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屏幕” 撬动 “大发展”,高州“微短剧+三农”赋能“百千万工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8:25 1

摘要:“一颗荔枝从枝头到舌尖,能拍出多少种故事?”在茂名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这个问题有了生动答案——9月23日,由中共高州市委、高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微剧映三农・荔乡庆丰收”系列活动在此举行,一场“三农”与微短剧的深度碰撞,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作为“中国荔乡”

“一颗荔枝从枝头到舌尖,能拍出多少种故事?”在茂名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这个问题有了生动答案——9月23日,由中共高州市委、高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微剧映三农・荔乡庆丰收”系列活动在此举行,一场“三农”与微短剧的深度碰撞,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作为“中国荔乡”,高州以“小屏幕”撬动“大发展”,不仅交出了农业丰产又丰收的亮眼答卷,更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108部微短剧带旺土特产

高州的农业“底气”向来十足。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当地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广东各县(市)首位,已形成荔枝、龙眼、香蕉等10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单论荔枝,高州产量就占广东四分之一,全球每十颗荔枝中便有一颗来自这里。

活动现场

数据显示,202年高州荔枝销售产值超3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亿元。从传统种植到全链条发展,“荔乡” 的产业升级之路越走越宽。而滩底村的 “微短剧+三农”实践,正是这条路上的创新注脚——如今,高州正全力申请建设广东省级网络视听产业园,目标直指打造“‘三农’微短剧第一村”。

系列活动中,“微剧映三农・荔乡庆丰收——广东高州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暨‘三农’微短剧创作大会”率先拉开帷幕,亮出了高州“媒体+”赋能乡村发展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已有108个剧组来高州取景,推出《荔乡新梦》《古荔新枝》等108部三农题材微短剧,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280万人次。” 高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巧智介绍,微短剧的“魔力”不仅带旺了荔枝、龙眼等特产销售,更让文旅融合“活”了起来。滩底村集体收入增长40%,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万元。为给创作保驾护航,高州已联合省级媒体挂牌 “粤港澳(茂名)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组建茂名・滩底微短剧经济服务中心,为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

滩底村有了微短剧专业的名誉村长

“要让微短剧不仅在这里取景,更在这里创意孵化、产业集聚、人才培育。” 茂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惠灵在致辞中表示,将全力推动高州成为粤西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微短剧之乡”,构建“创作—拍摄—制作—传播—衍生”的全产业链生态,让每个村落都成为“天然影棚”,每位村民都成为乡村故事的“讲述者”。

嘉宾分享赋能故事

活动现场,还有不少“新鲜事”:“90后”摄影师冯彪分享了用镜头记录滩底村变迁的故事,村民王友香讲述了参与微短剧拍摄的难忘经历;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张华山、北京大学电视台原台长史俊英被聘为滩底村名誉村长;高州市政府还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等单位,分别揭牌成立三农微短剧联合创作工作室、创作研究院和国际创作中心,并与央视网、中山大学等签约,为 “三农” 微短剧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最引人关注的是,广东高州“果乡杯”三农微短剧剧本全球征集大赛正式启动,从2025年9月23日至12月31日,全球创作者可围绕“游高州、剧说三农、品果乡美食” 主题投稿,共绘荔乡新故事。

推动微短剧与乡村“双向奔赴”

随后的“三农”微短剧创新发展思享会,更是思想碰撞的“盛宴”。围绕“微短剧如何助力区域特产品牌传播”,张华山等嘉宾认为,真情实感是微短剧的“灵魂”,要通过情感链接打造观众沉浸感,结合本地特色制定传播计划;谈及“如何把流量变‘留量’”,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全欣等提出,可从剧情植入、角色设定入手引导消费,并通过系列化、IP化运营,实现“剧粉”与品牌的长效绑定;在“高州荔枝主题微短剧的叙事与创意”讨论中,史俊英等嘉宾建议,微短剧要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寻找更广泛的情感共鸣点,实现创新突破。

多项揭牌仪式

中央媒体也为高州“站台”。央视网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冰松表示,将通过“内容+平台 +技术”优势,助力千年荔乡焕发新活力。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高光磊则为 “三农”微短剧创作支招:要坚持“内容为王”,把镜头对准农村与农民,让微短剧与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双向奔赴”。

思想碰撞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钟庆才透露,广东已出台《推动广东省网络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工作举措》,启动“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以资金扶持、创作指导助力产业发展。“高州的实践证明,微短剧已成为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既是荔枝丰收的‘答卷’,也是‘微短剧+三农’的‘成绩单’。”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高州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微短剧+三农”“媒体+” 深度融合,赋能“百千万工程”,让农文旅融合的“荔乡样本”,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标杆。

文、图 | 记者 全良波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