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11月上旬,我应云南省文山州委、州政府和军分区之邀,与“战斗英雄”韦昌进、原明和一等功荣立者胡国桥、张元祥代表原67军参战部队,去文山参加“老山英雄老山行暨老山精神研讨活动”。期间,有几位同志问起当年带我们在前线作战时被战士们喊为“万岁”的一九九师师
一个被战士喊万岁的人走了
张庆秋
2014年11月上旬,我应云南省文山州委、州政府和军分区之邀,与“战斗英雄”韦昌进、原明和一等功荣立者胡国桥、张元祥代表原67军参战部队,去文山参加“老山英雄老山行暨老山精神研讨活动”。期间,有几位同志问起当年带我们在前线作战时被战士们喊为“万岁”的一九九师师长、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郑广臣少将的情况,我说,首长身体还行,不久前刚见过一面,他老人家还说一直很怀念当年在老山前线的那段岁月,明年是部队参战30周年,他想再到老山看一看。
哪里想到,就在12月1日,我正吃着早饭,突然接到山东省军区机关胡助理的电话,他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郑广臣副司令,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1月30日9时22分在济南逝世,并说12月2号在济南粟山殡仪馆第一告别厅举行送别仪式,问我能不能参加。我一口气连说了三遍:能、能、能!接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当兵时,老首长是我们团的参谋长,后任副团长、团长,由于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军副参谋长,后又回一九九师任师长。期间,我在老首长身边工作了10多年,他的人生经历和高贵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天夜里,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的音容笑貌和一个个感人故事,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
八一电影制片厂来前线慰问(前排中者为郑广臣,右一为田华,左一为古月,后排为作者)
忘不了啊,我的老团长。我1972年入伍时,起初在连队当兵,后调团宣传队创作组,从机关干部那里得知,你从军早期曾当过文化教员,编过军史,写过战例,很有文采。那时,部队正在进行以打坦克为主的“三打”训练,为了鼓舞干部战士的练兵积极性,你写了一首歌词《打坦克》,由团宣传队谱曲,印发全团,广为传唱,极大地提高了练兵效果。至今我还记得其中几句歌词:“打坦克,打坦克,人人学会打坦克。爆破筒,炸药包,小群多路办法多。火箭筒,瞄得准,一下击毁乌龟壳……”全团集中到一起,在大操场上高唱这首歌,歌声震天,响彻云霄。
很快,一个“三打” (即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即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训练热潮在全团掀起来了。1976年,师先后在咱五九六团五连和八连召开“加强步兵连野战阵地防御打坦克群现场研究会”和“三防”训练试点,并为全师连以上干部作了汇报表演,那场面,我至今难忘。
忘不了啊,我的老团长。在我提干从事机关工作后,和你接触一多,对你的脾气性格和为人处事就更了解了一些。一次,我去你家送一份报告,一进门,就听到你家属倚在餐厅门框上用手指着你大发雷霆:“我做的饭不好吃?你还要重做?”当时你低着头,一言不发,坐着小马扎,在小饭桌上吃着一碗清水面和一盘小葱拌豆腐。事后,我从同事那里得知,阿姨原来特别贤惠能干,会料理家务,还能做一手好菜,后因患精神病多年,吵吵闹闹就成了家常便饭,平时不是白菜熬锅汤喝1天,就是炒菜不放盐或放多了盐。加上4个儿女又小,不会操持家务,你既当爹又当娘,全部生活重担都落在了你身上。
“宁愿身受苦,不让心受罪”。这是我常听到你对我讲的一句话。生活压力再大,你也从不降低标准,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我那时是单身汉,总看到你第一个上班,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只要不下连队,每天晚上你总会习惯性地坐在周村韩家窝团部办公大楼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和大家交谈工作,处理事务。你是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啊!
