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江苏省互花米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治理目标实现,如何科学评估治理对盐沼地貌稳定性以及碳汇功能的长期影响,成为湿地生态修复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江苏省生态地质调查大队以盐城东台市互花米草治理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无人机激光雷达+RTK+历史遥感”三维监测体
川水湾人工修复湿地
方塘河口修复试点区
随着江苏省互花米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治理目标实现,如何科学评估治理对盐沼地貌稳定性以及碳汇功能的长期影响,成为湿地生态修复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江苏省生态地质调查大队以盐城东台市互花米草治理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无人机激光雷达+RTK+历史遥感”三维监测体系,完成了多时段、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地貌立体观测;围绕“碳储量—碳沉积—碳循环”这三大核心要素,系统开展了植被与土壤碳库调查、沉积速率测定,以及水动力对碳交换过程的研究,深入剖析了治理前后盐沼地貌与碳库的动态变化情况。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刈割+围淹”“人工挖除”“翻根深埋”等治理手段的综合运用,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遏制了其复发的趋势。然而,互花米草清除后,盐沼地貌局部发生了显著变化,治理建设过程中的围堤在波浪和潮流持续作用下遭受侵蚀。“刈割”“旋耕”等治理方式虽然增强了土壤通气性,加速了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却显著下降,导致短期内大量二氧化碳释放,部分治理区域呈现出碳汇转为碳源的趋势特征。
尽管治理过程中土壤碳库可能面临一定扰动,但大范围跟进的生态修复工作展现出了显著成效。部分区域,通过人工播种碱蓬等本土植物,当地生态系统已逐步回归良性演替轨道。重建本土盐沼植物群落,被公认为是提升区域碳汇能力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助力栖息地修复与海岸防护功能恢复,还能为滨海生态系统的多目标协同管理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研究团队认为,为有效弥补互花米草治理过程中的碳损失,需优先推进本土植被规模化恢复工程。通过大规模种植碱蓬、柽柳等本土盐沼植物,强化土壤固碳能力;同时实施分阶段治理与动态监测,持续优化修复策略,构建“修复—管护—监测”一体化机制,最终实现碳汇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增效。
近年来,江苏省生态地质调查大队积极落实省地质局关于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的工作部署与要求,聚焦公益职责履行,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江苏建设。本次研究成果将为江苏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生态地质调查大队
张海军 聂顺义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