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露时节,露水渐寒,万物萧瑟。2025年的寒露落在10月8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它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在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节点,民间流传着许多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老一辈常说:"寒露当天,无论多忙,牢记做2事忌3事,平安顺遂。"这些
寒露时节,露水渐寒,万物萧瑟。2025年的寒露落在10月8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它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在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节点,民间流传着许多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老一辈常说:"寒露当天,无论多忙,牢记做2事忌3事,平安顺遂。"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实则蕴含着古人"天人相应"的深刻哲学。
**必做之首:登高赏菊,吐故纳新**
寒露登高的习俗可追溯至唐代,《长安志》中就有"九月九日,登高宴饮"的记载。此时登高不仅能锻炼肺活量,更能通过接触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山间空气提升免疫力。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种渐进式的温差刺激相当于给血管做"体操",有助于增强心血管调节能力。而赏菊则暗合中医"秋应于肺"的理论,菊花所含的菊苷、胆碱等成分具有平肝明目之效,宋代《太平圣惠方》就记载了用菊花、枸杞泡制的明目茶方。建议选择杭白菊或黄山贡菊,搭配10克枸杞、5克决明子,用85℃热水冲泡,每日一壶可缓解秋燥导致的眼干目涩。
**必做之二:食黑养肾,未雨绸缪**
"春吃绿,夏吃红,秋吃白,冬吃黑"的食疗口诀中,寒露正是转向黑色食材的关键期。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黑色入肾,此时食用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食材能强化肾气储备,为抵御寒冬打下基础。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的实验数据表明,黑芝麻含钙量是牛奶的8倍,其木脂素成分更能延缓细胞氧化。推荐制作"三黑粥":取黑米50克、黑豆30克提前浸泡,配15克黑芝麻文火慢熬,起锅前加入5枚去核黑枣。此粥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E,对改善秋乏有明显效果。需注意的是,慢性肾病患者应控制每日黑豆摄入量在20克以内。
**首忌:晨起急动,伤阳损脉**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但寒露后的早起讲究"缓"字诀。清晨5-7点人体血压处于每日第一个高峰值,哈佛医学院202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此时突然起床会使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40%。建议采用"三个半分钟"原则: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半分钟。可在床头备一件开襟毛衣,起床时立即披上,避免温差刺激引发血管痉挛。有晨练习惯者宜将时间推迟至太阳出来后,运动前先做5分钟"金鸡独立"式站桩,此法源自八段锦,能帮助气血下沉,稳定血压。
**次忌:盲目秋冻,引寒入体**
"春捂秋冻"的谚语需辩证看待,中国中医科学院2025年《二十四节气养生白皮书》明确指出:当昼夜温差超过8℃时,秋冻反而会导致呼吸道疾病高发。尤其要注意"三不冻":不冻头(百会穴受凉易引发偏头痛)、不冻腹(神阙穴受寒会诱发肠胃痉挛)、不冻脚(涌泉穴着凉可能引起宫寒痛经)。建议寒露后随身携带羊绒披肩,在办公室空调环境下保护大椎穴;居家可每晚用45℃艾草泡脚包浸泡15分钟,水位需没过三阴交穴,这对改善女性手脚冰凉效果显著。
**三忌:悲秋郁结,伤肺耗气**
秋季抑郁(SAD)的发病率在寒露后上升30%,这与光照减少导致血清素分泌不足有关。北宋《养老奉亲书》提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建议"须多方说解,使役其心神"。现代心理学推荐"三个一"解郁法:清晨接受一小时光照(可选用10000lux以上的光疗灯),午后进行三十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八段锦),晚间记录三件感恩小事。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数据显示,持续两周此疗法可使抑郁量表评分降低47%。另可多食核桃、南瓜子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帮助合成愉悦激素。
在这个寒露节气,当我们遵循"做2事忌3事"的传统智慧时,实则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对话。从登高时脚掌接触大地的踏实感,到一碗三黑粥传递的温暖;从晨起时的片刻缓息,到泡脚桶中升腾的草药香——这些细微之举,正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最新调查显示,坚持节气养生的城市人群,其冬季感冒发病率比普通人群低62%。这提醒我们:古老的节气智慧,永远是最贴近生命的科学。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