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方说,刚确诊高血压的时候,先从某一种降压药吃起。假如血压不能达标,则增加这种药物的剂量。若是增加剂量以后仍然无法达标,才考虑额外添加一种新的降压药。
过去,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降压药应该是一种一种慢慢加上去的。
比方说,刚确诊高血压的时候,先从某一种降压药吃起。假如血压不能达标,则增加这种药物的剂量。若是增加剂量以后仍然无法达标,才考虑额外添加一种新的降压药。
毕竟,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希望能用“最少种类的药物”以及“最小的剂量”来把血压给控制住,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药吃得越多,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就可能越大、副作用的风险也会越高……
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2025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联合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共同发布了最新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25版》。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25版》
在这份最新且最为权威的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南当中有明确提到:除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外,几乎所有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只要收缩压(“高压”)≥150mmHg或者舒张压(“低压”)≥90mmHg(两项条件满足其中之一),就应该直接启动2种不同降压药的联合治疗!
那么,为何最新的医学指南要求,似乎与大家过往的“常识”完全不同?让这么多高血压患者从一开始就使用2种降压药,又究竟有何好处呢?
如果非要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解释,为何这么多高血压患者都必须使用2种甚至2种以上的降压药,那就是: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只使用单一种类的降压药,恐怕很难让血压稳定达标!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原来,近年来有非常多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研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与“<140/90mmHg”的降压目标相比,让高血压患者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可以带来更多的心血管获益、让心梗、脑梗、脑溢血的发生风险降得更低。
这就使得“<130/80mmHg”的【强化降压目标】,正在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趋势。
对此,《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25版》明确建议:年龄<80岁的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应该直接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
而与【强化降压目标】相伴随的,毫无疑问是【强化降压手段】!
大家试想一下,即便是血压值刚刚达到150/90mmHg的轻度(1级)高血压患者,要想把血压稳定控制到“<130/80mmHg”,这也意味着其必须获得“>20mmHg”的收缩压降幅以及“>10mmHg”的舒张压降幅。
那么,单一种类的降压药,是否足以给高血压患者带来这种程度的血压下降呢?
2025年8月底,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刊发了一项重磅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这项研究基于484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超过10.4万名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数据,很好地证明了:
对于血压处于154/100mmHg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在常规剂量/标准剂量下,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一线降压药”,最终所能获得的收缩压降幅平均只有不到10mmHg(8.7mmHg);即便是把这些单一降压药的剂量加倍,也很难带来降压幅度的大幅提升,却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而与此同时,只有一些特定的降压药“两两搭配”,才能带来“>20mmHg”的收缩压降幅!这也就意味着,单独使用某一种类型的降压药,大概率很难让“≥15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把血压稳定降至“<130/80mmHg”;而只有至少从2种降压药开始用起,才有可能让这些高血压患者稳定达标。
对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就明确提出: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需要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而《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更是推荐:所有“≥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就可以直接启动2种降压药的治疗了。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
不得不说,上述这些内容都很好地证明了:【起始联合用药】已经成为了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一大重要趋势!
事实上,从一开始就使用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除了可以带来更为显著的降压效果以外,很多时候这还有可能让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不增反降”!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不符合大家心中的常识,但事实却的确如此。
因为,在两两组合的过程当中,只要搭配合理,就完全有可能让某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被“减弱”甚至“抵消”。
对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就详细举出了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比方说,长期使用“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有可能带来“血钾水平轻微上升”的不良反应。
而这种作用,被认为正好可以拮抗或抵消“噻嗪类利尿剂”长期使用所可能带来的“血钾偏低”问题。
再比如,“地平类”降压药有一类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脚踝水肿”,这被认为可能与“地平类”药物扩张了肢体远端动脉血管却未明显扩张静脉有关。
而“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在扩张小动脉的同时,还能扩张小静脉,因此,正好可以减轻或抵消“地平类”降压药所带来的“脚踝水肿”。
还有,“地平类”降压药具有扩张动脉血管以及轻度增加心率的作用,正好可以抵消“洛尔类”降压药收缩血管以及减慢心率的效果,这使得这两类药物联用的时候可以减轻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起始就使用2种降压药,并不一定会像很多人所以为的那样必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反,只要搭配合理,则完全有可能让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大大下降!
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可以让药物不良反应相互抵消的药物搭配,比如【普利/沙坦 + 利尿剂】、【普利/沙坦 + 地平】以及【地平 + 洛尔】等等,都是非常常用且受到医学指南推荐的药物组合方案。
最后,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得不提的一个情况是,“吃2种降压药”无疑比“只吃1种降压药”要麻烦一些。
除了每次购药以及每天服药的行为都必须加倍以外,假如进行了错误的“搭配”,甚至有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不过,好消息是:医学上早已对此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单片复方降压制剂】。
简单来说,【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就是把符合最佳搭配方案以及合适剂量的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给“融合成”一片药。
使用这类降压药,每次购药只用购买一盒,每日服药也只需服用一片,但在实际上却等同于同时使用了2种不同的降压药,并且,还不用担心药物搭配错误!
毫无疑问,【单片复方降压制剂】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高血压联合用药的便利性。
对此,《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25版》专门强调:收缩压≥150mmHg或舒张压≥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起始就使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搭配方案包括【地平类 + 普利类/沙坦类】、【普利类/沙坦类 + 利尿剂】、【地平类 + 利尿剂】又或是【地平类 + 洛尔类】,并且,首选相应的【单片复方制剂】!
综上所述,最新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25版》很好地告诉了广大的高血压患者:只要初始的收缩压≥15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那么,不用过多考虑,就应该直接从2种降压药开始吃起。
大家并不需要过度担心同时吃2种降压药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相反,只要搭配合理,甚至有可能让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甚至抵消。
当然,大家也没必要觉得同时吃2种降压药会很麻烦,因为,医学上早已研究出了“两片合一片”的【单片复方降压制剂】。这就使得“吃2种降压药”与“吃1种降压药”在操作上几乎没有差异。
最后,简单列举一下当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些【单片复方降压制剂】。
【参考文献】
1,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25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9月 第40卷 第9期
2,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icacy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The Lancet》 2025;406(10506):915-925.
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注:本文没有使用AI辅助技术,文中主要观点均来源于医学指南、专家共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个人总结!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