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球商业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技术迭代与舆论传播急剧加速,公众对企业行为的期待也日益提高。不少企业开始将“受人尊重”明确写入其使命或价值观。
当前,全球商业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技术迭代与舆论传播急剧加速,公众对企业行为的期待也日益提高。不少企业开始将“受人尊重”明确写入其使命或价值观。
这不仅仅是企业家价值观不断进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企业的战略选择——他们意识到,赢得员工、客户、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尊重,比短期利润更能保障企业的长期生存。
但什么是“受人尊重的企业”?如何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
一、万豪酒店的例子
“受人尊重”(To Be Respected)作为企业愿景或价值观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但在21世纪,它才真正进入主流商业话语。
一个例子就是万豪国际(Marriott International),其官网明确写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成为最大的酒店公司,更是最受尊重的酒店。”
这句话背后,则是其长期坚持的“员工第一”企业文化。
万豪创始人J. Willard Marriott曾说:“照顾好员工,他们自然会照顾好客人。”
数据显示,万豪的员工流失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8%(STR, 2022),这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极为罕见。
但是,万豪酒店并没有把“受人尊重”当作口号,而是将其拆解为可执行的行为准则:
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与社区的互动模式、对环境的责任,以及对待客户的态度等各个方面。
二、“尊重”来自企业行为的一致性和可信赖性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最受尊重的企业一定是行业龙头或慈善大户。但事实并非如此。
《财富》杂志自1982年起每年发布“全球最受尊敬公司”(World's Most Admired Companies)榜单,其评选基于企业高管、董事和分析师的匿名投票,涵盖创新、人才管理、社会责任、长期投资价值等九个维度。
2024年的榜单显示,微软、苹果、伯克希尔·哈撒韦位列前三。强生(Johnson & Johnson)因在危机中坚持高标准的产品安全与道德决策,常年位居医疗健康类榜首。
这说明,“尊重”更多来自一致性和可信赖性,而非规模或善举数量。
以强生为例。1982年,有人在泰诺胶囊中注入氰化物导致7人死亡。尽管事件与公司无关,强生仍立即召回全美3100万瓶药品,损失超1亿美元。
这一决定被哈佛商学院称为“危机管理的黄金标准”。其股价一度下跌,但6个月内恢复,并在之后十年内市场份额重回第一。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点:受人尊重的企业,往往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声誉之间,选择后者。
三、尊重从何而来?四个关键行为维度
1. 对员工的“真实关怀”
谷歌(Google)在2004年上市时的创始人信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创造长期价值,而不是最大化短期利润。”
这一理念体现在其早期对工程师的“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用五分之一工作时间做自主项目),催生了Gmail、Google News等产品。
更重要的是,谷歌在2018年面对员工抗议其参与美军AI项目(Project Maven)时,最终决定不再续约,并发布AI伦理原则。这一决策虽损失商业机会,却极大增强了内部信任。
MIT斯隆管理学院2021年一项研究显示,员工认为“公司尊重我”的企业,其生产率平均高出16%,离职率低23%。尊重不是福利多少,而是是否在关键时刻倾听并回应员工的道德关切。
星巴克(Starbucks)同样以员工关怀著称。自2014年起,它为美国所有兼职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和股票期权,并设立大学学位资助计划(College Achievement Plan)。
2022年数据显示,其门店经理留存率比行业平均高出25%。尽管成本上升,但星巴克认为:“员工是品牌的第一代言人,尊重他们,顾客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服务。”
在中国,胖东来则以近乎“极端”的员工待遇闻名。其基层员工工资为当地平均水平的2-3倍,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远低于零售业常态),并公开承诺“不让员工为生存焦虑”。
创始人于东来曾说:“企业是爱的组织,不是赚钱的机器。” 这种理念使其在河南本地拥有极高的员工忠诚度和顾客信任度,即便在电商冲击下,其线下门店依然保持强劲。
2. 对客户的“克制与透明”
Costco(好市多)是零售业中少有的将“会员价值”置于利润之上的企业。其毛利率长期控制在14%以下(行业平均约25%),商品定价接近成本。这种“克制”使其会员续卡率高达90%(2023年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Costco CEO W. Craig Jelinek曾说:“我们不靠涨价赚钱,我们靠卖更多东西赚钱。” 这种对客户的长期承诺,构建了极高的信任壁垒。