你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同级说:“你是班子里主事的灵魂,忠厚的长者,一呼百应。”参谋说:“你军政文考核十几个团长中数第一,跟你摆沙盘、搞推演最过瘾。”战士的话更打动人:“团长爱兵,像个慈父,跟他干,俺敢玩命!”记得在一个盛夏酷暑的晚上,我正在办公室赶写一份材料,你手拿厚厚一摞用方格稿纸写成的10多万字名为《战士》的小说初稿让我看,并要我提出修改意见。我看后深受触动:一个团长,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况且还有一个让人操心的家,竟能挤时间搞创作。我知道,那是因为你关爱基层,对战士一往情深啊!
从1978年底开始,部队贯彻落实三总部指示精神,大抓科学文化学习和两用人才培养,你一马当先,千方百计为战士“开绿灯”解难题,多家军内外报纸曾以“架桥铺路的人”为题报道过你的事迹,引起广泛赞誉。
那些年,“三打”、“三防”一直是部队训练的重点。你重视培养教学骨干,精心组织排以上干部认真学习使用反坦克兵器,从团长政委到连、排长都掌握了团、营属反坦克兵器与器材的使用和打坦克战术动作。军师先后在咱团2营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三打”“三防”训练经验。那次,我目睹你手握话筒,亲自指挥,干脆利落,一派大将风度。时任军长齐威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后来,你走马上任军副参谋长。
1983年5月你又挑起一九九师师长的重任。那时,我已调师宣传科工作。你当时烧了“三把火”:抓思想、抓训练、抓作风。“三抓”,你是最先从唱歌抓起的。你说,唱歌能唱出好作风,唱出战斗力。结果不到两个月,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5月中越边境燃起战火,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轮战的电报指示,你向人表示心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从小吃共产党的饭,17岁参军,入过朝,打过仗,尔后和平生活几十年,现在整50岁了,如能和自己熟悉的部队再去打一次仗,那就不虚此生了。
你如愿以偿。1985年3月你和政委张纪根率部赴滇参战。
出征前夜,你把4个儿女拢在一起开会。告诉他们每月到留守处取130元钱,节约花钱,不要吵架,经常打扫家里的卫生,按时给你妈服药。天明时告诉妻子,你领着部队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施工去了。
前不久,我从《解放军报》上看到一则题为“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消息,介绍的是某部各级领导班子率先重范以上带下的事迹。而你早在上前线时就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你说,当干部,是大干部给小干部当,小干部给战士当,没有战士,就没有大官的存在。师党委作出的“要让战士把祖国装在心中,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战士装在心中”的决定,那是你的心声。
忘不了呵,初上阵地,水果罐头供不应求,你带头:机关、领导干部一口未尝,一点不留,全部送到一线;盛夏,上级分给6千多斤西瓜,你提议,党委研究决定:除留下500斤分给伤病员外,其余全部送给最艰苦的前沿猫耳洞;得知炮兵阵地急需木板,你决定,拆那座刚刚建起的师首长住的木板房;你冒雨去前沿察看没膝水中的战士,心如刀绞,当下传令:不惜代价构筑好工事。你说,哪怕明天就死,也要让战士有个好一点的“窝”。想起这,再看看这些年从军中清除的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怎不让人对你肃然起敬!
对战士生活上的关爱,来自于对战士生命的珍惜。你说: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舍不得一点牺牲,则得不到大的胜利,但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牺牲降到最低最小。你很早就注重了对策论的研究,过去是平原丘陵地打空降,打进攻,现在是山岳丛林防御坚守,反偷袭,你发动上上下下对新对手进行研究。接防初期,曾有人估计雨季无仗可打、无大仗可打。可你依据初上阵地小打小闹3天后,突然处于平静的态势及种种症候,先于上级两个小时,向部队下达抗击大的进攻的命令。拂晓,敌人果然发动了一个团规模的进攻。部队打得从容,首战告捷。当胜利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整个作战室都沸腾了,你从指挥沙盘的坐椅上站起来高兴地说:“好,打得好,让敌人知道我们济南军区是好样的!”
