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能“厚植”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09:30 1

摘要:最近几年来,时不常在各种官方文件或者宣传文案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厚植文化底蕴”。大约因为见得多了,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如果较较真儿,从语法和语义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不免发出疑问,这个搭配合理吗?

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六十八期(总第940期)

最近几年来,时不常在各种官方文件或者宣传文案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厚植文化底蕴”。大约因为见得多了,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如果较较真儿,从语法和语义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不免发出疑问,这个搭配合理吗?

先看“厚植”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深厚地培植。给出的例句是:厚植基础|把握战略机遇,厚植发展优势。

由《现汉》的解释,做进一步分析,可见“厚植”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有比喻的意味,其后多用抽象名词作宾语,诸如厚植基础,厚植优势,厚植信念乃至厚植土壤等,因为这些都可以被培育、孕育、滋养。

再看“底蕴”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详细的内容;内情:不知其中底蕴。

2.蕴含的才智功力等:先生的学问很有底蕴。

3.文明的积淀: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从“厚植文化底蕴”这个语境来看,显然这里的“底蕴”的意思应该是第三个义项,指“文明的积淀”。

那么,“积淀”又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个义项。

1.(动)积累沉淀“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2.(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历史的积淀|深厚的艺术积淀。

由《现汉》对“底蕴”和“积淀”两个词的解释可以看出,这两个词所表示的应该是一种结果性、静态性的存在,不是可以‘种植’的对象。所以,从语义逻辑上看,“厚植文化底蕴”略显语义重叠或自我循环,你在“厚植(培育)”一种本身已经代表“积淀”的事物。显然这种表达是不协调的。

那如何调整呢?

如果用“厚植”作为谓语,可以说“厚植文化根基”,“根基”可被培育。如果用底蕴作为宾语,可以说“涵养文化底蕴”,“涵养”与“底蕴”是自然搭配。但不能说“厚植文化底蕴”,从语法逻辑上来看,“厚植”和“底蕴”搭配在一起,是拉郎配,比较牵强。

当然了,当下“厚植文化底蕴”已经被频繁使用,这说明它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习惯化合法性,或者也可以说有了“积非成是”的群众基础。所以呢,“厚植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之类被当成“有文化”“上档次”的话语表达,频繁见诸媒体与公文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语言的“误用”或者“扭曲”,是文化发展史上难以避免的一部分,尽管打着文化的旗号扭曲文化,看起来有那么一点儿荒谬。可当荒谬成为常态,较真儿便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执拗。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六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双减”模式下,父母想明白这些事,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来源:水寒说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