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小麦 “一喷三防” 已进入关键窗口期,建议广大农户把握 “三早” 原则:早监测、早筹备、早防治(抓住最佳时机)。通过科学配药、精准施药,确保小麦稳产增产。
2025年小麦 “一喷三防” 已进入关键窗口期,建议广大农户把握 “三早” 原则:早监测、早筹备、早防治(抓住最佳时机)。通过科学配药、精准施药,确保小麦稳产增产。
而且最新监测显示,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呈爆发态势。
一、从药剂到施药规范小麦一喷三防
(一)“一喷三防”核心药剂优选方案
1、杀菌剂组合
赤霉病防控:丙硫菌唑・戊唑醇(40% 悬浮剂)40-50克/亩+氰烯菌酯(25% 悬浮剂)100-150克/亩。锈病防控:氟环唑(25% 悬浮剂)30-40毫升/亩+三唑酮(15%可湿性粉剂)75 克/亩。白粉病防控:啶氧菌酯(22.5%悬浮剂)25-30 毫升/亩+腈菌唑(12.5% 乳油)40-50毫升/亩。2、杀虫剂配伍
蚜虫防治: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60克/升悬浮剂)30-40毫升/亩+ 呋虫胺(20% 可溶粒剂)15-20克/亩。吸浆虫防治:高效氯氟氰菊酯(2.5% 水乳剂)30-40 毫升/亩+吡虫啉(10% 可湿性粉剂)20克/亩。3、营养调控剂
抗逆增产:磷酸二氢钾150-200克/亩+芸苔素内酯(0.01% 乳油)10-15毫升/亩。免疫激活:氨基寡糖素(5%水剂)50-100毫升/亩+二氢卟吩铁(0.1% 可溶液剂)20-30毫/亩。(二)精准施药技术规范
1、施药时机
赤霉病:扬花初期(5-10%扬花)第一次用药,若遇连阴雨,间隔5-7天二次补防。锈病:病叶率0.5-1%时启动防控,重病田块7-10天后复喷。蚜虫:百株蚜量达800头时立即施药,益害比低于1:150时优先选用生物药剂。2、器械选型
无人机飞防:推荐载重15-20公斤机型,亩喷液量2-3升,添加植物油类助剂(用量 5-10%)。地面机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亩喷液量10-15升,喷头间距50-60厘米,作业速度≤5公里/小时。3、混配禁忌
避免酸性药剂(如三唑酮)与碱性叶面肥(如尿素)混用。生物农药(如井冈・枯芽菌)需单独使用,禁止与化学杀菌剂混配。二、小麦七大主产区用药方案
(一)黄淮海麦区(河南、山东、河北)
1、核心挑战:赤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蚜虫。
2、推荐配方:
40%丙硫菌唑·戊唑醇50克+15% 联苯·吡虫啉40克+磷酸二氢钾200克 +0.01%芸苔素内酯10克/亩。
3、关键措施:小麦抽穗期喷施第一次,灌浆期补喷蚜虫防治药剂。
(二)长江中下游麦区(湖北、安徽、江苏)
1、核心挑战: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
2、推荐配方:
25% 氰烯菌酯150克+22.5%啶氧菌酯30毫升+50%吡蚜酮2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亩。
3、关键措施:扬花初期 “见花打药”,若遇连阴雨需二次补防。
(三)西北麦区(陕西、甘肃、宁夏)
1、核心挑战:条锈病、赤霉病、麦蜘蛛。
2、推荐配方:
43%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1.8%阿维菌素30毫升+磷酸二氢钾150克+氨基寡糖素50毫升/亩。
3、关键措施:返青期防控条锈病,抽穗期重点预防赤霉病。
(四)西南麦区(四川、重庆、云南)
1、核心挑战:条锈病、蚜虫、白粉病。
2、推荐配方:
12.5%烯唑醇40毫升+10%吡虫啉20克+98%磷酸二氢钾200克/亩。
3、关键措施:拔节期挑治条锈病,灌浆期防控蚜虫。
(五)华北麦区(山西、北京、天津)
1、核心挑战:白粉病、茎基腐病、吸浆虫。
2、推荐配方:
25%乙嘧酚磺酸酯30克+5%虱螨脲20毫升+磷酸二氢钾150克/亩。
3、关键措施:孕穗期撒毒土防治吸浆虫,抽穗期喷施杀菌剂。
(六)新疆麦区
1、核心挑战:雪霉叶枯病、麦蚜。
2、推荐配方:
50%异菌脲悬浮剂100克+20%呋虫胺可溶粒剂15克+磷酸二氢钾150克/亩。
3、关键措施:返青期防控雪霉叶枯病,抽穗期防治蚜虫。
(七)东北麦区
1、核心挑战:根腐病、地下害虫。
2、推荐配方:
70% 甲基硫菌灵100 克+48%毒死蜱乳油30毫升+磷酸二氢钾150 克/亩。
3、关键措施:播种前药剂拌种,返青期灌根防治地下害虫。
三、如何解决抗药性?
轮换用药:赤霉病防治交替使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增效:蚜虫防治推荐 “氟啶虫酰胺 + 吡蚜酮” 或 “呋虫胺 + 高效氯氟氰菊酯”。生物替代:赤霉病防控可选用井冈·枯芽菌(300亿孢子/克)100克/ 亩。温度控制: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30℃以上)施药,低温(<10℃)慎用三唑类杀菌剂。助剂选择:无人机飞防优先添加高分子聚合物类沉降剂(如聚乙二醇),避免使用矿物油类助剂。间隔期管理:吡虫啉安全间隔期14天,戊唑醇安全间隔期21天。来源:三农小助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