师首长认真分析研究敌情,及时定下抗敌进攻的决心。(前排居中者为师长郑广臣,左一为政委张纪根)
在战场上,你是一位威严的指挥员。
9月8日,师侦察连奇袭战斗,仅以两名轻伤的代价,全歼A高地上的守敌。事后,敌人在电台上居然把原明带领的由17人组成的突击队,说成:中国军队发动了一次团规模的进攻。战斗从打响到全部夺回阵地上的两个哨位只用了16分钟,可率队的副连长原明念念不忘:你和李凤龙副师长5次到连里听汇报,摆沙盘,选精兵,哪个人在哪个位置上,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打,你操了多少心啊。当突击队长原明利用雨雾和夜暗反复侦察敌情,根据越军夜间上岗,昼间进洞;晚上紧张,白天疏忽;有炮声时警惕,无炮声时麻痹等活动规律,向师提出了把夜间奇袭改成利用白天不打炮时发起奇袭的建议时,又是你和几位师领导通过对白天与夜间奇袭的优劣进行反复权衡对比,大胆决定将攻击时机选择在白天、有大雾或上午、下大雨时实施,具体时间由原明待机而定。结果一举成功。
一九九师首长与“9.8”战斗奇袭队员在出击前合影
一年作战,我们师在任务最艰巨、环境最恶劣、敌情最复杂、战斗最频繁的主要方向上,坚守阵地343天,歼敌数千人。那天,我问你,打了这么多仗,你对那一仗最满意?你说,是12.2出击作战。那一仗,同日不同时,从两个方向出击敌405号阵地和968高地,战机选择恰当,指挥果断灵活,使用炮兵、电子干扰分队得当,达到了佯动、偷袭、强攻的巧妙配合,两次成功地调动了敌人。出击分队发扬大功连队的光荣传统,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以小的代价,换取了歼敌440余名的重大胜利。我知道,那是一次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出击968高地的五九六团七连突击队勇士们胜利归来
你敢说敢为,遇事勇于为下级撑腰壮胆。初战难免有一二仗打得不很理想,少数人过于追究个别指挥员的职责,你顶住了压力,说:“要调走先调走我,要撤职先撤我,那个指挥员我熟悉,我了解,没问题。”为此,一段时间内,曾众说纷纭,招致对你的不满。你不计较。你说,就是打完仗回去脱军装,摆小摊,做小生意度日,现在我该说的也要说,该提建议的也要提。我要对得起中央,对得起战士,对得起父老兄弟。
在战士心中,你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大家有了心里话,都愿意向你倾诉。一位大学生排长对自己的工作分配不满意,给你写信,你在战斗间隙,亲笔回了这个排长一封信,信中写到:“理想,谁都有,从青年到老年,每个人都希望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但实际上却不大可能。我年轻时也有过理想,上中学时,成绩从没落过班上前三名。可当祖国需要时,我没上大学,我参军了……”这位排长深受感染。
雨季作战中,你在潮湿的山洞生活了134天,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战斗最紧张时,你坐在作战室的转椅上4天5夜没睡觉,困了就在椅子上闭目休息一会。你的体重下降了25斤半。你太累了,机关的同志劝你无论如何也要出洞休息几天。
你终于出洞休息了4天,可你休息4天的日程表却是:第1天,你到刚补充的新兵驻地,挨班看望,与送兵排长座谈,挑选侦察兵;第2天,你到驻地县委征求意见;第3天,你去后指基地,看修理所等后勤分队;第4天晨4点出发,你驱车到老山主峰,因为你听说21号阵地的战士改造猫耳洞,为藏身作了小创造,非要到阵地亲自看一看。下雨、路滑,你跌了两个跟头,胳膊擦破了皮。晚10点,回到山洞指挥所。小计,4天行程千余里,看望了大小20多个分队。
“师长万岁!”,在阵地上冷不丁听到这声呼喊,特别是把它和流传在前线的“祖国万岁”“战士万岁”“炮兵万岁”并列一起,不能不令人惊讶.这可不是那个对谁都可以高呼万岁的年代,能被呼作万岁的人,有几多!可你得到了。
你对战士爱得真切,战士才把万岁声回报于你。一位多少有点玩世不恭的机关干部曾私下对我说:咱们共产党的官儿,大官儿小官儿都能象郑师长这样,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为普通百姓说话办事,咱的仗能不胜,咱的士气能不旺盛!
