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生物课堂上,卷舌实验是常见的教学内容,常被用来讲解孟德尔遗传学,认为能否卷舌由“卷舌基因”决定。但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正确,还有多个类似基因知识误区仍在教学中存在。遗传学家西蒙·费舍尔指出了这些误区的普遍性,下面就来逐一揭开它们的真相。
在全球生物课堂上,卷舌实验是常见的教学内容,常被用来讲解孟德尔遗传学,认为能否卷舌由“卷舌基因”决定。但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正确,还有多个类似基因知识误区仍在教学中存在。遗传学家西蒙·费舍尔指出了这些误区的普遍性,下面就来逐一揭开它们的真相。
在全球的生物课堂上,学生们都会学习卷舌动作。这几乎成了生物课的“传统项目”,常被纳入孟德尔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中。
按照教材的说法,这是一个简单的遗传案例:如果你能把舌头卷成管状,那你很可能携带了“卷舌基因”;如果不能,就是没有这个基因——这得怪你的父母。
但要是这个知识点本身就是错的呢?要是其他很多所谓的“基因常识”也同样错误(或者至少具有误导性)呢?
荷兰奈梅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Nijmegen)的遗传学家西蒙·费舍尔(Simon Fisher)近期指出,这类基因误区不仅根深蒂固,而且影响广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个。
这是最具“误导性”的基因误区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生物老师(甚至部分教材)都宣称,卷舌是一种显性遗传特征——只要父母会卷舌,孩子通常也会。
但现代研究始终未能找到一个能决定卷舌能力的基因。早在1952年,就有一项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该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卷舌能力并不总是一致。
20世纪80年代的多项研究则进一步动摇了这一说法。环境因素、后天学习甚至模仿,都可能对卷舌能力产生影响。
那为什么这个误区还在流传呢?因为它容易理解和记忆,也便于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但这种“易传播性”是以牺牲科学严谨性为代价的。
这个知识点看似简单:附着式耳垂是隐性特征,游离式耳垂是显性特征。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在一些生物课堂上,学生们会学到存在一种“耳垂基因”,它决定了耳垂是附着式还是游离式。但通过对家族谱系的研究发现,耳垂的遗传模式并不固定。
耳垂的形态特征更偏向于连续变化,而非非此即彼的二元特征,这表明它可能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甚至还可能与发育过程中的随机因素有关。
费舍尔写道:“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耳垂的附着方式并非只有两种,而是存在多种变化形态。”
眼睛颜色的遗传总该很简单吧?蓝色眼睛是隐性特征,棕色眼睛是显性特征。对吧?要是父母都是蓝眼睛,孩子的眼睛肯定也是蓝色的。
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眼睛颜色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即便只看蓝色和棕色眼睛的区别,实际情况也比“显性-隐性”的简单模型复杂得多。有些人的眼睛是淡褐色的,有些人一只眼睛棕色、一只眼睛绿色,还有些人的眼睛颜色会有细微变化,难以简单归类。
OCA2基因确实是影响眼睛颜色的关键基因之一,但它也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环。眼睛颜色的遗传更像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基因的“独角戏”。
美人尖(V型发际线)常出现在卡通反派角色身上,也是遗传学中的一个常见话题。比如德古拉和小丑,都有美人尖。
许多生物课程都将美人尖视为一种显性遗传特征。
然而,至今没有任何一篇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能明确指出,存在某个基因可以决定美人尖的出现。和许多其他特征一样,发际线的形状可能受到基因、激素作用以及偶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目前关于美人尖遗传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无法得出确切结论,但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可能性非常大。
把你的双手交握在一起,哪只手的拇指在上面?这个简单的动作常被用来演示遗传规律,在课堂上很容易操作。
没错,这个特征也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多项研究发现,双手交握的方式并不遵循固定的遗传模式。虽然基因可能对这一特征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文化环境和随机因素在其中可能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FOXP2基因曾被吹捧为“语言基因”。这一说法源于对一个存在严重语言障碍的英国家庭的研究——科学家在这个家族成员身上发现了FOXP2基因的突变,于是认为找到了“语言的基因密码”。
他们的研究确实有一定意义,但语言能力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
实际上,语言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数十个基因、大脑神经网络的协同作用,以及长期与他人的语言交流。“某一种基因决定某一种复杂能力”的说法并不成立,无论是智力、音乐天赋还是性取向,都不存在所谓的“单一决定基因”。
采用简化的模型进行教学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些模型只是“模型”,而非客观事实。
与其纠结于某个特征“是否由基因决定”,不如思考“基因是如何影响这些特征的”。比如,涉及哪些基因?基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这种思维转变——从“非黑即白”到“辩证看待”——不仅更符合科学事实,也更具探索价值。它能让我们更贴近生物学的真实运作方式。
来源:悠悠趣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