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晖教授:MIL62在NMOSD的Ⅲ期临床数据闪耀ECTRIMS,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2:32 1

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以急性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因此,预防NMOSD复发的维持治疗十分重要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以急性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因此,预防NMOSD复发的维持治疗十分重要1-3。然而,目前中国患者通过生物制剂治疗预防NMOSD复发的比例仅为12.2%,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4。MIL62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创新型第三代CD20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从而更有效地减少NMOSD中致病性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的产生,在NMOSD的治疗中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9月24日-26日,第41届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大会(ECTRIMS 2025)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黄德晖教授团队进行的MIL62在AQP4抗体阳性NMOSD中应用的III期研究结果入选此次大会的最新突破摘要(Late Breaking Abstracts,LBA)并进行现场口头报告。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黄德晖教授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临床意义。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医脉通:您团队的这项有关MIL62治疗AQP4抗体阳性NMOSD的研究荣登ECTRIMS 2025的LBA环节,请您谈谈开展这项研究的初心是什么?作为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第三代CD20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MIL62有望打破中国患者只能使用进口生物制剂的困境,MIL62的特性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哪些关键支撑?

黄德晖教授

目前,我国NMOSD的治疗还存在较大困境。《2025年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疾病负担调研白皮书》指出,我国NMOSD患者普遍面临严重的诊断延迟、功能障碍、经济压力和生命质量受损,复发患者的疾病负担和压力尤为沉重。更令人关注的是,既往药物使用中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率较高,但复发控制情况仍不理想。患者对有效控制复发的治疗方案存在迫切期待,而当前治疗手段的可及性和满意度仍有待提升3。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第三代CD20抗体,MIL62通过自主创新的ADCC增强抗体技术,岩藻糖敲除率近100%,可增加免疫效应细胞招募能力并促进其活化,从而达到更强的靶向细胞清除作用。与其他CD20单抗产品相比,MIL62具备更强的ADCC作用,能通过更快速、深度地清除体内异常激活的B细胞,减少NMOSD中致病性抗AQP4抗体的产生和抗体对于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的损伤,达到疾病稳定并防止复发的作用。此外,目前中国已有进口生物大分子药物上市用于NMOSD的治疗,但使用比例较低,可及性不高3,且尚无国产药物获批上市。因此,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第三代CD20抗体—MIL62有望填补这一领域国产药物的空白,扭转中国患者治疗NMOSD的困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进一步探究。

医脉通:您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项研究?从疗效数据来看,MIL62在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中展现的核心获益体现在哪些方面?其获益是否在不同患者群体中都有一致性表现?

黄德晖教授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试验,纳入中国31家医院的91例AQP4抗体阳性NMOSD复发患者,并将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MIL62单药或安慰剂静脉输注,主要终点为至首次裁定的疾病复发时间(TFR)。本研究旨在探究MIL62单药治疗AQP4抗体阳性NMOSD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的主要终点结果显示,在全分析集(FAS)中,MIL62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6.29周(95%CI:18.29,30.00)和22.14周(95%CI:16.14,39.29)。随访期间,独立的临床终点委员会裁定的首次复发事件共计23例。与安慰剂相比,MIL62将疾病复发风险降低了93.1%。此外,MIL62组尚未达到中位TFR,而安慰剂组的TFR仅为21周(HR:0.069;P=0.0003;图1)。符合方案集(PPS)分析显示,MIL62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6.29周(95%CI:16.71,28.57)和22.14周(95%CI:12.57,39.29)。结果显示,MIL62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并延长至疾病复发时间,结果与FAS高度一致(图2)。

图1 FAS中Kaplan–Meier曲线估计两组疾病复发的时间

图2 PPS中Kaplan–Meier曲线估计两组疾病复发的时间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患者人群中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亚组中,相较于安慰剂组,接受MIL62单药治疗的患者TFR显著延长,使用MIL62单药治疗的不同亚组患者人群均表现出一致获益(图3)。

图3 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的次要终点结果显示,MIL62显著降低患者的年化复发率、MRI活动病灶(新发/T2扩大的病灶)累积数量和住院频率,同时改善或稳定了其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此外,药效学分析集显示,MIL62能快速、有效地耗竭NMOSD患者的总体B细胞和记忆B细胞,且致病性抗AQP4抗体滴度呈下降趋势。

医脉通:结合本研究的数据,请谈一谈MIL62在临床应用中体现出哪些安全性优势?

黄德晖教授

药效学分析集显示,MIL62治疗后,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提示感染风险可控。研究的安全性结果显示,MIL62组和安慰剂组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总体发生率相似(表1)。MIL62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包括输注相关反应(22.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3.3%)、血乳酸脱氢酶升高(11.1%)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1.1%)。MIL62所有常见的TRAE严重程度均为1-2级,少数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包括肺炎、血小板计数降低和眼睑水肿各1例(2.2%),绝大部分TRAE均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MIL62治疗后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也未出现因不良事件而中止治疗的情况。

表1 安全性分析结果

总而言之,MIL62为AQP4阳性NMOSD患者提供了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治疗方案,目前开放标签扩展研究正在进行,其结果将展示MIL62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让我们拭目以待。

总结

NMOSD具有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长期预防复发的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随着针对NMOSD的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不断研发,NMOSD诊疗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进展。作为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第三代CD20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MIL62具备更强的抗体ADCC作用,其治疗NMOSD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更彻底地清除B细胞,从源头上减少致病性抗AQP4抗体的产生。本研究结果验证,MIL62相较安慰剂可使NMOSD疾病复发风险降低93.1%,且尚未达到中位TFR,安全性良好。

本次ECTRIMS MIL62治疗NMOSD三期临床试验oral报道期间,受到了大会特别的关注。线上线下共计有10余个问题与黄德晖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首先是对RCP阶段MIL62桥接8周激素可短期降低复发93.1%的结果让人印象深刻。其次,在首次用药半年后,重复2次MIL62给药的设计,可以增加清除B细胞的深度,对于NMOSD患者的长期低复发及用药便捷性带来新突破。最后,与会专家对于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第三代CD20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国际临床试验开发表达了高度的期许,期待MIL62能为全球NMOSD患者带来更多治疗新选择。

专家简介

黄德晖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神经免疫亚专科负责人;神经内外影像多学科门诊负责人

从事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见病及疑难、危重症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

参与军队重点、吴阶平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首发基金重点课题等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30余篇

执笔《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指南》及《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牵头国内创新药RCT研究1项,参与国际多中心药物研究多项

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5,58(7):687-703.

2.Dehui Huang, et al. Type II Anti-CD20 Antibody MIL62 in Aquaporin-4–Positive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I Trial. ECTRIMS 2025. IMS25-LBA-74.

3.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医药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 2025年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疾病负担调研白皮书. 2025年5月.

4.中国罕见病联盟. 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社会学调研白皮书. 2023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