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颗葫芦,烙出千年非遗,商河这所小学有一批“葫芦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6:44 1

摘要:在商河县殷巷镇中心小学的东南角,有一片特别的葫芦种植园。9月18日上午,三年级四班的孩子们正散座在园外,人手一个青皮葫芦,拿着小铁勺,一丝不苟地“刮刮蹭蹭”。学生娄文轩虽然头一回干这活儿,却刮得又快又好。“我在家也帮家里打扫卫生。”他腼腆地说。旁边,同学王延雪

在商河县殷巷镇中心小学的东南角,有一片特别的葫芦种植园。9月18日上午,三年级四班的孩子们正散座在园外,人手一个青皮葫芦,拿着小铁勺,一丝不苟地“刮刮蹭蹭”。学生娄文轩虽然头一回干这活儿,却刮得又快又好。“我在家也帮家里打扫卫生。”他腼腆地说。旁边,同学王延雪已经是“老手”了,这已经是她刮的第三个葫芦。

吴晓虹在指导孩子们。

他们可不是在玩,而是在上一堂生动的劳动课,为接下来的葫芦烙画做准备。在这个学校里,参加学校的葫芦烙画课程,痴迷葫芦文化的“葫芦娃”,有二十多个。路过的幼儿园的孩子们看到小学生正用钢丝球清洗刮好皮的葫芦,还齐声感叹:“哇,他们在给葫芦洗澡哎。”

校园东南角的葫芦种植园外,学生们在给葫芦刮皮。

走进学校教学楼三楼的葫芦烙画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梅兰竹菊的清雅、西游记的热闹、哪吒闹海的灵动,都被巧妙地烙刻在形态各异的葫芦上。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作品从打稿到烙制,大都出自学生之手。从春天播种到秋日收获,学生们亲手栽种、照料、采摘葫芦,再一步步经历刮皮、晾晒、打稿、烙画。这些葫芦在校园里生长,也在这群“小匠人”手中蜕变为艺术品。一个葫芦的生命旅程,成了他们成长的生动注脚。

葫芦种植园里晾晒的葫芦。

六年级二班的王月婵是学校里最早一批学习烙画的“小元老”。从三年级开始,她就在妈妈的建议下接触了烙画,从此便爱上了这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艺术。“学烙画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更加专注,提高自控能力。”王月婵说。她已经独立完成了十多个葫芦作品,每个葫芦都是自己刮皮、自己打稿。

不过,这门手艺可不简单。王月婵道出了初学者的普遍难题:“电烙铁温度低了烙不上,高了容易糊,手稍微一抖,线条就歪歪扭扭了。”她用的电烙铁是价值“260来块钱”的专用工具,可见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娄文轩(图左2)在认真给葫芦刮皮。

学校的数学兼美术老师吴晓虹,是带领孩子们搞葫芦烙画的老师之一。“烙画的技术要求还是很高的。”吴晓虹坦言。从2023年学校正式设置烙画课程起,她和学生们一起,从葫芦的种植开始摸索,直到完成成品。

据副校长宋才璐介绍,2022年3月,学校就聘请了当地民间葫芦烙画艺人作为校外辅导员,让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目前,学校拥有22个品种的葫芦,一部分来自师生亲手种植,另一部分则通过网购补充。

王月婵(图左二)在烙画。

对于王延雪这样的孩子来说,对葫芦的喜爱早已延伸到校园之外。家住王木匠村的她,因为特别喜欢烙画课程,甚至尝试在自家地里种葫芦。“种上后,我好几天在外面守着看着,可是苗都没长出来,有点伤心。”但她并没有放弃,“我觉得家里的土壤更好,明年我还会在我家试种葫芦。如果能长出来的话,我就会从葫芦上烙画。”这份朴素的坚持,正是特色课程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成长。

学校里的葫芦烙画作品。

孩子们的付出和学校的探索结出了硕果。宋才璐副校长自豪地告诉记者,2024年11月,该校以葫芦种植、劳作为基础的“葫芦娃历练记”特色课程,成功入选山东省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这意味着,殷巷镇中心小学这套融合了劳动实践、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多元化育人模式,成为可复制推广的育人样板。

一个小小的葫芦,串起了劳动、美育与文化传承。它不只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认识传统、表达自我的大门。

在这里,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孩子们手中的温度,是刮勺下的沙沙声,是烙铁轻触葫芦时那一缕淡淡的焦香。当童心遇见传统,当校园拥抱非遗,这群“葫芦娃”正用自己的方式,把童年一笔一画,烙进属于他们的“福禄”里,烙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童年。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