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面这段文字是理解“毛脊”的关键。它是在比较“垅”(高大连绵的山脉,即“龙脉”主干)与“支”(平缓的支脉或丘陵)时提出的:“垅”与“支”的察气方法不同的,高大的“垅”有明显的石骨为骨架,气随此坚骨而行,易于辨识;而平缓的“支”脉(土山为阜),没有巨石为骨,内在
郭璞《葬经》中有句话:“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其毛脊而后能辨也。”
上面这段文字是理解“毛脊”的关键。它是在比较“垅”(高大连绵的山脉,即“龙脉”主干)与“支”(平缓的支脉或丘陵)时提出的:“垅”与“支”的察气方法不同的,高大的“垅”有明显的石骨为骨架,气随此坚骨而行,易于辨识;而平缓的“支”脉(土山为阜),没有巨石为骨,内在气脉的行走轨迹难以直接观察。
在这种情况下,勘察者必须寻找“支”脉上的 “毛脊” 。“毛脊”是指山体上微微隆起、像动物脊背一样连续延伸的草坡或土脊。这条“毛脊”就是平缓支脉的“隐形骨架”,是地下气脉行走于土山之中所留下的痕迹(迹也)。此处的“毛”,既指这条土脊上自然生长的植被(草木),也形象地描述了其形态如同背脊上的毛发。关键在于,这条有植被覆盖的脊线,是探寻无形气脉的可视路标。
因此,《葬经》中的“毛脊”,远非“贫瘠荒山”的泛称,而是一个精妙的勘舆学术语。它特指在无石的平缓地带(支陇),那条能够指示地下气脉蜿蜒踪迹的、具有连续性的自然隆起带。它是隐藏于大地之下的“支陇之骨”,是无形生气在有形地貌上留下的签名。
身体的保养,绝非简单的表面护肤或生发,根本在于调养脏腑、充盈气血,内在之气和顺充盈,外在的“毛脊”自然焕发荣光。
地气通过植被反应,人体内之气通过皮毛爪甲反应。而文明之气,则可以通过文化艺术反应。有一个文明在其生命力勃发的上升期,其“气”充盈澎湃,会渗透到文化艺术的所有领域,尤其在那些最活泼、最富创造性的“末梢”展现出惊人的活力。
鼎盛时期的唐朝,万千气象不仅体现在帝王的文治武功上,更体现在李白诗歌的浪漫奔放、吴道子画作的吴带当风、甚至民间乐舞的胡旋疾转之中。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是盛唐雄厚国力和开放气度的“毛脊”,是其旺盛生命力的绚丽绽放。
欧洲文艺复兴的蓬勃“生气”,不仅在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宏大杰作,更体现在对人体之美、科学之真、人性之光的细致入微的追求上。这种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之气”,通过艺术的每一个笔触、建筑的每一处比例,清晰地显现出来。
而当文明走向僵化封闭、气机壅塞,最先凋零的也往往是这些需要自由生长的文化“毛脊”,变得刻板、重复而缺乏生机。
万物皆有其“气”,而气之荣枯、通滞,必显于其边界与末梢。除了上文所说,其实万事万物都有“毛脊”,若能读懂“毛脊”的无声语言,便是真正拥有了“火眼金睛”。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