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2:01 1

摘要:张波,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中国电源学会首届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六)》(以姓氏拼音为序)。

张波,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中国电源学会首届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张波于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学攻读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4月—1994年6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讲师;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96年—1998年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701电机教研室副主任;1996年4月—1998年11月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做访问研究员;1998年—2007年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院长助理;2000年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2001年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2006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8年—2016年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院长;2023年11月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张波致力于无线电能传输机理及应用、新能源高效电能变换、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稳定性及控制等研究。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0多篇,SCI收录230多篇、EI收录250多篇;出版英文专著7部、中文专著2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张洪华,男,1963年生,河北宁晋人,博士,研究员,“嫦娥一号”卫星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1995年在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发现并论证了有关可伸缩挠性体稳定性理论。2004年2月25日,“嫦娥工程”正式实施,张洪华被聘为“嫦娥一号”卫星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2005年,张洪华开始担任中国航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学科带头人,并被聘为五院研发技术控制与推进领域专家组组长兼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分领域责任专家。2011年出任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同时兼任嫦娥三号着陆器副总设计师,主导了探测器系统研制及发射任务,历时10余年完成技术攻关。在嫦娥五号两次推迟发射的贮存期期间,带领团队同步推进嫦娥四号立项及嫦娥三号备份任务转型,最终实现2020年任务成功。

张洪华的研究方向为月球探测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等。

推荐人:杨孟飞院士。

张建华,女,土家族,1972年2月出生,湖北恩施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

张建华于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1996年硕士毕业于机械科学研究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1999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2001年6月—2002年6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在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英国EPSRC项目博士后研究;2018年7月—2020年3月任上海大学组织人事部人才办主任;2020年4月任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2024年5月任上海大学副校长。

张建华长期从事新型显示、微电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上海市等重大重点项目若干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多项科技奖励,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推荐人:张统一院士。

张利,男,1970生,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建筑学硕士、工学博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简盟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世界建筑》主编。国际建协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技术负责人,国际建筑师协会四区(亚太区)副主席。 曾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英国AR+D国际新锐建筑师奖,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等。

张利的学术方向聚焦于设计科学的“城市人因工程学”领域。曾率先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用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设计,主持了“雪如意”、“冰玉环”、首钢滑雪大跳台等体现中国元素、服务赛后长期利用的冬奥项目。张利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中也承担重要任务,曾主持嘉那嘛呢游客服务中心、中国馆地区馆及屋顶花园等项目。

张利的学术方向聚焦于设计科学的“城市人因工程学”领域。

推荐人:李路明院士。

张土乔,男,汉族,1963年9月生,浙江余姚人。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曾担任“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专项论证委员会成员、浙江省“五水共治”科技专家组组长等职。获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1978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本科,1987年获水工结构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浙江大学任教,历任土木系副主任、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校长(2006-2015),2015年调任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长期聚焦城市供水管网、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如《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监测与控制技术及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368篇(SCI 170篇),授权专利59件,编制国家/行业标准12部。

推荐人:徐世烺院士。

张伟,男,1971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卫星GNC系统、航天器总体技术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973”、“863”计划、“火星绿色家园”工程规划、“探索一代”项目、薄膜光学卫星等重大航天项目研究与论证。提出“光谱测速天文自主导航”新方法、“时间不变性”新猜想、航天器“局部控制MDO”新技术,发明主从非接触“双超”新概念卫星平台。

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型号研制任务,主持完成我国首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控制系统研制,并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撰写相关专著2部。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张晓宏

张晓宏,男,汉族,1967年1月生,浙江嘉善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先进负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晓宏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本科及硕士学位;199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200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COSDAF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至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任苏州大学副校长;2022年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23年任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张晓宏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和器件、半导体纳米材料和器件等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推荐人:李述汤院士。