呵,我的老师长,你说过,你还要到老山看一看的,可你就这么匆匆地走了。你知道吗,告别会那天,你的许多老同事、老战友、老部下一接到消息就来了,山东济南、淄博、青岛、聊城的来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的也都来了。从南京赶来的你的老部下陈伟坚说,就是徒步也要来给你送行!朱志仁说,家里的事儿再多我也要来给老师长鞠最后一躬!淄博是你的第二故乡,生活在这里的薛巨福、王兴辉、刘俊峰、耿圣茂、龚龙飞、张建华、杨志军、刘书元、杨国军等众多战友也都来了,他们说,我们要代表老部队、故乡人给老师长送最后一程。无锡的过兴南因病住院来不了,特派身边助理前来送你,并再次慷慨解囊,主动承担这次战友送别活动用费。已是满头银发的你的老伙计李凤龙、张纪根,身患多病,硬是支撑着,相扶相依,跑前忙后,悉心张罗着从远道而来的一个个战友。从这,我看到了老部队、老战友们在军营里、在战火中结下的纯真生死兄弟之情。
还记得和你同年出生,同年当兵,同在一个班,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的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吗?他也从北京赶来了,
在告别现场,他哭着对我说:“无论作为共产党员,军人,将军,丈夫,父亲,还是我的战友,他都是楷模!”。由省军区张贴在告别大厅门前的那幅挽联,他用手机拍下来了,我来念给你听,上联:郑广臣同志永垂不朽,左联:一身正气戎马倥偬无悔,右联:两袖清风秋水文章生辉。
安息吧,我的老师长,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后 记
许多战友看到此文后,纷纷打来电话或发来信件给予赞扬和鼓励,有的还讲了一些细节。这里,如实选载部分来信和点评抄录如下。
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战友的来信
庆秋:
我又反复看了几遍你写的博文《一个被战士喊万岁的人走了》,使我更加的怀念他,也深感我以战友的身份沾了他的光。他逝世一周年了人们还在惦念他,真为他自豪!纵观他的一生,可以盖棺定论的说他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高级将领的楷模。作为纪念他的文章你写得已经很好了。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些我了解的郑广臣的情况:
一、郑广臣的长子,2岁时意外落入农村老家的水缸中溺水身亡。水缸的半截埋在地下,水缸的另一部分露出地面。致使妻子石玉梅遭受突然打击后精神失常。
几十年来,妻子石玉梅已无法承担家务,精神病发作时,不能安静的呆在家里,到处游走。
1965年,次子郑齐春二岁,石玉梅已随军,孩子看见母亲剁饺子馅剁下了一截手指,石玉梅竟然反常的笑着对孩子说:“好玩”。
几十年来,郑广臣既要承担军中职务的重任,还要承担家务,对妻子不离不弃。1986年199师完成老山轮战任务,回到驻地召开“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庆功大会”。期间,我晚饭后去她家中看望,进门之后发现忙碌一天的一师统帅,竟在灶前掌勺,对此,我倍感意外。
1998年郑广臣从山东省政协常委退下后,主动退了配车,平时外出搭乘公交。
郑广臣的孩子们告诉我,省军区分配父亲一处面积比现在住的要大很多的房子,环境也比现在好,父亲嫌要花很多钱,就劝我们放弃了。
再看看那些贪腐分子们,假公济私,道德沦丧........
二、在老山前线为一个师长喊万岁,实属史上罕见。要想告知后人为什么?个中缘由无法回避。
士兵为什么要呼喊师长万岁?
师长又有什么值得士兵呼喊他万岁?
