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少年包青天2》原班人马准备开机,周杰看完剧本直接拒演。
周杰一句话,让制片方损失三千万。
2001年,《少年包青天2》原班人马准备开机,周杰看完剧本直接拒演。
合同签了三部,他一句“逻辑不通”把剧本摔回桌上。
剧组被迫停工,投资方连夜换人,陆毅顶包上阵。
观众只记得第二部口碑滑铁卢,却不知背后烧钱细节。
剧组人员透露,停工一天光场地费就烧掉二十万,重新搭景、改剧本、换演员,追加预算超三千万。
周杰这一走,钱像水一样流走。
他为什么敢这么硬?
当年第一部播出后,全国平均收视11.5%,广告秒光,周杰身价翻五倍。
手里握着观众缘,他有了挑剧本的底气。
剧本不行,他宁可违约也不砸招牌。
周杰拒得干脆,观众却受伤。
豆瓣数据显示,第一部8.5分,第二部跌到7.2,打分人数少了四十万。
很多人看完两集直接弃剧,电视台被迫剪成二十集提前收官。
真正坑了续集的,是换资方。
原出品方做精品剧,新资方做快消剧,要求八个月拍完上线。
编剧熬夜赶工,案子抄柯南,台词像背公文。
周杰一看包拯开口打官腔,直接退票。
陆毅接棒时,手里只有十天准备。
他后来回忆,每天到现场才拿到新改的本子,台词一厚沓,背到半夜三点。
拍出来像背课文,观众自然不买账。
第三部更离谱,版权拆成两份,两个组同时写,一边写武侠,一边写宫斗,最后硬拼成一部。
邓超演的包拯会飞檐走壁,观众直呼串戏,评分跌到6.0,系列彻底翻车。
唯一稳住的,是释小龙的展昭。
三部都是他从14岁打到18岁,观众看他长大,情感有延续。
有人调侃,包拯可以换脸,展昭不能换人,不然连妈都认不出。
周杰离开剧组后,两年没接古装。
他把重心放话剧,练台词,磨细节。
2006年《梅花档案》复出,收视破9,他靠演技又把口碑挣回来。
观众这才发现,他不是耍大牌,是真挑戏。
业内后来流传一句话:能扛收视的演员,都敢对烂剧本说不。
周杰当年拒演,保住了自己的羽毛,也给同行提了醒。
快餐式拍法能省时间,却省不出观众。
现在再看,第一部仍被反复二创,弹幕里全是“周杰之后再无包拯”。
第二三部剪辑素材少到UP主都懒得鬼畜,差距肉眼可见。
数据不会撒谎,观众用脚投票。
想复制经典,靠情怀没用,得先回到桌前把字斟句酌的剧本写扎实。
周杰用一次拒演证明,好作品是磨出来的,不是赶出来的。
观众十年不原谅烂尾,时间比合同更苛刻。
来源:足智多谋高山5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