张幸红

张幸红,男,汉族,1972年生于安徽桐城市,1995年毕业于安徽工程大学热加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国防基础科研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53篇,被EI收录47篇,被SCI他人引用100余次,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57篇,被他人引用219次,和合作者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本,申请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于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推荐人:南策文院士。

张扬军

张扬军,男,1967年6月生,湖北宜昌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专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张扬军198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22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扬军主要从事发动机增压与涡轮混合动力方向的研究。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国防973、航天863、国防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已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曾获得莱特兄弟奖章‌(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2016)、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推荐人:欧阳明高院士。

张寅平

张寅平,196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于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分别获学士(1985)、硕士(1988)和博士学位(1991),现为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教授,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和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

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名为“室内空气挥发性化学污染控制机理研究”,该项目涉及传质机理、过程特性、材料物性测试和预测等多个关键性科学问题。以多孔介质传质机理和过程特性为突破口,发展系列室内材料污染物散发特性测试和预测方法,被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与采用 。张寅平为了研究有机挥发物的散发规律,和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建立了多个干建材挥发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通用性很强的干建材N层双面有机物挥发模型,得到了散发准则公式和散发结束无量纲判据,提出了测定建材散发速率的新方法。这些工作均在国际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气环境)上发表。张寅平和他的同仁还在纳米光催化处理室内有机挥发物的空气净化技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针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制备出实验室样机,同方洁净公司正在进行产品研发。

截至2015年,张寅平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150余篇。论文SCI他引3000余次,h因子35。参编10余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编著8本;获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余项。应邀在第11届、第13届国际室内空气学术大会(2008,丹麦;2014,香港)等国际学术大会上做大会主旨报告十余次。

推荐人:吴硕贤院士。

周峰

周峰,男,1976年生,山东郓城人,中共党员 [8],摩擦学表面界面研究与工程应用专家,亚太材料科学院副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周峰于1997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4月—2008年3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助理;2008年3月—2013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才计划研究员;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国家人才项目“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科学技术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第三批国家人才项目“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副院士;201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2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周峰主要从事摩擦学表面界面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已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自然·通讯(Nat.Comm.)》《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ACS)》《先进材料(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共被引用14000多次,h因子66,发表英文章节2篇,合作编著《纳米润滑材料与技术》,编著《Antifouling Surfaces and Materials:from Land to Marine Environment》等著作。申请国家专利90余件,国际专利2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年)等奖项。

推荐人:刘昌胜院士。

周仲荣

周仲荣(外文名:Zhouzhongrong),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7年)和中国国家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天佑铁道学院院长,曾任四川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兼任清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议

198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1987年赴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回国后历任西南交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所长、材料学院院长、机械学院院长等职。

2005年起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973计划等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法国航空航天工业集团公司斯奈克玛(SNECMA)科技奖,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十余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及提名2篇。曾入选2021年、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技术科学部)。

朱嘉琦

朱嘉琦,1974 年1月生,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红外薄膜与晶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装备发展领域专家。担任中国材料学会极端环境材料与器件分会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薄膜与涂层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材料科学与工艺》编委、《功能材料》编委等学术兼职。

主要从事光电薄膜与器件,金刚石单晶装备、工艺及应用,极端环境材料的服役行为,先进芳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光电薄膜及大尺寸单晶生长的成套工装设备,研制大尺寸共形薄膜沉积系统;获得了2英寸金刚石单晶、抗气动热力失效增透保护膜系等军用关键材料及装备技术,突破欧美日技术封锁,多款产品定型列装并实现产业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973课题1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2项、基础科研3项、预研计划项目6 项等重点科研项目,发表SCI 论文180余篇,出版/翻译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作大会邀请报告12次,授权发明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何鸿燊奖教金等荣誉。

推荐人:蒙大桥院士。

朱向阳

朱向阳,男,汉族,1966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建会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委员,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副主编。

主要从事机器人学与生机电一体化智能系统技术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领导的“机器人与生机电系统”研究团队入选2015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推荐人:朱荻院士。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