核心是他不惜个人一切得失,甚至撤职查办.......。运筹帷幄、精心指挥,最大限度的珍惜士兵的生命,赢得战争的胜利。士兵们由衷的佩服他、尊敬他,并以有这样的师长而自豪。
1986年春节前夕,我受老首长的委托赴老山前线,从昆明乘火车又转乘汽车,途中所遇老山前线的军人,都会以骄傲的神情和语气,向我这个老百姓说说万岁师长郑广臣的神奇。
三、他的一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战友充满深情,毫无利己之心。与之相比他对子女心一直心存愧疚。
1991年春节,战友段德胜带着儿子,去给郑广臣拜年,无意间郑广臣问起段德胜的儿子段晓农:毕业了吗?段晓农说:在山东大学数学系运筹专业研究生毕业了。老郑又问:运筹专业什么部门需要?回答说:省外经贸委。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无意之间。
不久,段德胜就接到了省外经贸委人事部门的电话,通知让他的儿子去报到。当有人知道段晓农是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郑广臣推荐的时,就问他:你是副司令的女婿?
23年后的2014年11月30日,郑广臣突然因病逝世,战友段德胜感慨的说起了这件往事,当时他并没有提出请郑广臣帮忙。感慨的是郑广臣默默的帮着别人,却“忽略”了自己。
与此同时,郑其春,郑广臣唯一的儿子,时年28岁,在频临破产的济南三塑集团面临待业。郑其春告诉我说:“当时他非常希望父亲能帮帮他,但爸爸没管。”郑其春还说:“爸爸认识的一个人来找他,提出要一个女兵名额,同时解决我的工作。作为省军区副司令员的爸爸分工管这件事,但爸爸却对来人说如果条件具备,可以给你解决一个女兵名额,但我儿子的事就不用你管了。”
郑其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郑广臣曾劝其放弃报考高中,理由是早点工作挣钱管管家。后在他人的劝说下才继续完成了高中学业,可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他上大学。直到工作后,工余时间坚持山东大学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通过了第一次全国自学考试才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这难道是巧合吗?
郑广臣妻子石玉梅,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柿子园乡堰里铺庄人,2007年11月30日早7时病逝,一睡不起。
郑广臣,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柿子园乡郑庄人,2014年11月30日早7时病逝,一睡不起。
甘天福战友的点评
好精彩的诔文!痛悼郑公,读来令人叹息。可惜他的军阶仅至少将而终,真乃现代版的李广也!
精忠报国,做军中之灵魂,国家之卫士,民族之英雄。悼郑公之智也!
临危不惧,成竹在胸,运筹于密室,决胜于沟壕者。悼郑公之谋也!
披坚执锐,亲临疆场,置生死于度外者,悼郑公之勇也!
体恤士卒,爱兵如子,让食于部下者,悼郑公之仁也!
舍小家顾大家,弃儿女之情,赴国家之难者,悼郑公之义也!
呜呼! 悲呼!
中华民族还能有如此将才乎?!
沙路战友的点评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也与老首长几面之交,亲身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为他喊万岁,值!
王政宇战友的点评
没见过老首长,作为199的老兵,给敬爱的首长敬个礼了~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渐渐远去,祝首长在天之灵安息,带着铁流继续前进!也向为老首长撰文的张馆长、我的老科长老大哥致以敬意!
李润泉战友的点评
哀悼老师长郑广臣
一
一代儒将,文采飞扬。
镇守老山,战绩辉煌。
星辰陨落,无限悲伤。
知一悼文,情深意长。
村夫感慨,拜读华章。
二
广袤无垠大胸怀,
臣服上苍命不该。
师卦征程狼烟起,
长鞭荡敌落尘埃。
永眠天国失良将,
垂范青史厚德开。
千秋功过谁人定,
古道纲常传万代。
胡祥业战友的来信
感谢庆秋老兄的文章。在老师长逝世一周年之际拜读此文,甚感欣慰。参战期间,身为师直属队一员,对老师长指挥若定爱兵如子的崇高威望多有耳闻目睹。读了此文,对老师长的整个军旅生涯有了更完整的形象。回忆起来,最有感触的还是老师长人格魅力,道德风范。一件亲历的小事至今历历在目。当年部队回撤途中,在云南开远宿营,部队刚驻扎,老师长就来连队看望,给我和周围的战士们敬烟,嘱咐大家支好蚊帐睡好觉。活脱脱一位兄长,亲切自然,终生难忘。老师长的一生,是一个品位极高的道德金矿,应当深入的采掘提炼,使其生辉升华,德育后人!
