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玩无国界,各国政要们忙着打的贸易战,仿佛和全世界都在抢的labubu无关。特朗普的孙女也要拍视频开箱LABUBU,嘴上说丑但诚实挂上了包,让人想起过去的熊猫外交。一时间老外免签来中国首要的任务,就是拿下几款Labubu。
曾几何时,拥有一只Labubu隐藏款还是社交媒体上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全世界潮人分享图里的硬通货。
有人说它是年轻一代自己的茅台,但这个比喻也许不够贴切,毕竟老外喝不懂白酒,但他们却有自己的Labubu崇拜。
俄外长去普京下榻酒店时询问Labubu在哪
俄财长现场比划造型
潮玩无国界,各国政要们忙着打的贸易战,仿佛和全世界都在抢的labubu无关。特朗普的孙女也要拍视频开箱LABUBU,嘴上说丑但诚实挂上了包,让人想起过去的熊猫外交。一时间老外免签来中国首要的任务,就是拿下几款Labubu。
Jellycat让买家吃的苦,Labubu如数奉还
2025年,Labubu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爆火的存在,从美国洛杉矶凌晨三点的长队,到英国门店因为抢购发生混乱甚至打架。Labubu引发的社交媒体狂欢,让TikTok上相关播放量超10亿次。
泰国王室到了时尚巴黎,保镖贴身的除了公主本尊,还有没捂热的Labubu。
独特的社交属性与病毒式的种草文化,同其与生俱来的稀缺性相互催化,一度让Labubu的价格直线走高。
二级市场的炒作,反过来又为这份稀缺性加了杠杆,进一步放大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光环与辨识度。推动着Labubu一步步飞上神坛。
俄飞行员将其挂在苏-34里
近日,泡泡玛特旗下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第四代迷你Labubu正式发售,再度上演了一轮价格冲击。该系列于8月28日晚线上发售,单价79元,整套售价1106元,含28个常规款与2款隐藏。发售当晚,二手市场迅速升温,整盒价格从1500元至3200元不等,隐藏款更被推至近千元高位,一度延续着Labubu“一娃难求”的市场神话。
然而预期中的热度并未持续。发售后仅一周后,二手价格开始回落,截至目前,普通款的闲鱼成交价在79-120元之间,两款隐藏款部分成交价已跌破500元上下。
价格跳水的趋势正在蔓延至整个Labubu产品线。此前受热捧的第三代隐藏款“本我”从4523元高位跌至809元,跌幅超八成;早期系列也呈现普跌态势。
这场由各方推动的价格狂欢,正在悄悄退火。
平台显示的“爱心”和“!”的成交价
Labubu的形象来自香港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2015年创作的绘本《精灵三部曲》,身份是北欧神话里,尖牙尖耳却神情俏皮的森林精灵。
歪斜的瞳孔、邪魅的微笑和尖牙,让盲盒玩家产生了叛逆性的共鸣,但真正让它受到追捧的,是低至0.59%的隐藏款概率——2018年,泡泡玛特将其以盲盒形式推向市场,凭借限量发售与设计师联名,在初期小众圈层中逐渐积累起忠实拥趸。
2025年6月10日,初代薄荷色Labubu
被网络买家以108万元落槌
当从一堆圆润可爱的搪塑小人里,开出一个反叛形象时,没人不想把它分享出去。渐渐地Labubu的分享形态,也从静态摆件拓展至搪胶毛绒挂件等“包搭子”系列,成为年轻人随身携带的情感陪伴与时尚配饰。
购买一个无用途但可爱的手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故事中,正是当代青年寻求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租LABUBU出去旅游,已经成了年轻人标配
从BLACKPINK成员Lisa引爆东南亚,到蕾哈娜、贝克汉姆等欧美明星带动,再通过优衣库、LV等跨界联名和区域限定款策略,Labubu通过仪式感的露出,迅速跻身国际潮流符号,甚至是理财单品。
拆盲盒的多巴胺刺激成为压力的宣泄,拥有稀有款则演变为圈层内的身份符号,而这种精准的情感捕获,正是其迅速理财化的深层推手。
据传2024 年隐藏款年均收益率超 300%,买黄金都没它涨得猛
当代人对于“无用之物”的青睐,本是对功利性消费的一种反叛,却也使其成为绝佳的炒作标的。当Labubu火遍全球,二级市场早已暗流涌动。
从KAWS联名公仔被炒至2800万元的天价,到暴力熊限量款从14万元跌至千元无人问津;从球星卡市场新秀卡拍出数百万美元,到部分鞋款四天内价格波动超400%,潮玩市场的炒作史总在重复相似的剧本。
