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了非洲,千万不要请黑人吃西瓜,不然可能会被黑人殴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7:00 1

摘要:你要是哪天去非洲工作或者旅游,和当地黑人朋友相处得挺好,想买点水果表示一下友好,你千万别觉得西瓜又甜水分又足,就兴冲冲地买上一个当礼物送过去。

你要是哪天去非洲工作或者旅游,和当地黑人朋友相处得挺好,想买点水果表示一下友好,你千万别觉得西瓜又甜水分又足,就兴冲冲地买上一个当礼物送过去。

你这么做的结果,很可能不是换来对方的感谢,而是一个大写的尴尬,甚至有可能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你心里肯定会嘀咕,这不就是个水果吗,能有什么问题?这背后的原因啊,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的根子不在非洲,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

这一切,都得从几百年前的一段沉重历史说起。

西瓜真正和美国黑人,或者说和非裔族群产生那种复杂而痛苦的联系,是在大概十七十八世纪那会儿。

当时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搞起了大规模的种植园经济,种烟草、种棉花,这些活儿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三角贸易就开始了。

无数非洲黑人被当成商品,捆绑着塞进拥挤的船舱,经过漫长的、死寂一般的航行,被贩卖到美洲,成了奴隶。

这些黑奴在种植园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被迫进行极高强度的劳动,但获得的食物补给却少得可怜,仅仅能维持他们不被饿死而已。

奴隶主们可不会给他们吃什么有营养的东西,怎么便宜怎么来。这个时候,西瓜因为好种、容易成活、产量又大,而且确实能提供一些水分和糖分,就成了奴隶主们用来填饱黑奴肚子的廉价食物之一。

它往往和另一种更常见的食物搭配在一起,那就是炸鸡。

所以,现在看起来是夏日消暑神器的西瓜,在那个时候,它的身上从一开始就烙印着压迫、贫困和奴役的痕迹。

如果说在奴隶制时期,西瓜还只是一种维持基本生存的廉价口粮,那么到了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林肯总统颁布《解放奴隶宣言》之后,西瓜的角色就彻底变了味,成了一个政治工具和歧视。

原来南方的那些奴隶主庄园经济垮了,很多重获自由的黑人开始尝试自谋生路。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自己种点庄稼、做点小买卖来养活家庭,其中就包括种西瓜去市场上卖。这本来是一件自食其力、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

但刺痛了那些战败的南方白人民众以及顽固的种族主义者的心。他们根本无法接受黑人获得自由并且能经济独立这个事实。于是,他们开始动用手里掌握的宣传工具,主要是当时的一些报纸、漫画和歌曲,疯狂地、系统性地对黑人进行丑化。

他们画了很多讽刺漫画,漫画里的黑人形象被刻意画得丑陋、愚蠢、粗鲁,他们啥正事也不干,就整天无所事事地躺在破屋子旁边,毫无吃相地啃着西瓜,吃得汁水横流。

这些漫画的配文还会极力渲染黑人吃了西瓜后那种满足、懒散、不求上进的状态。

白人种族主义者通过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拼命地想向整个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你看,这些黑人一旦获得自由,他们就原形毕露了,他们就是这么懒惰、肮脏、幼稚、不懂得自律,他们根本不配拥有自由人的身份和权利。

就这样,西瓜和炸鸡这种简单的食物组合,被强行赋予了大量极端负面的种族主义内涵,从一个生存的象征,变成了一个被用来进行人格羞辱的符号。

这种由白人至上主义者精心编织的刻板印象,其毒害之深,影响之远,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哪怕后来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法律上的种族隔离被废除,但这种文化上的歧视和偏见却像幽灵一样,久久不散。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近的现在,你在欧美,如果看到一个白人公开地对一个黑人吃西瓜的行为指指点点或者开玩笑,这依然会被视为一种极其严重的、明目张胆的种族挑衅行为。

因为这根本不是在评论水果的味道,而是在故意唤起那段被奴役、被侮辱的历史,是在用几百年的文化伤痕来攻击对方。

所以,明白了吗?在欧美非裔人群的文化语境里,西瓜已经远远不止是水果,而是承载了太多血泪和历史包袱。

你可能会觉得,这明明是发生在美国的历史,跟非洲大陆上的黑人兄弟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

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尤其是通过好莱坞电影、美剧、流行音乐这些强大的文化输出工具,这种源自美国的特定文化符号和其背后的敏感含义,早已经传遍了全世界,非洲的很多年轻人同样看NBA,听嘻哈音乐,他们非常清楚西瓜在美国语境里代表着什么。

最关键的一点,这叫将心比心。虽然非洲本土没有经历过美国那样的种植园奴隶制,但殖民主义的创伤和种族歧视的痛感是相通的。

当一个非洲黑人看到你作为一个外国人,递给他西瓜的时候,他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那段全球黑人都共同背负的屈辱史。

他会下意识地怀疑: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在暗示我懒惰?还是在嘲笑我的种族?你是在用你们老祖宗侮辱我们老祖宗的方式来侮辱我吗?这种误解一旦产生,轻则让对方感觉极度不舒服,重则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

你觉得委屈,说你完全不知道这段历史,但对方可能会认为你这是故意装傻和冒犯。

所以说,文化差异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是一道看不见的墙。

我们觉得是表达善意的举动,在别人眼里可能就完全变了味道。当我们走出国门,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时,尊重和理解这两个词,绝对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做一点功课,去了解对方文化里有哪些禁忌,有哪些特别敏感的历史话题和符号。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