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北靠邙山,南望洛水,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远望宝塔高耸,殿阁楼宇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现存建筑是在汉代原址上,以中轴对称布局构建:山门为并排三座拱门,门前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门内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每座大殿都有精美
文/康有鹏
作者在白马寺前留影
四、参观白马寺、少林寺
7月23日清晨,天气晴朗,气温持续处于高位。我们用过早餐,驱车向东行驶20多公里,到达洛阳白马寺景区。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这座北靠邙山,南望洛水,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远望宝塔高耸,殿阁楼宇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现存建筑是在汉代原址上,以中轴对称布局构建:山门为并排三座拱门,门前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门内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每座大殿都有精美造像。随着王朝更替和战乱,这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屡建、焚毁和重修交替,现建筑多为元明清时期重修。我们在游览参拜佛祖之后,重点参观了“释源展览馆"。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秀子)因夜梦高大金人,后派郎中蔡愔等十余人,跋山涉水,历险披荆,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途,这比《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500多年。当他们到达大月氏国,即今阿富汗及中亚一带,偶遇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恳请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宣教。三年后,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经书、佛像,一同返回国都洛阳,受到汉明帝极高礼遇,将印度高僧安置在鸿胪寺暂住,后敕令修建这座中国最早的佛寺。为纪念白马驮经,故取名“白马寺”。
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不属于特定佛教宗派,因其早于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分立。但在宋元以来曾奉行禅宗,尤其与临济宗关联较深。永平求法以后,腾、竺二位高僧译出了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此后,许多外国僧侣也居住在这里,译佛经、传佛学,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这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把佛法教义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并在亚洲得以普及,后又传播进入欧美。洛阳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释源”和〝祖庭”。
20世纪末以来,寺院西侧为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建造的佛殿,成为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缅、泰四国文化风情的国际化庙宇。建筑覆钵穹顶、回廊环绕,错落有致、水流潺潺,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
白马寺还收藏着众多珍贵文物。比如,两颗释迦牟尼佛舍利,承载着佛教的神圣与庄严;精美的中华古佛造型,展现出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准;还保存着大量佛经古本,碑刻、匾额等。不仅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参拜。
……
约上午10时许,我们沿中州路转317省道,直奔少林寺景区,路程约50公里。当葱郁的嵩山已清晰可见,突然前方道路严重拥堵,导航显示需等待一个多小时。远望上行路段近乎水泄不通,后续又有不断来车。我们等候约十分钟,仍未向前移动。看来,此行似乎与少林寺无缘,只好调转车头返程。即刻,导航重新规划了一条线路,我定神一看,是条凹凸不平,被茂密包谷地遮挡的乡间小道。于是,便壮着胆子向前行驶。荒草萋萋,寂静无人,经过一段盘旋上行险道,隐约可见不远处有几户人家,前方还有台行驶的车辆。11:30总算顺利到达景区,停车场入口处排起了长龙。
名扬中外的少林寺,位于郑州登封市嵩山山麓。这座被称作五岳之“中岳”的山脉,是秦岭山系东延余脉,西起洛阳龙门东侧,向东北延伸至郑州市区,绵亘近百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要山脉为太室山和少室山,其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1.73米。嵩山有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16处,各类文物珍品达6700多件。
在烈日照射下,我们穿过高大而宏阔的石牌坊,乘坐摆渡车沿植被荗密,视野较为开阔的山谷小道,步行经过一座石桥,便来到蓝天白云映衬、苍松翠柏掩映和古香古色的少林寺山门。这座享誉世界的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最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公元527年,菩提达摩在面壁九年后,创立“壁观禅法”,并传法于弟子慧可,确立“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禅宗核心教义,使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因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虽因原住持释永信丑闻暴露,这里依然香火旺盛、门庭若市。
我们先参观了少林寺常住院。山门前有雄雌石狮一对,均系清代雕刻。门额上“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帝御笔。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主要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山门与天王殿甬道两旁,在古柏苍松掩映下,立有20多通历代石碑;道路东侧长廊内,还陈列着从唐到清代名碑100多通。这些碑刻亦见证着少林寺的兴衰荣辱!
坐落于大雄宝殿两侧的钟鼓楼,造型精巧,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为上世纪末依原样重新修建。“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碑文为唐太宗告谕教文,以表彰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之功,并赐予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殊荣。由于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举世闻名,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著名影片《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史实亦出于此,上世纪该片风靡亚洲,享誉海内外。
沿着石条铺设的林荫小道,向西走约300米的青山脚下,占地约二万平米的“塔林”,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安息之地。自唐至清代以来,共有砖石墓塔241座,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墓塔林。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一般为1—7层(意为七级浮屠),高度均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铭和塔额。塔的规制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是综合研究中国建筑、雕刻艺术和宗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
相传,乾隆帝曾游览少林寺,寺院住持秉报,寺西有无数宝塔。次日清晨,乾隆踩着和煦的春光,漫步于参天古树掩映下的后山,看到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塔林,惊奇地问道:“塔有几何?”僧对:“尚无定数…”帝即令御林军各抱一塔,数百名兵士竟未抱完。帝感叹道:“实乃塔林也!”从此,塔林便声名鹊起。
“达摩洞”位于少林寺景区西北方五乳峰下,需步行约2公里并攀登台阶方可到达。作为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的天然石洞,深约5-7米、高宽约3米,洞内有达摩石像及明代石坊。因时间关系,我们尚未拜谒。
菩提达摩(约公元470—536年)为南印度人,他在精通大乘佛法后,受师命东渡中国弘扬佛法。由航海到达广州,去南京面见梁武帝萧衍,因理念不合,即梁武帝重“形式功德”,而达摩认为应重〝心性觉悟”,便北上少林寺“面壁九年”禅坐。经过苦心修炼,悟出了禅宗的核心: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强调破除外在执着、回归本心清净,以实现内在觉悟,而非具体言语或教条。此举旨在纠正当时佛教的形式主义弊端,通过静修等待能真正领悟心法,而非单纯参悟玄理,使印度禅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这就启示人们: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心性修养,如“心若无事,即是菩提”,为后世提供了实用智慧。后来,他被僧人神光“断臂求法”的至诚所感动,收之为徒并成为禅宗衣钵的传人。少林寺“立雪亭〞即纪念此事。
1917年9月,青年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他在东赴日求学前夕,作诗以“面壁破壁”之喻,充分表现了以献身救国的凌云壮志!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来源:云卜堂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