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5日,当村子苏醒时,76岁的热依夏提·夏依克也已早起,他把手机声音调大,重复播放着不久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新闻,倚在大院门前,微笑地看着村里开启新的一天。
吐尔逊·托汗正在看老照片。(记者陈岩摄)
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与村民一起植树。(马家庄子村村委会供图)
木力扎提·阿力别克(右)在村民家中走访。(马家庄子村村委会供图)
9月19日,在马家庄子村,美好艺术舞蹈队演员们在表演开场舞《开门红》。(记者陈岩摄)
在马家庄子村新入驻的食品企业车间,员工正在打扫卫生。 (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记者唐红梅)秋日的晨曦轻柔洒落,为马家庄子村披上一层金色薄纱,整个村子被绿植包围,透露着静谧的诗意。
公鸡打鸣,热水洗漱,开通天然气做饭,发动汽车外出……
10月5日,当村子苏醒时,76岁的热依夏提·夏依克也已早起,他把手机声音调大,重复播放着不久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新闻,倚在大院门前,微笑地看着村里开启新的一天。
“我经常这样看着村里人忙,有时候感觉像在做梦。老一辈人天天盼着村子变好,我替他们看到了。”热依夏提·夏依克和老伴聊着,思绪回到了40年前。
作为马家庄子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热依夏提·夏依克1984年来到村子里时,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土坯房、泥巴路、喝涝坝水、看病难、孩子们背着石头上学……这个村子曾是空壳村、贫困村。
40年的时光如长河奔流不息,冲刷了记忆的棱角,却留下了珍贵的沉淀。
在村子里,从热依夏提·夏依克开始的几任村支书接力前行,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他们带领村民们铺就了新时代和谐美好的乡村新图景。
让村子告别穷困闭塞
马家庄子村距乌鲁木齐市区约20公里,目前有多条道路可通行:走省道高速、西山农场方向的新修道路、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白鸟湖片区的两河隧道穿行。
这些道路基本都是近两年来新修建和新打通的,20多分钟就能到达市区。
然而,在40年前,这20公里的路程,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步行。
1984年,小泉大队与萨尔达坂大队整合为萨尔达坂乡,在此地成立马家庄子村行政村。
热依夏提·夏依克曾是乌鲁木齐县永丰镇一所学校的老师,后来成为马家庄子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40年前,马家庄子村都是泥巴路和石子路,交通工具只有驴车。”热依夏提·夏依克回忆,马家庄子村最早是一个牧民定居点,夏天牧民都在山上放牧,冬天回定居点过冬。当时村民只有少量耕地,只够糊口,有的再种一些苜蓿草,喂牛羊。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水,村里只有涝坝水,人畜共饮,冬天靠化雪水吃。”热依夏提·夏依克回忆,自己看着村上的账本一穷二白,土坯房零星分散,整个村几乎看不到树木,雨天泥巴路难以通行,心里不是滋味。
那时,“穷”这个字仿佛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也压在大家的心里。
“再看看现在,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天然气和壁挂炉都用上了,跟城里一样。”热依夏提·夏依克不禁感慨,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让娃娃不再背石头上学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40年前的马家庄子村也并非一无所有,有大家公认的一大“财富”——一所名叫玛依布拉克(意为水草肥美的地方)的小学。
热依夏提·夏依克来到村子后,还有一个任务——担任玛依布拉克小学的首任校长。
在他家客厅墙上,挂着一张荣誉证书,那是他1984年获得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证书,同时,他还保存着当年的“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章”。
“1984年秋天,我刚从北京接受表彰回来,上级部门就派我到马家庄子村当校长和村支书。”热依夏提·夏依克还记得,自己来到这里时,村民们非常高兴,专门腾出三间土房子当教室,他既当校长又是代课老师。
马家庄子村的村民都知道,曾经的村子是出了名的风大,经常刮八九级的大风,村民担心刮风吹翻土坯房,也担心孩子们上学路上被刮跑。
“当时娃娃们书包里需要经常装着石头去上学,才不会被风刮跑。”热依夏提·夏依克说,尤其是上初中的孩子,要去乌鲁木齐县的甘沟乡上学,要走三四个小时,书包里的石头更大。
热依夏提·夏依克来到学校后,上的第一堂课是给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
“我讲北京、讲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我对娃娃们说,村子不能一直穷下去,你们要好好上学,走出村子,去学本事,再回来建设家乡。”热依夏提·夏依克望着自己曾在人民大会堂拍下的老照片说。
“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幸福了,村里有免费的幼儿园,去上学还有免费校车,村民还能开私家车接送孩子。”热依夏提·夏依克笑着说,尤其欣慰的是,自己的三个女儿都成为了老师,曾经教过的一些学生也回村当了村干部。
让村民多渠道增收
清晨忙碌过后,马家庄子村恢复了些许平静,但村里另一波热闹又被掀起:孩子们在村子里跑闹嬉戏、农家乐开始备菜、马文化产业园迎接游客……
这些幸福的场景,对于69岁的吐尔逊·托汗来说,曾经也是美好的愿望。
作为马家庄子村第二任村支书,吐尔逊·托汗曾是乌鲁木齐县东南沟村的牧民,后来搬到马家庄子村,因他懂会计,被选为村支书。
“现在每家每户条件都好了,有些有稳定的工作,有些在家门口做生意,家里都有小轿车。”吐尔逊·托汗说,1990年自己任村支书时,村民们收入单一,大都是靠放牧维生,自己很想改变村子。
“我那时候告诉大家,‘等靠要’不是出路,要靠双手改变生活。”吐尔逊·托汗说,他为村民们买种子,让大家在院子里种植蔬菜,加上自己会给牛羊看病,鼓励大家养殖。他还跑附近的煤矿和石头厂,带着青壮年打零工,增加家庭收入。
1993年,马家庄子村引进绒山羊,率先实现畜牧养殖品种改良,优化养殖结构,有效推动山羊产业提档升级,使养殖户享受到了产业增值红利。
一边是老一辈勤劳改变生活,另一边是政府推进设施建设。
同年,政府在马家庄子村建设了初中,孩子们结束了背着石头上学的历史。
1999年,村集体的3000亩耕地进行了土地承包,当时村党支部根据村情实际,人均分配了4亩耕地。巩固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增强了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
2001年,马家庄子村通上自来水,告别了与牛羊共饮涝坝水、毛驴车拉水的历史。
让农村全方位蝶变
马家庄子村的“蝶变”,源自党的好政策,还和一任致富带头人的村支书分不开,他就是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
2004年,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从乌鲁木齐市党校农村经济管理村级后备干部班毕业后来到村子,2005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遗憾的是,在他之前的两任村支书,记者并没有寻访到。
