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人1971年出生,自1984年开始习武,作为叶问一脉徒孙,长期研习传统棍法技击与古典散手。现任广东省咏春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亦是东莞在该机构的唯一代表。近日,组织指出我在传播咏春拳方面投入不足,这一批评也促使我认真反思。
撰文:东莞梁康
本人1971年出生,自1984年开始习武,作为叶问一脉徒孙,长期研习传统棍法技击与古典散手。现任广东省咏春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亦是东莞在该机构的唯一代表。近日,组织指出我在传播咏春拳方面投入不足,这一批评也促使我认真反思。
梁康咏春拳坚持手把手教学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城镇化转型初期。更早的乡土环境中,防身与格斗仍以传统器械为主流。我少年时所浸润的武术氛围里,老一辈拳师常言“拳为种,棍为师”。在这样的传承下,我自小系统学习了传统实战棍法与古典技击散手。
梁康咏春拳弟子
自1988年起,潜心研究明代兵场武艺。2020年疫情期间,响应“不外出、强身体”的号召,我闭门静修,将历年所研的明代战场武艺作了系统梳理。那几年全心投入于此,不得不减少了咏春拳技击散手的教学。同时,与同仁合作释注的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解一书也完成,现阶段注释工作告一段落,即将出版。
与东莞市武术协会梁会长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它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正因其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特质与精神内涵。而今,在武术体育化浪潮下,传统武术正加速向体操化转型,咏春拳也身处这场变革之中。如何在体育化与技击本质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站在传统武术发展的十字路口,我选择重回大朗,再次投入时间与心血,专心传授咏春拳技击散手,回归并传承武术防身与技击的本源。
梁 康早年与师兄练黐手
人生已过半百,“五十而知天命”。如今我更注重精心传授,淡化武馆商业化,回归武术的纯粹。教学以手把手传承为本,不以学生数量为追求,而以精益求精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武术结构与技击思想为主导,结合运动生理学,破除传统武术中的玄虚陋习,通过科学训练帮助学员快速入门。
梁康武术办公室留影
我始终不忘技击武学的初心,坚持以实战为方向,践行咏春拳的技击本质。现采用四五人小班制,主要服务于传统技击的点拨与提升,帮助那些在习练路上走入歧途的咏春拳爱好者,重新认识技击本质与实践方法,最终掌握防身与健身兼得的武术技能。
2025年10月13日
梁康于大朗
来源:含彰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