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融合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实践智慧,其练字秘诀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要点,综合了结构理论、临帖方法及创新思维:
今天开始之前,先把收集到的启功先生的练字秘诀给大家介绍一下:
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
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融合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实践智慧,其练字秘诀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要点,综合了结构理论、临帖方法及创新思维:
一、「黄金分割」结字法
启功通过数学与美学研究提出汉字结构的黄金律,颠覆传统九宫格理论
1. 重心偏移:字的重心不在方格中心,而在距离中心约5:8的黄金分割点(上下左右四角),形成“五三五”不等分结构,使字形更符合视觉平衡
2. 松紧规律:强调“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例如左右结构的字左部紧凑、右部舒展,上下结构的字上部收敛、下部开张
3. 动态调整:反对机械的“横平竖直”,主张根据字形灵活调整笔画倾斜角度,追求自然生动的节奏感
二、「精准选帖」与「影摹调查」
1. 自主选帖:主张选择既经典又符合个人审美的字帖,如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碑帖,强调“兴趣是最高效的老师”
2. 影摹临帖:通过覆盖透明纸精准描摹字帖,或用单线勾画骨架后再填充细节,以此训练笔画位置和结构比例。例如,用塑料薄膜覆盖《灵飞经》反复练习,逐步掌握笔势连贯性。
启功先生写的对联
三、「自然执笔」与「肌肉记忆训练」
1. 执笔如筷:反对僵化执笔法,提倡像拿筷子一样自然灵活,手腕根据字形大小自动调整悬肘高度,通过“落笔先画圈”测试执笔舒适度
2. 打破惯性:通过反复修正错误笔画(如“专”字主横过短)对抗肌肉记忆,每日针对性练习一个薄弱字,积累量变到质变。
四、「多维度练习」策略
1. 每日一字:精练单字结构(如“道”字拆解为“首”和“辶”分步练习),通过局部掌握整体规律。
2. 多体并修:主攻一体(如楷书)的同时兼练行、隶等字体,避免单一风格僵化,例如楷书兼习王羲之行书可增强灵动性。
3. 悬挂校验:将练习成果挂墙远观,通过整体视觉效果发现结构失衡问题,类似书法展览的审视逻辑。
启功先生
五、「师笔不师刀」的临碑智慧
启功强调临帖需透过碑刻的“刀痕”还原毛笔书写原貌,避免模仿生硬刻痕。例如临写《淳化阁帖》时,注重笔锋的自然转折而非刻意追求金石气。
六、「生活化教学」与幽默哲思
启功常以生活现象比喻书法原理,如用“筷子夹豆腐需巧劲”解释提按力度,或自嘲“写字无败笔”实则源于数十年严谨训练。其幽默风格(如自撰墓志铭“瘫趋左,派曾右”)更将书法与人生智慧融为一体。
从昨天开始,按照启功先生“日克一字”和“悬挂校验”的秘诀,找出自己写得不满意的字,逐个纠错,补齐短板,通过每天练习一个字,对抗自己40年来形成的肌肉记忆,逐步消灭写得不好的字。日克一字,持之以恒,相信总会有所收获。
昨天纠正了“专”字,今天要练的字是“头”字。
纠正过程如下:
步骤1:先按自己现在的习惯,写出“头”字,如下图所示:
原本的写法
步骤2:在字帖上找到对应的范字,我用的是《司马彦7000通用字钢笔行书》字帖,字帖中的“头”字如下图所示:
字帖范字(来源于《司马彦7000通用字钢笔行书》)
步骤3:将自己写的字和范字做对比,找出问题所在。
分析下来,原字的主要问题有三点:1.两点连写,使间距过窄;2.长横的主笔不突出(和昨天写的“专”字一个毛病);3.中间一笔应为竖撇,原字写得不够挺拔,使整个字显得绵软;4.字形过小,不够伸展。
步骤4:临帖修正错误,对抗肌肉记忆,并不时将写的字与范字做比较,逐步改进。
今天修正的“头”字,练下来感觉挺难的,真是看上去越简单的字就越难练。下图是练字过程,可以看出来逐渐演进的过程。
练字过程
最后的成果如图4,大概有范字的六到七分。基本成功。
练习成果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来源:楚天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