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明室末造,流寇播乱,清军乘机入关窃据神器,王(鲁王朱以海)以帝胄致力匡复,备历险艰。亘十八年而所志不懈,自监国后为虏骑逼廹力竭势危,适延平以孤臣孽子之身举义金厦,奉明正朔。王之辗转渡海往依,自必能和衷协力,共谋大计。使天假以年,竭其志虑,奖率忠义,其光复旧物
当明室末造,流寇播乱,清军乘机入关窃据神器,王(鲁王朱以海)以帝胄致力匡复,备历险艰。亘十八年而所志不懈,自监国后为虏骑逼廹力竭势危,适延平以孤臣孽子之身举义金厦,奉明正朔。王之辗转渡海往依,自必能和衷协力,共谋大计。使天假以年,竭其志虑,奖率忠义,其光复旧物固在意中。——蒋经国
朱以海,字巨川,兖州府滋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俘杀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彼时,朱以海正在浙东沿海避难,张国维、钱肃乐、李长祥等浙东反清武装遂拥戴朱以海为监国(代理皇帝)。就在朱以海就任监国的同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如此一来,朱以海与朱聿键两大势力渐成水火不容之势。
当时清军大举压境,朱以海与朱聿键两人却为了所谓的正统搞窝里斗,是为唐鲁之争。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朱聿键命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却被朱以海部将杀害,此时彻底激化了唐鲁两系的矛盾,后来清军大举攻入浙东,朱聿键自然也对其见死不救,朱以海被迫带领残部退守舟山海面,依托大海与清军周旋,清廷几次欲招降朱以海,皆被朱以海严词拒绝,朱以海坚决带领明军在海上与清军游击,搞的清军不胜其烦,又束手无策。
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清军攻取福建,并在汀州(今长汀)俘杀朱聿键,隆武政权覆灭,东南地区以及隆武政权内部不愿归降清军的官员转而投奔舟山的朱以海,朱以海的势力复振。后来,朱以海从抗清大局出发,率主力转进到郑彩(郑芝龙的堂兄)控制的金门、厦门抗清基地。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朱以海以王业不偏安为号召,率领明军北伐,相继收复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清廷在福建的统治近乎崩溃。
可惜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南明内部主旋律(内讧)再次上演,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肆意诛杀大学士熊汝霖,又逼迫义兴侯郑遵谦投海而死,此举使得忠于朱以海的明军与郑彩的嫡系极端对立,不再一致对外,清军趁机反攻福建,先前收复的失地再次陷落。
朱以海在福建的不愉快经历,使他放弃了再这样常驻的打算,于是率领部下重返舟山,并积极联络宁波府四明山寨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等抗清义军,甚至派使团到朝鲜、琉球、日本等地,计划组建“抗清统一战线”,伺机“反攻大陆”。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清军将领陈锦率兵攻取舟山,朱以海再次拒绝其他招降,率领残部南下投奔郑成功,从此成为郑成功手里的“吉祥物”。
虽然朱以海没有了实际指挥权,但他依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着抗清事业,他多次亲临一线与郑成功一起北伐打击清军,极大地振奋了明军的士气。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朱以海在金门去世,结束了漂泊的一生,这位坎坷的监国,坚持战斗了十八年,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在当时投降主义蔓延到氛围里朱以海已经是难得的硬汉,可谓“不降不弃,正气凛然,足资景仰”。《南明史》作者顾诚就这样评价朱以海道:
“朱以海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患难生活,培育了他对清廷的仇恨,在清兵侵入浙江时坚持了民族气节,并且毫不犹豫地在强敌压境之时毅然肩负起抗清的旗帜,甚至亲临前线犒师,这是难能可贵的。”
来源:莽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