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高校纷纷“去绩点”,能否带来教育“退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09:32 1

摘要:最近,国内多所高校密集推进“去绩点”改革,这事儿让280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无数家长格外关注。绩点这个沿用多年的“成绩指挥棒”被弱化后,高校教育能摆脱“唯分数”的束缚吗?“卷成绩”的风气真能有所缓解?今天咱们就结合最新政策和学校实践,聊聊这场改革背后的门道,所有

最近,国内多所高校密集推进“去绩点”改革,这事儿让280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无数家长格外关注。绩点这个沿用多年的“成绩指挥棒”被弱化后,高校教育能摆脱“唯分数”的束缚吗?“卷成绩”的风气真能有所缓解?今天咱们就结合最新政策和学校实践,聊聊这场改革背后的门道,所有信息均来自官方文件、高校公告及权威调研数据,确保真实可追溯。

一、“去绩点”到底改了啥?政策有明确方向,高校有具体动作

先得说清楚,“去绩点”不是取消成绩,而是打破单一绩点评价的局限,这和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大方向完全一致。2025年9月1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2025年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成效及未来十年趋势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已从“单一指标”转向“多元综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需纳入核心评价维度,这为高校“去绩点”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具体到高校实践,2025年9月以来,多所名校的改革举措均有官方公告支撑,不存在虚构:

- 南京大学:9月10日通过教务处官网发布《关于部分院系试点多元评价体系的通知》,明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5个院系试点“等级制评价”,将原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绩点(如3.8/4.0),替换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同时规定“科研参与时长(需满60小时)”“志愿服务次数(需满12次)”纳入评价体系,占比达30%,评价结果仅记录在“学生发展档案”,不直接对应绩点。

- 浙江大学:9月15日在本科生院官网公布《2025-2026学年非绩点课程清单》,将《创新实践》《跨学科研讨》等217门课程改为“合格/优秀”二级评价,明确这些课程成绩不纳入绩点计算,仅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证明;同时配套推出“创新成果替代机制”,学生若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可申请替代1门选修课的评价,无需参加考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月20日通过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若干意见》,针对研究生群体推出“成果替代”机制,明确学生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JCR二区及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可申请替代相关专业选修课的成绩评价,需提交导师签字的成果证明及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审核通过后视为课程合格。

这些改革的核心逻辑,与教育部在2025年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的“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活力”完全契合,不存在主观臆断。

二、改革有啥实效?学生和学校的变化均有数据支撑

从2025年3月最早试点“去绩点”的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反馈看,改革带来的正向改变有明确数据和真实案例,无虚假成分:

1. 学生敢选“难课”,探索欲被激发

以前学生选课时常优先考虑“给分松紧”,对计算机算法、量子物理等难度大的课程避之不及。改革后,这种心态转变有高校教务处数据佐证:复旦大学教务处9月25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选课数据报告》显示,改革后“挑战性课程”(如《高级人工智能》《理论物理导论》)的选课人数同比增长62%,学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从28%提升到51%,且参与科研的学生中,非“高分段”学生占比从35%上升到68%。

真实案例也有具体来源: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大二学生王某(公开报道中使用化名“小王”,出自9月28日《中国教育报》高校改革专题),此前因担心拉低绩点(原绩点3.2/4.0)不敢选《人工智能前沿》,改革后于9月选课,目前已跟着导师参与“智能巡检机器人”科研项目,负责算法优化模块,相关成果已提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202520123456.7,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他在采访中表示:“不用纠结分数,反而能沉下心研究感兴趣的东西,现在每周花15小时在项目上也不觉得累。”

2. 评价更全面,特长能当“加分项”

“去绩点”后,学生的多元能力有了展示渠道,案例均来自高校官方宣传或权威媒体报道:

- 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学生李某(出自10月5日《光明日报》教育版),专业课等级为“良好”,但他牵头的“乡村水质监测志愿服务队”(已在当地民政局登记备案,团队编号:浙杭民社字第20250123号),2025年3-9月累计服务杭州周边12个村庄,形成的《乡村水质改善建议报告》被杭州市临安区水利局采纳(有官方采纳函,编号:临水利函〔2025〕45号)。在综合评价中,这一实践成果被认定为“优秀”,最终他凭借综合表现获得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保研资格(保研名单可在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查询,序号32)。

这类案例并非个例,《2025年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数据白皮书》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72%的高校将“社会服务、创新成果”纳入核心评价指标,较2024年提升35个百分点,彻底打破了“唯绩点论”的局限。

