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是WOW Air的继任者,2019年成立,主打“冰岛作为低成本跨大西洋中转枢纽”。从雷克雅未克连到欧美,机票价格常常只有同行的一半。
小红书上,有网友分享了一段堪称“魔幻”的经历:
行李托运了,安检也过了,人都到登机口了,
结果地勤小哥两手一摊,告诉大家:
“不好意思,公司破产了。
如果想去冰岛,请另买其他航司的票吧。”
故事的主角是冰岛低成本航空——Play Airlines。
当地时间9月29日,公司突然宣布停止运营。
所有航班立即取消,进入清算程序。
数千名旅客被困,400名员工丢掉饭碗。
董事会的最后声明里写着:
“这是最艰难的决定,我们已竭尽所能。”
Play是谁?
它是WOW Air的继任者,2019年成立,主打“冰岛作为低成本跨大西洋中转枢纽”。从雷克雅未克连到欧美,机票价格常常只有同行的一半。
它虽于2019年成立,但2021年6月才开始正式投入航班运营。到2025年9月停运,若以运营年限算,它的航线生命周期才4年多点。
这已经不是冰岛第一次见证低成本航司的倒下。2019年,WOW Air因资金链断裂猝然停运,留下一地鸡毛。
再往前,Primera Air也走过类似的轨迹。
为什么?
答案其实不复杂:市场太小,成本太高,竞争太激烈。
冰岛全国人口不足40万,哪怕把游客算上,市场基数依然有限。
而跨大西洋市场,本就被传统航司牢牢掌握。冰岛航空在欧美航线上根基深厚,低成本航司的打法很难真正撼动。
Play试图走“转机+低价”的模式,结果却陷入恶性循环:
转机乘客对价格敏感,但转机运营成本并不低;机票便宜,赚钱靠附加服务,可市场体量不足,附加收入也撑不起来。
2023年它的客座率能做到近九成,但盈亏线依旧跟不上。最终,媒体一波波负面报道,加上投资人撤退,资金链彻底断裂。
从登机口被告知破产,这种荒诞的瞬间,只能发生在这样脆弱的低成本航司身上。
其实,欧美的廉价航空一直是“高开低走”的戏码。
Ryanair、easyJet这种巨头例外,其他中小低成本航空常常是——快速崛起,短暂风光,然后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场。
原因也很现实:
市场过度分割。欧洲国家多、机场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摊薄。运营成本上升。油价、人工、环保税,哪一样都能压垮一家小航司。
模式先天不足。廉航靠低价圈客,盈利高度依赖规模和辅助收入,一旦增速放缓,现金流立即吃紧。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显而易见的,是不是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我确实不得而知。
Play的倒下,不过是这个剧本的又一次复现。
但是在中国民航,我们却交了另一种答卷——因为中国的低成本航司,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春秋航空,上半年实现营收103亿元,净利润11.69亿元。依旧是中国内地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如九元航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28亿元。
这些数字,在竞争激烈的民航行业里,格外亮眼。
为什么同样是低成本航空,中国的春秋和九元能赚钱?
首先,市场体量完全不同。
冰岛全国才40万人口,中国14亿。
中国国内航线的旅客量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庞大的需求给了低成本航空生存的土壤。
其次,模式的落地更接地气。
春秋的“单机型+高客座率+快周转”,最大限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同时,它深耕二三线城市,挖掘那些被全服务航司战略忽视的航线。
九元则依托吉祥航空的资源,在华南市场稳扎稳打,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定位。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低成本航司不是“低价+裸奔”,而是逐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商业生态:机票便宜,但靠行李费、选座费、餐食、会员等辅收项目盈利。规模一旦做上来,盈利能力比很多传统航司还稳定。
当然,说春秋、九元赚钱,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故事。
它们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能飞得起。
很多人第一次坐飞机,就是春秋或者九元。
票价低、航线多、效率高,让航空旅行真正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想当然——要知道,中国还有9亿人没坐过飞机。
在一个正快速发展的国家里,低成本航空的意义,远远不止盈利报表上的几个百分点,而是让普通人离天空更近一步。
所以啊,当国外的低成本航司一个接一个倒下时,
我们不妨心里暗暗庆幸:
中国内地的这条路,至少有人走通了。
其实,抛开“低成本”还是“全服务”,我一直佩服那些敢玩航空公司的民营老板。
春秋是,九元也是。
航空公司表面风光,实则赚钱极难。
利润常年处在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最低端——
油企、机场、供应商,OTA平台都能挣钱,唯独航司常年亏钱。
可航司存在的意义,又不只在盈利。
它是一种公共产品,天然带着社会责任。
航班连通城市,连接的是人群的流动、经济的活力、国家的战略布局。
所以,敢于投身这个行业的民营老板,只要是一心铺在公司上,不是讲故事画饼,更不是去资本市场套现圈钱。
而是老老实实飞航班,想着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拓展市场。
很多人对“降成本”有天然的抵触,包括我在内,听到这三个字自然就联想到砍福利、压负担。
但在航空公司,这的确是生存的本能。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如果不去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公司很可能就挺不过下一轮周期。
所以“降成本”不是目的,而是前提。
它的背后,是为了让航司能活下去,保证飞机还能天天飞,保证成千上万的员工依然有岗位、有收入、有未来。
拓展市场也一样,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寻找新的航线机会、新的客源群体,让公司能多一份收入、多一条出路。
这一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无比艰难。
航油价格的波动,可能吞掉一整个月的利润;汇率变动、飞机租赁成本上升,随时让账面数字翻红翻黑。
他们要在最有限的资源里抠出效率,飞行时刻争取最合适的,航线网络设计到城市群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旅客的高期待——我不管你是不是民营航司,你比三大航差我就避雷你。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仍坚持把航班一班班飞下去,把航线一条条铺出去,
让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够走得更远,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普惠”的意义,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比起讲故事、画大饼去资本市场圈钱的故事,做民航的民营老板没有那么多花头。
他们圈不到太多钱,也没有华丽的退路,只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飞行上,琢磨怎么让航司活下去,活得更好,更久。
所以,敢于在这个行业里一心扑上去的老板们,真的值得敬佩。
PS:没有单指哪一家,是所有民营航司老板们。
来源:停机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