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宣和年间,淮左宋家坳背靠着一座云雾缭绕的卧牛山。村里有个后生,姓宋,因性子憨直,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大伙儿都叫他石头。石头二十来岁,骨架宽大,力气也足,常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守着祖传的几亩薄田过活。他心眼实在,谁家农忙时缺了人手,他总是第一个跑
北宋宣和年间,淮左宋家坳背靠着一座云雾缭绕的卧牛山。村里有个后生,姓宋,因性子憨直,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大伙儿都叫他石头。石头二十来岁,骨架宽大,力气也足,常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守着祖传的几亩薄田过活。他心眼实在,谁家农忙时缺了人手,他总是第一个跑去帮忙;村尾的孤寡老人水缸空了,他天天摸黑去溪边挑满。
卧牛山上有块奇特的“望月石”,形似卧牛望月,据说是山神坐骑所化。老辈人传言,石头底下压着山神的宝物,有灵性,动不得。可这年夏天,村里闹了蝗灾,眼看粮食绝收,人心惶惶。里正召集大家商议,有外乡来的行脚商撺掇,说那望月石是上好的花岗岩,若能凿开卖钱,或能换粮度过荒年。
石头一听就急了,梗着脖子道:“动不得!那是山神的眼睛,动了要出祸事的!”可饿红了眼的人们哪听得进去,几个胆大的后生抄起家伙就要上山。石头拦不住,一跺脚,竟独自跑到望月石前,张开双臂拦住众人:“要动这石头,先从我身上踏过去!”
双方正僵持不下,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众人被这变故一惊,以为触怒山神,连滚带爬跑下山去。只有石头还倔强地站在雨里,护在石前。雨幕中,他恍惚看见一位身着葛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藤杖,笑吟吟地看着他。
“你这后生,倒是有副倔强心肠,像这石头。”老者的声音混在雨声里,却清晰入耳,“你且回去,明日辰时,独自到石后来。”说完,老者身影便隐入雨雾中。石头将信将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深一脚浅脚下了山。
翌日辰时,石头依言来到石后,只见地上竟长出了一片他从未见过的植株,茎叶翠绿,根部结着饱满的块茎,散发着淡淡的土腥气。那葛袍老者又出现了,指着块茎说:“此物名‘土芋’,蒸煮可食,能充饥。你带些回去,分与村民播种,可度荒年。切记,莫要再打这望月石的主意。”
石头又惊又喜,连忙挖了些土芋带回村里。起初无人敢试,石头便自己蒸熟了吃,确认无毒且饱腹后,才分发给众人。这土芋极易栽种,产量又高,宋家坳竟靠着它安然度过了蝗灾。
此后,石头便成了望月石的“守石人”。他常去石边清理杂草,偶尔也能见到那葛袍老者,得他指点,认识了更多山中的草药、可食的野果。石头用这些知识帮村民治病、添补伙食,宋家坳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老者有时会叹息,说山间灵气渐弱,皆是因外人贪念所致。
几年后,果然那行脚商引着一位京城来的富商,看中了望月石的材质,欲重金购买,用以雕刻镇宅瑞兽。里正和部分村民见钱眼开,又动了心思。石头再次挺身阻拦,任凭富商许以重利,里正如何劝说,只是不肯。
“这石头保过咱村的命!山神赐咱们土芋时,你们忘了吗?”石头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富商冷笑:“什么山神?迂腐!这分明是上好的石料,合该为我所用!”
正当冲突又起,地面忽然微微震动,望月石周遭腾起淡淡白雾。那葛袍老者的虚影竟在石旁显现,虽未发声,目光却扫过众人,不怒自威。富商与里正吓得面如土色,连连告罪,仓皇下山。
自此,再无人敢打望月石的主意。石头一直守着那座山,那块石,直到白发苍苍。他常对绕膝的孙儿说:“人啊,得有敬畏之心,知恩图报。山石有灵,你敬它一尺,它护你一丈。”
多年后,石头无疾而终。村民感念他的恩德,在望月石旁立了块小碑,刻上“守石义士宋公之位”。说来也怪,那之后,卧牛山上的草药愈发丰茂,甘泉常年不竭。人们都说,那是石头化作了山灵,依旧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而那块望月石,至今仍静静矗立,在月夜里,仿佛真有一头神牛,守护着山下的袅袅炊烟。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