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蜱虫,常被称为“草爬子”“狗豆子”,外形如同芝麻粒,吸血后体积会膨胀数倍。
近期
气温节节攀升
暖阳微风交织成最诱人的邀约
露营、踏青等户外活动热度高涨
但此时
一种潜藏在草丛、树林中的“吸血虫”
也开始活跃起来
它就是蜱虫
被蜱虫叮咬后
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俗称“蜱虫病”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每年4~10月
是蜱传疾病的高发季节
户外活动回来
如果身上突然出现这种“黑痣”
请一定要小心
01
藏在暗处的健康“刺客”
蜱虫,常被称为“草爬子”“狗豆子”,外形如同芝麻粒,吸血后体积会膨胀数倍。
蜱虫叮咬人类时会分泌麻醉成分,让人难以察觉。
别看它个头小,体内却携带多种病原体,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等疾病。
一旦感染,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蜱虫喜欢栖息在草地、灌木丛、树林边缘等区域。
当人或动物经过时,它们会迅速攀附,寻找皮肤较薄、不易被察觉的部位,如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等,然后将口器刺入皮肤,开始吸血,一吸就是数小时甚至数天。
02
被叮咬后要牢记
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
千万不要用手强行拔除!
千万不要用手强行拔除!
千万不要用手强行拔除!
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蜱虫口器折断
留在皮肤内
增加感染风险
处理方式
小心拔除:用尖头镊子或其他专用蜱虫移除工具,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或口器,然后缓慢、稳定地垂直向上拉,不要扭转或猛拽,避免蜱虫口器断裂。可用乙醚、氯仿、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烟头、蚊香烤它,数分钟后蜱虫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涂在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
消毒处理:在取出蜱虫后,用酒精或碘伏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以降低感染几率。
及时就医: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03
做好预防最重要
01
做好个人防护
出行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将裤腿扎进袜子里,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还可以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驱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驱赶蜱虫。
02
避免深入草丛
尽量在开阔的道路或景区游玩,不要进入人迹罕至、草木茂盛的区域。
03
回家仔细检查
游玩结束回家后,要全面检查身体,及时洗澡更衣,包括头发、耳后、腋窝、脚踝等部位,查看是否有蜱虫附着;同时也要检查衣物、背包等,防止蜱虫被带回家中。
04
宠物不要忽视
如果携带宠物出游,回家后也要仔细检查宠物身体,及时清理蜱虫,并定期给宠物驱虫。
转发
提醒身边的家人朋友~
编辑:李可芹
责编:曹晨
审核:蔡跃华
本信息图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来源:养生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