世功名。


不争对错,只论利益:立场不同,无谓争辩

《资治通鉴》中,赵国名相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藏着“不争对错、只论利益”的智慧。面对秦王索要和氏璧,蔺相如没有与秦王纠结“该不该给璧”的对错,而是聚焦“如何既保住璧,又不引发两国战争”的利益核心。他先是以“璧有瑕”为由取回和氏璧,再以“头与璧俱碎于柱”相逼,最终不仅保住了和氏璧,还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若蔺相如一味与秦王争辩“秦国失信”的对错,只会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战争;正是他跳出“对错之争”,聚焦“两国利益”,才得以圆满解决问题。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争辩对错是最下策,达成利益共识才是上策。反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与他人争辩兵法时头头是道,却忽略了战场上的实际利益与局势,最终导致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四十万士兵被坑杀。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也没有与东吴谋士纠结“抗曹是否正确”的对错,而是从“不抗曹则东吴必亡”的利益角度出发,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他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正是这份直击利益核心的说服,让东吴放弃投降念头,与刘备联手在赤壁大败曹军。立场不同,对错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与其争辩是非,不如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读《资治通鉴》,读懂的不仅是历史的更迭,更是处世的智慧。穷时锋芒毕露,是为了抓住机会、打破困局;达时慎言慎行,是为了守住成就、规避风险;不争对错只论利益,是为了减少内耗、达成共识。这不是世故,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人生在世,既要敢闯敢拼,也要懂得收敛;既要坚守原则,也要学会变通。愿我们都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找准自己的姿态,走稳每一步路,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全文完)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竹馬清詞

来源:竹馬清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