沃尔玛(Walmart)近年来也在提升客户体验方面持续投入。其山姆会员店(Sam’s Club)通过优化供应链、引入高性价比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连续多年增长。
同时,沃尔玛在全球推动“零浪费”目标,减少食品损耗,并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库存效率,间接为消费者提供更稳定的价格和服务。
这种对运营效率与客户价值的双重关注,使其在大规模零售中逐步建立起更为稳健的信任基础。
3. 对社会的“主动担责”
联合利华(Unilever)前CEO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在2009-2019年推动“可持续生活计划”,目标是将环境足迹减半,同时让数十万小农户受益。十年间,其可持续品牌增长速度比其他业务快69%(2018年数据)。
波尔曼曾拒绝提供季度盈利指引,理由是“这会鼓励短期行为”。尽管遭到部分投资者反对,但联合利华在此期间总回报率仍跑赢行业基准。
这说明,当企业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模式,而非附加于其上时,尊重会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Patagonia(巴塔哥尼亚)则走得更远。这家户外服装公司自2012年起在官网打出“不要买这件夹克”的广告,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
2022年,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宣布将公司所有权转让给信托和非营利组织,确保所有利润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这一举动震惊商界,但也使其品牌忠诚度达到罕见高度——其客户净推荐值(NPS)长期保持在70以上(行业平均约30)。
京瓷(Kyocera)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则从哲学层面提出“敬天爱人”的经营理念。他认为企业经营的根本是“作为人,何为正确”,而非利润最大化。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京瓷坚持不裁员,通过全员降薪、内部培训渡过难关。这种对员工的长期承诺,使其在日本制造业中保持了极高的声誉和稳定性。
4. 在挑战中展现韧性与责任
华为在面临外部压力时,选择了加大研发投入、坚持开放合作的路径。任正非多次强调:“我们不需要同情,只需要公平竞争的机会。”
华为在全球5G专利持有量中仍居首位(IPlytics, 2023),其在困境中表现出的技术韧性与沟通透明,使其在许多国家赢得了政策制定者和运营商的尊重,即便在复杂环境中,其技术能力仍被广泛认可。
微软(Microsoft)的转型也印证了这一点。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任CEO后,提出“移动优先,云优先”战略,同时重塑企业文化,强调“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他公开承认Windows Phone的失败,转向拥抱开源,并推动无障碍技术发展。十年间,微软市值从3000亿美元增至近3万亿美元。
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其从“封闭平台”向“合作者”形象的转变,赢得了开发者、企业客户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尊重。
四、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难以做到“受人尊重”?
“受人尊重”听起来理想,但现实中,多数企业仍以增长和利润为第一目标。原因有三:
1.第一,尊重难以量化。
财务指标如ROE、EBITDA清晰可见,而“尊重”是滞后、模糊的。它可能体现在员工心理安全感、客户信任指数、社区关系评分等,但这些数据往往不被董事会重视。
2.第二,尊重需要长期投入。
Costco的低毛利模式需要足够规模支撑;联合利华的可持续计划十年才见成效。而在股东压力下,多数CEO任期不足五年,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策略。
3.第三,尊重与权力结构冲突。
当“尊重员工”意味着减少层级、增加话语权,“尊重客户”意味着放弃数据滥用带来的广告收入,企业原有的权力和利益格局将受到挑战。
因此,真正将“受人尊重”置于核心的企业,往往具备两个特征:
一是创始人或长期领导者掌舵(如伯克希尔的巴菲特、万豪家族、Patagonia的乔伊纳德);
二是治理结构允许长期主义(如B型企业认证、双重股权架构)。
五、对管理者与创业者的启示
1.尊重是一种系统能力,而非仅仅是道德选择
它不是靠一次捐款或一次道歉建立的,而是由日常决策累积而成。每一次裁员、定价、产品发布、公关回应,都在为“是否受人尊重”投票。
2.从“追求喜欢”转向“赢得尊重”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容易追逐“受欢迎”——发梗、蹭热点、搞联名。但尊重来自可靠、一致、有原则的行为。喜欢可能短暂,尊重却持久。
3.建立“尊重指标”
除了财务KPI,企业应跟踪员工心理安全感得分、客户信任指数、社区关系评分等。这些指标虽不完美,但能提供早期预警。
4.接受“不被所有人尊重”
做正确的事,可能得罪部分股东或用户。强生召回泰诺时也面临股东诉讼。但清晰的边界感本身,就是尊重的来源。
六、总结
那些将“受人尊重”写进使命的企业,本质上是在投资一种长期资产——社会信任资本。
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在危机时刻决定企业能否幸存,在繁荣时期决定能走多远。
未来十年,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企业将“受人尊重”从愿景变为战略。
因为最终,伟大的企业可能不是那些规模最大、增长最快、股价最高的,而是当人们提起它时,会自然地说一句:“这家公司,值得信赖。”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