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避开宏大主题。内政外交、国际风云,这些领域专家学者云集,讨论者众多,不要以政治家外交家口吻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普通人很难有所见地,即便说到点子上也不会被人注意。再者这些议题关乎政治决策和舆论导向,从来都是自媒体敏感点,弄不好容易踩雷。看看平台每次推荐的创作
用户来到头条无外乎两个目的:看别人的,让别人看自己的。
让别人看什么?自然是看你发的作品,包括文字和视频。
这就涉及写什么,怎么写,给自己塑造什么样人设。
作为普通创作者,总播放量几十上百万,粉丝四五位数,发出的文字如淹没在信息汪洋中的沧海一粟,难有涟漪。
我们该如何自处,怎样寻求突破?提出几点:
1.创作避开宏大主题。内政外交、国际风云,这些领域专家学者云集,讨论者众多,不要以政治家外交家口吻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普通人很难有所见地,即便说到点子上也不会被人注意。再者这些议题关乎政治决策和舆论导向,从来都是自媒体敏感点,弄不好容易踩雷。看看平台每次推荐的创作话题速递(见下截图),就知道平台欢迎哪类作品了。
2.不要刻意追求文采,不要故作高深。同样的道理,头条上不缺作家文学家思想家,自己肚里那点墨水“手长衣袖短”拿不出手。朴实无华、生动自然往往能透出灵动。
3.那么,普通创作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答案是:回归自身。
记得官方搞文化建设时有句宣传语,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本地人看来土得掉渣的民俗、俗气得起鸡皮疙瘩的山歌、还有困住原住民几辈子的山山水水,在域外人眼中则是独具魅力的瑰宝和绝美风景。
创作也是如此,你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工作实践和瞬间感悟,正是你最具竞争力的创作富矿。 对你而言是日常,对他人而言可能就是新奇的世界。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和采撷的眼睛。如果能把这些所见所闻采撷下来,用文字或影像呈现出来,便是生活的艺术化。如果运用艺术的笔触挖掘蕴含的思想哲理,就是“作品”,一个饱含生活质感与个人思考的作品,自会找到它的知音。
记得自己几年前在街头看到几十个穿过时军装的中年糙汉,感到好奇,上前搭话方知,是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农村退役军人聚会。出于对军人崇敬,随手一拍,加上百字短评,大意是感叹时光流逝、赞美军人荣光一类的话,没想到获得近百万展现、四十多万播放,收益几十块,这是本人第一次小爆款。
4.作品爆款具有偶然性,你必须坚持输出,不要轻易断更,不要指望“偶然性”找你。唯有保持稳定的输出,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抓住它,而不能坐等偶然性的降临。
5.秉持善意和良心。所谓“善意”就是不恶语伤人,不讥讽别人的作品,须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尊重差异才能平和互动,切忌人身攻击。
所谓“良心”就是礼尚往来,别人阅读了你的作品并点赞评论,是出于赞许而非义务,一句“谢谢”虽是虚拟却彰显礼貌。同样,你看了别人的作品,从中获得知识、启迪或情绪价值,点赞评论便是最基础的回报。
头条是一个虚拟社区,背后是真实的人,同样存在“人缘“。大家虽不谋面,“人缘”却在这点滴的善意与互动中积攒。
来源:冷月如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