从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为村里打机井,到与乌鲁木齐市电信局西北路分局沟通协调,给村里接入电话;从带领全村义务植树,把村主干道变为绿色长廊,到争取政府“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为村里硬化道路……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村子的各个角落。
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介绍,2005年至2007年,马家庄子村利用地理优势,开发租赁了辖区的红沙厂,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化解了村集体自1989年开始拖欠历届村干部的工资3.2万元。
“村民们要想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不仅要全方位改变,还要持续发挥内生动力。”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说,他带领村民们改变单一的种植,增加了玉米、蔬菜、洋葱等作物,还带领村民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农家乐等。
2007年至2010年,马家庄子村引进了晋泰铸造钢铁厂,促进村民就业增收;2009年,村里铺设了村内道路;2013年市林业局(园林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入驻,持续提升全村环境;马家庄子村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并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2016年,马家庄子村实现整体脱贫。
紧接着,从村子通公交车到实施两居工程;从建设赛马场到新建幼儿园;从建设美食街到新建榆树林800亩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在马家庄子村的17年,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见证并参与了村子的全方位蝶变,也为后期村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是隔壁东南沟村的村支书,他经常促进两村合作。
让村民走上幸福路
晌午,53岁的村民扎依那甫在村里购买生活必需品,米面油、蔬菜、牛羊肉、糕点,应有尽有。
“村里啥都能买到,回到家在宽敞的房子里做饭,别提多幸福了。”扎依那甫分享着如今的生活,身体不舒服,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日子挺舒坦。
作为村医的加尔肯·哈不得哈林还记得,2017年他刚来村子时,村里有60多位高血压患者,仅小部分人服药,大多数村民不服药是因承担不起药费。而现在,村子里有54个符合要求的村民办理了慢病本,村卫生室的药品可满足村民的基本用药需求,且每个家庭还签约了家庭医生。
村民们的幸福感,还来源于政府持续加大的投入。
“90后”木力扎提·阿力别克是土生土长的马家庄子村人,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村里已工作10年。他接棒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成为新一任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
“2018年以来村子的变化很大。”木力扎提·阿力别克说,2018年,马家庄子村由原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调整至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标志着马家庄子村由原牧业村逐步向新型城镇化过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2020年,步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从有针对性地帮助村民增收,到引入企业和园区入驻村子及周边区域,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因地制宜,带领村民们走出了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曾经外出打工的很多村民也回到了村里发展,他们开农家乐、做自媒体、投身文旅产业。
村民赛力克·哈那皮亚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不仅住进了村里新建的两层安居房,他还参加了村里的技能培训,在村子旁边的企业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收入稳定。
不久前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民们在村里的百年老榆树下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热依夏提·夏依克、吐尔逊·托汗、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木力扎提·阿力别克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恰秀仪式上老人们抛撒的糖果,表达着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祝福。
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希望,村庄的空气中,弥漫着奋斗与幸福的气息。
这些热闹祥和的氛围,被媒体的镜头记录了下来,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而马家庄子村40多年来的变迁,百年老榆树可以作证,这里还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多说一句:山河“焕新”幸福敲门
马家庄子村40年的岁月足迹,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由奋斗、坚守与希望交织而成的壮美画卷。
从土坯房到安居房,从泥巴路到柏油路,从喝涝坝水到用上自来水,这个村庄的每一步变迁,都镌刻着党和国家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凝聚着几代村支书与村民们的汗水与智慧。
历任村支书见证并引领了马家庄子村从“空壳村”到“小康村”再到和美乡村的奋斗历程,他们像接力赛跑运动员,一棒接一棒,带领村民开荒拓土、改善生活、建设家园,他们的初心也从“让村子不再穷”变为“让家乡更美好”,再到“让村庄融入城市发展”。村支书们和村民们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新疆基层干部的缩影,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担当。
如今,曾经的学子们成为回乡的建设者,知识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汇成了乡村振兴的江河。
马家庄子村的每一步跨越,都与国家政策以及新疆的发展同频共振,这里的变迁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精神的焕新。站在百年老榆树下,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马家庄子村的蝶变,是新疆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作为记者,我将继续用笔和镜头,记录更多这样的新疆故事——真实、温暖、充满希望。 (唐红梅)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