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而技术作为强大的引擎,被寄予厚望。无人机翱翔于田垄之上,大数据分析着土壤墒情,电商直播将山货卖向全国……这些令人振奋的场景,无不预示着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愈发凸显:再先进的技术,若在乡村“水土不服”
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而技术作为强大的引擎,被寄予厚望。无人机翱翔于田垄之上,大数据分析着土壤墒情,电商直播将山货卖向全国……这些令人振奋的场景,无不预示着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愈发凸显:再先进的技术,若在乡村“水土不服”,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技术下乡,必须有人能够“接得住”、“用得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已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农村人才的“断层”现象。许多乡村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意愿有限。一台智能灌溉设备,若无人懂得调试维护;一套电商运营系统,若无人掌握操作技巧,最终难免沦为“摆设”。技术本身是冰冷的,它需要具有现代视野、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去激活,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些人才,正是连接先进技术与乡土社会的“翻译官”和“桥梁”。
那么,我们需要培育怎样的人才?他们应当是多元化的“新农人”群体:
首先,是 “本土专家” 。他们根植于乡土,熟悉本地情况,又有强烈的学习意愿。通过系统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技术推广的“种子”和“带头人”。他们能将晦涩的技术术语转化为乡亲们听得懂的乡音,实现最有效的传播。
其次,是 “返乡创客” 。那些从城市返乡的青年、大学生、退役军人,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开阔的眼界和市场嗅觉。他们是乡村产业的“催化剂”,能将技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让技术创造的价值得以倍增。
最后,是 “下沉服务者” 。这包括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金融顾问等专业人才。他们需要“沉下去”,扎根乡村一线,提供常态化、精准化的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培育这些人才,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应牵头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校企合作要精准对接乡村实际需求,社会各界也应创造条件,让人才在乡村有干头、有奔头、有收获。
归根结底,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灵魂是人的振兴。只有当技术的“种子”找到了人才的“沃土”,只有当乡村拥有了自己的人才梯队,我们才能彻底打破“技术悬浮”的困境。让每一滴技术的甘霖,都能被渴望成长的禾苗所吸收,最终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这条路任重道远,但培育人才,就是我们最坚实的第一步。
来源:农民小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