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的来信
庆秋,文章很感人,我已转发红军传人组合群的战友们。你们在中越边境作战时,我正在总参军务部第二编制处(那时还叫处,二编管的是陆军部队)工作。每天上班我都会看前一天战报,然后回家时对着地图向我那个80高龄的老爹讲解前一日战况。老爹始终关注着这支英雄的部队,他是用一种老兵的方式爱着这支他心爱的部队。记得他曾评价2纵三个旅的战斗作风:4旅死打硬拼,非常顽强不怕牺牲;5旅能打硬仗巧仗,爱动脑子,灵活机动;6旅…。广臣将军能在和平时期的战斗中得战士们如此赞誉,正是199师红军传统和红军精神的真实再现。
邢华战友的来信
张庆秋战友好,当我看到郑副司令的致丧有聊城人时,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他可能是我们聊城人,不敢确定。聊城,在以前被称为山东省的穷三区,穷是穷,但家乡人们志不短。涌现出孔繁森、张海迪、郑广臣等许多楷模,我为他们骄傲,为家乡自豪!我的家乡就是聊城市莘县燕店乡。
汪锦龙战友的来信
我在部队时接触最多的两位首长:一个是师参谋长康海;一个就是团参谋长郑广臣。不管岁月怎么流逝,他们给我终生难忘的记忆,我也在首长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映像。那是因为我对部队技战术的痴迷和执着。
李绪胜战友的点评
读了你的大作很受感动,为有这样厉害的战友感到骄傲、自豪!我的感觉就像你在我面前讲故事,亲切生动,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有情有义情谊感人,没有生活的人没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庆秋向你致敬!
王锦志战友的点评
这是一篇发至肺腑的文章,这样的共产党员,这样的指挥员,这样的高级将领,应该歌颂,他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代表,他是我军传统军人代表,我将文章转入我的微信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这位老党员、老领导、老军人,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党员、军人、领导。
綦宜丰战友的点评
惊悉老师长辞世,实在不敢去相信!看到庆秋的文章才不得不信。老师长虽一生坎坷,可他的高尚人品却铭刻在我们心上!老山前线与老师长相处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是1985年的6月1日,刚刚经历531之战的596团7连的一个排,上报越军使用了化学武器!一个排二十多人戴着防毒面具不能吃饭,不能喝水,已经长达十几个小时。事关重大!郑师长亲自打电话把我叫到作战室,命我带领防化侦查排防化技术室等有关人员前往老山方向53号高地查明真相。事发地到了:老山东侧,缓缓的山坡,没有树木,翠绿的草皮,草下边是厚厚的腐殖质,走在上面像在踩棉花。山坡底下是越军的女子迫击炮阵地,只见几个女兵在嘻嘻玩耍。如果这时她们打炮我们十几个人一个也跑不掉!我们加快速度,现场侦检取样,快速撤离。后经防化技术室在后方进一步的系统分析,结论是:越军没有使用化学武器,是炮击的硝烟和腐殖质散发出的刺激味!我回到作战室向老师长做了汇报,老师长连说了三句:小綦,我不该派你去,那个地方太危险了!我一个副营职参谋的安危让我的老师长这么牵心挂肠!这是我终生难忘的!遗憾的是,没能见到老师长最后一面!老师长您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王晶明战友的点评
世间正气,人间真情!
黄健战友的点评
感动到无言表达,精神是精神高尚的人创造的,创造传统的人故事就是传统!
马方平战友的来信
谢谢庆秋馆长,您比我入伍早,在机关时间长,资料翔实,战友们非常敬佩尊敬您!真实反映战地现实对党和军队都有好处。这也是我们郑师长经常倡导的。
于晓敏战友的点评
老师长郑广臣的事迹馆长写的真挚、动情、非常感人。我为他一生命运多舛感叹!为他对事业的执着敬佩!也为一九九师有这样的一群军队的栋梁而自豪!
来源:知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