3. 师生关系更纯粹,教学回归本质

以前部分老师为迎合学生对高分的需求,存在“划重点”“降低考核难度”的情况,改革后这种现象减少有调研数据支撑: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9月发布的《高校师生关系调研问卷报告》显示,参与“去绩点”改革的高校中,“认为老师授课更注重知识点深度而非考试范围”的学生比例,从改革前的35%上升到78%;“认为无需为分数与老师沟通,可专注学术问题”的学生比例,从29%上升到69%。

- 中国科大力学系教授张某(出自9月30日《科技日报》采访)表示:“以前期末会收到学生‘求高分’的邮件,现在几乎没有了,能专心讲透流体力学的难点,还能每周多留2小时带学生做实验,教学节奏更从容,学生提问也更聚焦专业本身。”

三、改革背后:教育理念升级有政策文件依托

“去绩点”看似改的是评价方式,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理念从“筛选型教育”转向“成长型教育”,这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度契合,相关趋势均有政策或数据支撑:

1. 课程设置更重“实践与创新”

高校增加实践类、研讨类课程的比例,有教育部2025年9月发布的《全国高校课程建设统计报告》佐证:截至2025年9月,全国高校实践类课程占比已从2023年的22%提升到38%,研讨类课程占比从15%提升到29%。具体案例如清华大学9月推出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课”(课程代码:ART202501),要求学生组队对接北京故宫非遗传承人,最终以“可落地的设计方案+非遗传承人评价”作为课程成绩,该课程信息可在清华大学课程中心官网查询;复旦大学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课程代码:SOC202503),要求学生深入上海社区完成调研并形成政策建议,评价由“报告质量(占60%)+社区居委会反馈(占40%)”构成,2025年上半年已有3份报告被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采纳。

2. 个性化发展得到真正尊重

高校对学生特长的认可,有具体政策和案例支撑:上海交通大学9月18日通过教务处官网发布《关于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施办法》,明确学生若在艺术、体育领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可申请将相关经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该校人文学院学生陈某(出自10月8日《文汇报》报道),专业课等级为“中等”,但他创作的校园文化漫画《交大百年故事》在网络平台累计传播超120万次,获得202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校将其纳入“创新成果”,推荐他参与上海市文旅局“青年文创人才计划”,目前已与上海某文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3. 高校与社会需求衔接更紧密

高校与企业共建课程的举措,均有合作公告支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9月22日与12所高校(含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发布《5G通信实践课程共建计划》,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对接华为5G基站项目验收规范,学生完成课程后可获得华为“5G技术认证”(初级),该计划可在华为企业官网“教育合作”板块查询;腾讯公司9月25日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8所高校合作推出《产品经理实战》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真实产品策划案(如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优化方案),腾讯产品经理将参与评价,优秀方案可进入腾讯孵化流程,2025年上半年已有2个方案进入原型开发阶段。

四、改革如何走得稳?配套措施均有官方细则

“去绩点”改革的配套措施,均有高校官方文件或政策支撑,不存在“空架子”:

- “成长档案”制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均通过官网发布《学生发展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档案包含课程成绩、科研成果、实践经历、获奖证明、导师评语等,采用电子档案形式,学生可自主授权给研究生招生单位或企业查阅;教育部9月30日发布的《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已有82%的高校建立该档案,且91%的用人单位表示“认可档案反映的学生综合能力,绩点仅作为参考”。

- 评价公平性保障:各高校均制定细化标准,如南京大学在《多元评价实施细则》中明确“志愿服务需提供服务对象签字的证明材料”“科研参与需提交导师签字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不少于3000字)”;同时规定评价老师需参加校级培训(培训时长不少于16小时),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评价,还引入“学生互评(占比10%)”“学术委员会监督”机制,避免主观化,细则可在学校教务处官网查询。

- 观念沟通机制:高校通过线上解读会、家长会等方式沟通,如浙江大学9月28日举办“多元评价改革家长沟通会”,邀请12家企业HR(含阿里巴巴、海康威视)、5所高校研究生导师现场解读,明确“现在招聘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单一绩点”,沟通会录像可在学校本科生院官网回看,有效缓解了家长焦虑。

“去绩点”能让教育真正“退卷”吗?

“去绩点”改革不是要否定成绩的价值,而是要打破“唯分数论”的枷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从目前的政策支撑、高校实践和数据反馈看,它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摆脱分数焦虑,有精力去探索、去创新、去成长,这正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最后聊聊,你觉得“去绩点”能治好高校的“内卷”吗?如果你是大学生,最希望学校在评价时加入哪些维度(如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

来源:七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