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4月16日,渤海深处,70个鲜活的生命在短短2分钟内悄然离世。没有惨烈的爆炸,没有撕心裂肺的呼救,甚至连一丝挣扎的痕迹都没有。他们就像是安详地睡去了,永远地睡去了。
2003年4月16日,渤海深处,70个鲜活的生命在短短2分钟内悄然离世。没有惨烈的爆炸,没有撕心裂肺的呼救,甚至连一丝挣扎的痕迹都没有。他们就像是安详地睡去了,永远地睡去了。
035G潜艇361号浮航的照片
一、完美的潜艇,安详的逝者,和最大的不合理
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2003年4月26日。
在内长山以东的中国领海,一艘潜艇正在海面漂浮。奇怪的是,它只有艇首露出了水面,姿态极其诡异,像一头搁浅的鲸鱼。它就这么静静地飘着,没有任何无线电信号,也没有人在甲板上活动。
最初,发现它的渔民报了警,层层上报后,北海舰队的反应是什么?
根据事后披露的细节,第一反应是:“不是我们的。”
为什么?因为当天舰队的作战图上,那片海域,压根就没有任何一艘我军潜艇的任务计划。一支庞大的舰队,竟然不知道自己家里有一艘潜艇失联了。更离谱的是,这艘潜艇失联了整整 10天 。(根据361艇的航海日志,最后记录时间是4月16日)
于是,外交部开始向周边国家照会——可能是你们的潜艇吗?
日本说不是,韩国说不是,朝鲜也说不是。
外交部懵了:那这是谁的?
最后还是军委发话:你们再去仔细看看。
这一看,所有人都傻眼了——这特么是咱们自己的361号!
北海舰队基地停靠的四艘035G潜艇,右边红框处就是361号艇
终于搞清楚这是自家孩子,救援人员登艇打开舱门后,看到了让他们永生难忘的一幕:
潜艇内部完好无损。没有火灾,没有搏斗,没有爆炸,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混乱。70名官兵,从艇长到普通士兵,都在自己的战位上。有的趴在操作台前,有的靠在舱壁上,表情平静,甚至可以说是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
这里面,就藏着整起事件中最大的恐怖——一支满编的,处在战备状态的精英战斗团队,在自己的战舰里,悄无声息地,被“团灭”了。
他们甚至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发出一条求救信号。
035G潜艇361号停靠在北海舰队码头的照片。
二、死神是如何降临的?
后来的官方结论言简意赅:“指挥操纵不当”。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给潜艇充电时,柴油机已经启动,但本应打开的进气阀门却因“机械故障”没有打开。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一艘潜水艇,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密封铁罐子。为了给蓄电池充电,需要启动柴油发电机。而柴油机是耗氧大户,必须通过一根叫通气管的管子伸出海面,吸入外界的空气。
那天,361艇的柴油机怒吼着开始工作,但通气管的阀门却紧紧关闭。
于是,功率强大的柴油机,瞬间变成了一台巨型真空泵。
艇内有限的氧气,在 2分钟 内,被消耗殆尽。
我们来想象一下那最后的120秒。
前30秒,你可能只是觉得有点胸闷,呼吸不畅。
接下来的60秒,你会感到剧烈的窒息感,心跳加速,大脑开始缺氧,但你可能还没意识到问题的根源。
最后的30秒,意识迅速模糊,身体失去控制,然后就是永恒的黑暗,在彻底昏迷中走向死亡。
整个过程快到窒息,快到绝望。由于艇内瞬间形成负压,舱门会像被大气层用数吨的力死死压住,从内部根本无法打开。
没有时间求救,没有时间逃生,甚至没有时间意识到死亡正在降临。70名军人,就这样在自己的钢铁堡垒中,被物理隔绝,平静地死于窒息。
035G潜艇361号停在基地內
三、致命的细节
我们复盘一下,就会发现这不是天灾,而是一场由无数个小问题累积起来的风暴。
1. 制度上的漏洞:人命关天的地方,竟然没有傻瓜保险?
常规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充电,柴油机吸干艇内空气,这是全世界海军都清楚的潜在风险。按理说,一个最基本的设计,就应该是在艇内加装一个氧气含量探测器。一旦氧气低于警戒值,就强制切断柴油机电源并发出警报。
这在21世纪初,技术上毫无难度,成本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当时的361艇上,没有这个保险。
我们当时的装备设计思路,当时还停留在“相信人的操作,而不是用技术规避人的失误”的阶段。这是思想上的懒惰。
2. 管理上的混乱:潜艇超载的秘密
这里有个细节特别刺痛人心:035型潜艇的标准编制是57人,但361艇上却有70人遇难——超员13人。
超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氧气消耗更快,意味着生存空间更拥挤,意味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据事后调查报告透露,这多出来的13个人,都是某位高级军官程福明的湖北老乡。有的是即将退伍的老兵,想多领一次出海补贴;有的是托关系上艇镀金。
在生死攸关的海底,战友情谊变成了老乡关系,严格的军事纪律变成了人情往来。这种温情脉脉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
更令人震惊的是,关键的柴油机岗位上本该只有2人,却出现了4个人。调查认为,这4个人可能在聊天,结果谁都以为对方已经打开了通气管阀门,实际上谁也没开。
3. 指挥上的失能:自己的潜艇丢了10天,舰队竟然不知道?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点。
一艘潜艇,哪怕是执行静默任务,也应该有基本的联络和报备制度。失联10天,偌大的北海舰队指挥系统竟然毫无察觉,直到渔民报警,还闹出了“这不是我们的”乌龙。
此事确认后,据说386见到PLAN司令员石云生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上艇看过没有?石云生不敢隐瞒,说没上去(依照PLAN指挥结构,PLAN司令只能管在港的潜艇,所以石云生接获通知后没第一时间前去上艇),386脸色铁青。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就播出了386带着486以及石云生上361潜艇的新闻;由于外交部先前已经照会各国,所以周边国家都在窥探。据说,新闻联播中未播出的镜头,是386上361艇见到艇上惨状后掩面痛哭的镜头。
四、刮骨疗毒:70条生命换来了什么?
361艇的悲剧,震动了最高层。
事后的问责,是共和国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任海军司令员、政委被免职,济南军区副司令兼北海舰队司令、北海舰队政委被降职,此外还有8名将校军官受到严惩。两名上将、两名中将,因为这一艘潜艇的事故,断送了军事生涯。
2003年5月20日,PLA举行361艇殉难官兵追悼会
从361艇的残骸上,人民海军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刮骨疗毒。
所有同型号潜艇,连夜进厂改装,加装氧气监控和应急切断系统。
海军司令部颁布了堪称史上最严的《潜艇部队训练与安全管理规定》。
全军上下,开始了一场关于战斗力标准的大讨论,矛头直指“和平病”的种种表现。
可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支强大、自信、专业化的中国海军,这支拥有航母编队、万吨大驱、新锐核潜艇的深蓝海军,它的现代化军队建设之路,某种意义上,是从361艇的悲剧中,重新起步的。
那70位军人,用他们最惨烈的方式,为后来者趟平了道路,敲响了警钟。
他们的牺牲,最终换来了军队的觉醒和新生。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在生死面前,没有小事;在责任面前,没有例外。
所以,当我们今天再回望361潜艇事故时,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猎奇和叹息。我们应该看到,一支军队的成长,和一个人一样,会犯错,会摔跤,甚至会付出血的代价。
关键在于,敢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有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
铭记361,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永远告别那样的苦难。
这,才是对那70位安息在战位上的英魂,最好的告慰。
来源:bin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