这些曾被奉为“社交硬通货”的收藏品,最终大多难逃价格回归的宿命,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意难平。
它们起初是年轻人寻求认同的情感符号
最终却沦为资本与投机者操纵的金融工具
消费者最初仅将IP视为情感陪伴与个性表达的载体,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收藏、改造玩偶、打造生活化场景,赋予其超越玩具本身的情感价值。然而,这种纯粹的情感连接很快被资本与投机者捕捉,转化为一套精密运作的二级市场机制。
在这轮潮玩炒作周期中,Labubu就是那个最新的标的:通过隐藏款概率、限量发售与社交种草,Labubu迅速被塑造为“稀缺性神话”的象征。黄牛们利用外挂脚本垄断货源,在二手平台制造紧张供需,推动隐藏款溢价一度突破20倍。
当反叛被量产,怪异被标准化,潮玩便成了另一场精心设计的服从性测试。人们一边反叛功利主义,一边试图把情绪明码标价。
自动抢单机房和自动抢单程序
总之,泡泡玛特先是通过“签约IP、产品开发、全渠道销售、社交引爆”,将Labubu打造为年营收超30亿元的核心IP,使其成为玩家心目中“不抢就错过”的潮玩新贵。
而一盒难求的labubu,在各方势力的追捧下,似乎已经成为了“稳赚不赔”的稀缺性投资。
炒家感叹,“22年的白酒,24年的金融茶,25年的Labubu”
当Labubu的价格曲线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上攀升时,大量年轻人怀揣着复杂的动机涌入这个市场。
他们中有人真心喜爱那副“丑萌”的模样,将其视为生活压力的解法;有人将其作为进入潮玩圈层的社交门票,渴望通过拥有稀缺款获得认同;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坚信自己参与的是一场前瞻性的“价值投资”,以至于让他们暂时忽略了历史一再重演的教训:没有任何一款潮玩能真正摆脱价格回归的宿命。
泡泡玛特官方似乎一直秉持着“七分饱”的供货策略,始终给所有人营造出“早买早赚、晚买求不到”的市场焦虑。二级市场上,预售订单甚至演变为期货合约,不同发货时间的订单被明码标价形成直观曲线。这一切共同编织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稀缺性叙事,让参与者深信“这次不太一样”。
吐槽饥饿营销
这种依赖人为制造稀缺的商业模式注定难以持续。2025年6月18日晚,首次面向全球市场开放第三代Labubu“前方高能系列”开启线上预售。从官方微信小程序、抖音直播间到天猫旗舰店,多个平台同步上线Labubu 3.0系列盲盒,并将预售期大幅延长至9月下旬。次日,黄牛回收价应声腰斩,整盒回收价从原先的1500-2800元急剧缩水至650-800元。隐藏款“本我”更是从4523元的峰值一路下滑,跌幅超过80%。
7月10日,Labubu 3.0系列的搪胶毛绒挂件再度启动预售,将销售周期继续向后推移。而真正撼动市场根基的,是泡泡玛特官方宣布的产能跨越:毛绒玩具月产能猛增十倍,数百万新货持续涌入市场。
Labubu的降价,其实是商业理性对情绪通胀的一次精准矫正。官方补货戳破的是价格泡沫,而潮流退去挑战的是心理预期。
毕竟产能可以一夜之间翻上十倍,但稀缺营造的“酷”只会贬值。
曾经被囤积居奇的端盒价格遭遇“膝斩”,部分款式甚至跌破发行价。得物APP显示,Labubu“忠诚”款成交价已逼近79元原价,而此前最高曾被炒至300余元。有人在社交平台哀叹“全盘系列大跌价,等待牛市回归”,还有人情绪失控地将未拆封产品捏坏泄愤。
网友锐评黄牛亏本
市场的剧烈波动也让不同群体的心态彻底分野。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而始终秉持“以玩养玩”心态的消费者却暗自庆幸,价格回落让他们能以更低成本充实收藏。
行情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市场情绪的强烈分化:在那些高位囤货的黄牛和投资者哀嚎的同时,一部分玩家却显得幸灾乐祸。他们坚持个人“只是玩娃”,转卖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回血”和补贴后续购买,价格暴跌反而让他们能够以更低成本收藏心仪的款式,离“全收集”梦想更近一步。
然而一种更深的忧虑正在浮现:有玩家清醒地指出,“如果大多数人都离场,Labubu自己也就完了”。他们意识到,一个IP的活力不仅来自于核心收藏者,也需要一定规模的热度与市场流动性,来维系其文化影响力与商业生命力。
部分玩家表示对于某些稀缺款,仍需要“等”
对于潮玩品牌来说,怕的从来不是黄牛,而是某个节点开始的微妙过气。从KAWS到Labubu,潮玩炒作的循环从未改变:系统一边教你要做独一无二,一边流水线生产你的独一无二。
