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汉代豪强大族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大汉帝国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3:51 1

摘要:家里良田千顷,坞堡修的比县城还结实,僮仆成群,私人武装天天在院子里操练。

汉代,有这么一帮人。

家里良田千顷,坞堡修的比县城还结实,僮仆成群,私人武装天天在院子里操练。

这帮人,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

豪民、豪人、大户、巨室,不管什么名号换汤不换药,说的都是同一伙人。

他们,被后世统称为豪强大族。

两汉乃至魏晋,多少重大事件,背后都有他们的影子。

可以说,读懂了豪强,你就读懂了一半的汉史。

那么豪强,是如何一步步做大,甚至最终送走了大汉王朝?

您往下看,今天咱们用一篇文章给您讲清楚……

楚汉战争,刘邦赢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朝。

新王朝建立,统治者的头等大事就是对利益的再分配。

那国家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土地。

那么,他刘邦必然要根据政治地位的不同,对土地财富进行再分配。

于是,西汉的第一波地主就这么产生了。

第一梯队,是贵族地主。

刘姓宗亲,他老刘家自己人必须最肥。

从刘邦到汉景帝,老刘家三代人,封了46个王,又给27个宗室子弟和25个外戚封了侯。

这帮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血统就是他们的凭证。

第二梯队:是军功地主。

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兄弟们,当然也不能亏待。

同一时期,240多人因军功封列侯。

不仅如此,汉朝还承认秦朝的军功爵。

也就是说,汉朝还保护了秦朝军功地主的利益。

这叫什么?“维稳”!

但是,蛋糕就那么大,这么一分,后来者就没那么容易“上车”了。

于是,官僚们开始动脑筋了。

手里有权,不用来变现,那不是傻吗?

比如,汉元帝时期,那位“凿壁偷光”的匡衡,当了丞相后,捞好处的积极性就很高。

以上这些,甭管是贵族、功臣还是官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后代政治地位可能会逐步的降低或者丧失。

但是,通过政治权利获取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力会保留下来。

所以,他们最终的归宿,往往都指向同一个身份豪强地主。

豪强的“神助攻”

时间到了汉武帝那会儿,汉朝对外政策由防守转向进攻。

战端一开,日子不好过了。

打仗,打的就是钱!

打匈奴,通西域,哪一样不烧钱?国库很快就见底了。

那咋办?无非是开源节流,搞钱呗!

开源,除了找豪强、商人薅羊毛,搞盐铁专卖、算缗告缗。

其实,更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国家收入。

那汉政府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大力推广冬小麦。

战国时期,小麦就有一定规模的种植。

但是,直到西汉前期,主要作物还是粟和高粱。

小麦亩产高,还能错开汛期,利用冬闲田。

汉武帝时期,政府大力在关中、黄河下游推广,就是为了在有限土地上“榨”出更多粮食。

第二,耧车的推广。

这就是汉代的播种机,由搜粟都尉赵过改进。

这玩意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掩埋三道工序,耕种效率蹭蹭往上涨。

农业技术进步,技术革新,肯定是好事!

但谁受益最大?当然是拥有大量土地、耕牛和人力的豪强贵族。

他们能迅速应用新技术,规模化生产,收益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普通自耕农,买不起牛,置办不起新式农具,效率低下,在竞争中毫无还手之力。

技术进步,首先意味着自耕农被淘汰。

比方说,以前由100人种1000亩地。

而现在用了耧车,50人就能种1000亩。

并且,人口总数涨到了120人。

那多出来的70人,他们能去哪儿?

如果没新地开垦,他们就成了流民。

豪强们于是张开怀抱,来给我当佃户、当奴仆,你会有口饭吃。

于是,豪强的庄园经济迅速崛起。

土地、耕牛、人口、手工业、甚至私人武装和街市,全都集中在一个大庄园里,形成了自给自足、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任何时代的技术进步,最先受益的总是寡头。

而当普罗大众享受其红利时,往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自耕农的绝路

汉朝田税很低,甚至常免税,农民日子应该不该差吧?

其实,田税只是小头,真正要命是各种“赋”。

尤其是算赋,也就是人头税。

一户五口之家的自耕农,耕种60亩地。

一年收成差不多120石粟,值5000钱。

一年生活年支出,算上口粮、盐、衣服、田租、各种赋、种子、农具、饲料以及祭祀杂费,差不多五千多钱。

也就是说辛辛苦苦一年,理想状态下,将将够收支紧平衡。

如果稍有风吹草动,基本就是破产。

不幸的是,“风吹草动”才是常态。

赋税说好的分期缴纳,但朝廷一旦缺钱,可能在你青黄不接时,突然让你交全年的。

农民没办法,要么去借高利贷,要么只能贱卖口粮、卖地、卖儿女换钱。

赋税之外,还有徭役,而徭役毁农时。

家里壮丁长期被拉去服徭役,地谁种?

只能荒了,恶性循环。

没钱交税,找豪强借的高利贷还不上,结局都是破产。

破产之后,土地被豪强兼并。

人要么成为豪强的依附民,要么成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豪强的华丽变身

豪强有钱有地有人,就差一样东西:政治权力。

他们需要需要权力,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产业。

汉朝的察举制,完美地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察举制本是汉武帝即位之初,为培植自身势力设置的选官机制。

到了后期,反而成了豪强们壮大自身的工具。

一个士子,被察举为孝廉/茂才,进入官僚系统。

只要他混到一定级别,他的儿子、侄子、同乡,就自动成为下一批被“察举”的优先对象。

等他退休回乡,利用官场人脉和影响力,疯狂兼并土地,家族迅速膨胀为地方一等一的豪强。

他的家族子弟,再利用家族的势力和在官场的关系网,通过察举制再次进入朝廷做官。

如此循环两三代,一个在朝中有高官,在地方有庞大产业和私人武装的世族门阀就炼成了。

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琅琊王氏,这些巨无霸家族,全是这么来的。

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彻底把控了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渠道。

等于说,谁控制了官僚系统,谁就在实际上控制了国家。

到了这一步,他们自然就把国家和权力看成了自家的私产。

于是,他们与唯一能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皇权,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东汉中后期,什么外戚专权、宦官乱政、清议党锢……

本质都是皇权和世族豪强们,围绕帝国控制权,进行的权力搏杀。

最终,豪强们发现,在朝廷里跟太监这个皇权代言人干架太费劲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给了豪强们亮出家底、直接下场的理由。

他们纷纷拉起武装,开始军阀割据。

刘秀靠豪强武装重建东汉,一百多年后,袁绍、袁术等豪强代表也想复制这条路。

只不过最后赢家,换成了更狠的曹操。

大汉没了,本质上还是这些豪强们换了个新代理人。

国家内部的权力逻辑,并没发生根本性改变……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来源:叫我猫叔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