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步选场并非偶然,他有意避开台湾传统媒体可能的尖锐追问,将议题拿到美国听众面前。
文|耳东东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和结尾
赖清德最近的操作,再次展示什么叫做“撼树蚍蜉,不自量力”。
10月7日,赖清德在美国接受采访时,尽显“倚美谋独”的丑态。
为向美国递上投名状,赖清德向大陆划出三条红线,公然进行挑衅。
甚至他还将岛内半导体产业当做筹码,想要换取美国的支持。
随着赖清德挑衅的话音刚落,不到48小时,大陆就进行强硬回击。
这次赖清德在美国广播节目上亮相,发表了众多厚颜无耻的言论。
这一步选场并非偶然,他有意避开台湾传统媒体可能的尖锐追问,将议题拿到美国听众面前。
用“对等表述”“美台对话”的框架,争取国际关注与舆论分水。
这种做法外界批为“舞台化”操作,用一个更具话语传播力的舞台。
把论点包装为“国际发声”,而不是在岛内媒体中打磨、纠缠。
而在节目中,他先后提出三条带有强烈政治意味的“红线”:
主权现实、责任归属、和平代价。
甚至他还强调:若特朗普能让北京永弃对台武力发动,那他应当获诺贝尔和平奖。
“主权现实”“责任归属”“和平代价”,这三条红线看似抽象。
其实暗含深远的政治意涵,暗含非常恐怖的狼子野心。
在赖清德的表述中,在语义上直接否认“一个中国”的隶属关系。
他把责任归属也写明:若大陆首先越界、破坏现状,如果动武。
则必须承担和平代价,他借此将“挑衅者是谁”的话语权往对岸那边拉。
和平代价不仅是概念,也是潜在的威慑措辞。
当某一方知晓若发动攻击便必须付出巨大代价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谈判压力。
在那场访谈中,赖清德还提到台湾半导体产业、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合作等经济话题。
他讲到台湾愿助美国重返制造业角色,半导体生态系里“台湾是制造环节。
设计与创新更靠美国”,并暗示台湾未来产业或许与美方更加绑在一起。
这种表述引来岛内外部分评论的质疑:把产业绑在美国上。
对台湾自主性与安全而言,是不是一种“风险加码”?
如果某一天美台矛盾升级,台湾半导体供应链可能被卷入更大的地缘政治棋局中。
这种“捆绑式供给链”策略,在鼓励国际合作的同时,也潜藏“外部依赖”拉扯的危险。
在赖清德访谈播出前后没多久,大陆迅速以军事动作回应。
在台湾周边海空域组织“联合战备警巡”。
大陆这次调动并非新鲜事,过去一年亦曾多次举办联合战备警巡演练。
但这次的敏捷反应、机型组合、路线接近程度,都显得刻意针对当下访谈语境而为。
更有分析指出,此次行动目的可能包括演练封锁航线、抢占制空、断绝支援通道等作战想定。
行动本身,就像一记重拳。
不是单纯展示肌肉,而是在话语之外,将力量实证摆在前面。
对台当局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警告,也是一次威慑试探、
你说“和平”,我们就以“战备”回应。
如果你划“红线”,我们就用战机、舰艇把线拉回来。
言论战打得如火如荼,而官方回应同样迅速且措辞犀利。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指出:赖清德在访谈中宣扬“互不隶属”“新两国论”。
在他看来是渲染大陆威胁、鼓吹“以武谋独”“倚外谋独”的典型行径。
他将赖清德定位为“台海危机制造者”“两岸和平破坏者”。
并强调大陆立场坚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行为都将遭到严惩。
赖清德这次“摊牌式”表述在台湾引起不小震动。
部分支持者看到一种强硬姿态,认为在两岸僵局中必须有更明确底线。
民调数据尚未全面披露,但多家媒体纷纷以“争议”“激进”为关键词报道,舆论走向仍未稳定。
赖清德这次“划红线”的做法,看似自信,实则冒进。
一个岛内领导人,在国际媒体上以挑衅语气宣称“互不隶属”。
不仅没有带来安全感,反而把台湾推向更高的风险边缘。
两岸实力的差距,从经济体量到军事实力,摆在那里不是口号能弥补的。
面对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战略纵深的大陆。
赖清德的强硬姿态更像是一场“纸上摊牌”,声量大,筹码少。
他似乎试图用激进言辞换取岛内掌声、国际注意力,但政治舞台不同于综艺访谈。
越是挑动红线,越可能被现实反噬。
大陆的回应速度与强度已经说明一切:战机、舰艇、官方声明同步出手。
这是实力的回应,而非口头的对等。
所谓“倚美谋独”,往往以“被利用而不自知”告终。
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任何脱离实力基础的“政治秀”,最终都难逃被现实击碎的命运。
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挑衅的口号,而是冷静的判断力。
赖清德若继续把“话语强硬”当作安全保证。
无异于拿岛内未来去豪赌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个人停下。
最终被现实推翻的,往往正是那些高估自己分量的人。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8 《赖清德采访秀,是“倚美谋独”的又一闹剧》
中新社2025-10-09《赖清德受访宣扬分裂谬论 国台办:不过是撼树蚍蜉》
海峡导报2025-10-09《赖清德向特朗普乞怜?萧旭岑:两岸问题两岸解决,依靠美国不可行》
来源:林深史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