所以当泡沫破灭时,没有一款限量版是无辜的。
Labubu的盲盒+限量双重稀缺Buff,其实都是当年Molly玩剩下的。黄牛在店里的大打出手并未警示今天的炒家,47套不同系列的娃海战术换来的没有更火,只剩下如今的束之高阁;
而拍出过120万天价的积木熊,如今普版泛滥,早已沦为地坛彩绘的常客,用身体进化演绎着“世界唯一的我”;
从KAWS、Fragment Design这种当红潮牌,到LV一类的奢圈老炮,当年太阳花都联名过,论联名力无出其右,各种周边一度也供不应求。但如今坏就坏在联名太多,类似你很难将一件南极人秋衣当成潮流带出门;
而想在Jellycat毛绒玩偶中寻找童年的精神抚慰,直到官方用7999元的限量版和砸盘战术让你重新变回成年人。
这些前代顶流的结局证明:当一款潮玩需要解释为什么“依然流行”,它已经不再流行。所谓的稀缺性终究敌不过产能的闸门,审美疲劳也永远要快过工资回血的速度。
每一次价格狂欢都是资本与年轻人共谋的饥饿游戏,而唯一不变的规律是—— 下一位“Labubu”,永远会从上一个“Labubu”的坟场上破土而出。
当下的潮玩市场正呈现出“双轨化”发展态势:一端是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为代表的低价走量模式,另一端则是泡泡玛特借助MEGA等系列维系的高端收藏路径。整个行业已逐步意识到,“内容为王”才是可持续竞争的核心。
从当初的球鞋、到如今的盲盒和球星卡,更多年轻人开始认识到将消费喜好与投资行为混为一谈的巨大风险。 任何脱离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投机游戏,其底层逻辑都脆弱不堪。
2025年潮玩消费者人均单次消费金额降至218元,同比下降12%,但交易频次增长43% ,表明用户从收藏投资转向即时体验,更倾向于"以玩养玩"的循环消费模式。这种转变与泡泡玛特依赖盲盒稀缺性的模式正在形成冲突。
通过主动扩大产能和供给,泡泡玛特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粉丝的需求,但也暴露了盲盒模式对供给控制的依赖性。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以创造巨大的市场热度,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单一IP和炒作机制将难以为继。
泡泡玛特有13个艺术家IP收入破亿,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五大IP贡献了大部分收入。其中,Labubu系列的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668%)掩盖了其他IP的创新乏力。
SKULLPANDA新品“不眠剧场”售价159元,较前两代上涨30元,但设计语言与过往系列相似,被指缺乏突破性创新。这种创新乏力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尤其是当产品设计“感受不到泡泡玛特的诚意,更像是换个皮肤就继续卖了”。
面对Labubu系列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震荡与消费者信任危机,泡泡玛特迅速展开多维度战略调整,力图在去泡沫化的过程中重塑健康生态。
在IP运营方面,公司不仅加速孵化如CRYBABY等新IP,更通过推出《梦想家园》手游和北京Pop Land主题乐园等内容衍生举措,持续拓展IP的故事宇宙与生命周期。
泡泡玛特首款游戏《梦想家园》pv
在全球化布局中,泡泡玛特强调区域差异化策略,例如在北美推行文化定制款并提价80%-100%,在欧洲借助卢浮宫联名提升品牌溢价,在东南亚则与迪士尼合作推进本土化设计。
产品线结构也迎来升级,依托MEGA系列巩固高端溢价能力,并拓展POPOP时尚珠宝等新品类切入全球配饰市场。技术成为提升体验与打击炒作的关键工具,AR/VR交互、区块链防伪和AI辅助设计相继落地,增强消费信任与创新效率。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近半数消费者为“惊喜感”买单,近四成源于IP情感连接,仅极少数出于投资目的
不让购买成为一场“豪赌”,除了规范盲盒营销本身,遏制市场炒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守护玩家那份最初的纯粹快乐。
毕竟谁都知道,热爱不会崩盘,崩盘的只是那些把热爱变成投机的人。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