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发作前,身体会频繁出现5种异常,三高人群要格外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3:05 1

摘要:晚饭后,62岁的王大叔坐在沙发上准备看电视,没想到电视还没打开五分钟,他就莫名其妙地又犯困打盹。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两个月来,他总是觉得自己手脚发麻、说话含糊、走路乏力,家里人觉得大概是年纪大了,可王大叔总觉得哪里不对。有一次,他刚准备从桌边起身,突然

晚饭后,62岁的王大叔坐在沙发上准备看电视,没想到电视还没打开五分钟,他就莫名其妙地又犯困打盹。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两个月来,他总是觉得自己手脚发麻、说话含糊、走路乏力,家里人觉得大概是年纪大了,可王大叔总觉得哪里不对。有一次,他刚准备从桌边起身,突然感觉左手完全使不上力,一杯热茶瞬间跌落在地。

心有余悸的家人赶紧带着他前往医院,医生听罢“大叔的故事”,神色变得紧张:“像您这样的三高人群,这些频繁出现的小异常,绝不能大意!”你知道吗?脑梗塞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突然”,很多时候,身体都会提前给出频繁的预警信号,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放在心上。那么,这些信号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三高”人群尤其危险?每一个你平时忽略的小症状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用几个真实、权威且易懂的角度,带你全面了解脑梗塞发作前的“前奏”,别等大事发生才后悔!

脑梗塞,是一种因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坏死的危急状况。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200万,其中脑梗塞约占七成。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合称“三高”)人群而言,血管如同一条“逐渐变窄的河道”,一旦血流被堵,灾难就会降临。

大量研究证实,脑梗塞发作前,约有60%以上患者在事前2周内出现多个小异常,但因症状短暂,往往被误认为“疲劳”或“老化”。以哈佛医学院2019年研究为例,三高人群在发作前平均出现2.7种异常信号,但及时干预者卒中概率下降近32%。这便是防范的大关!

那么,脑梗塞发作前,究竟会出现哪些预警?为什么这些微妙的“身体信号灯”关系重大?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直到发作都没有重视。

案例里王大叔就提到,最近有几次在家中看手机突然“黑了一下”,过几秒又恢复。如出现突发一侧或两眼短暂视力模糊、重影、甚至短时失明,千万不要以为是用眼疲劳,这极可能是脑部小血管被微小血栓堵塞。

临床数据显示,脑梗前30%以上患者会反复出现该信号。专家指出,突发视力改变是异常脑供血的前兆,三高人注意,尤其是在夜间或晨起时更易发作。

不少人有“睡觉压住手导致发麻”的经历,但如果不是压迫却突然发生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并且十几分钟后自己恢复,极有可能是脑血栓的“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国内《中国卒中防治报告》显示,约42%的脑梗患者在发作前出现肢体一过性麻木无力,且往往被轻忽

王大叔自述连续几天说话舌头发硬,家人还以为是没喝水。事实上,突发口齿不清,说话断断续续或词不达意,哪怕几分钟后恢复,都需警惕;这正是大脑语言中枢供血障碍的提前警号。临床数据显示,在三高人群中出现此信号者,未来两个月内脑梗概率比普通人高出38%

频繁莫名头晕、站立不稳、走路突然偏斜,时常被误判为“低血糖”或“疲劳”。但如果出现突然晕眩、甚至一时摔倒,尤其伴随肢体症状,一定要想到是否脑部缺血。哈佛大学一项跟踪研究发现,头晕为脑梗高危人群早期最常见信号之一,多见于清晨起床或起身时刻。

照镜子时,发现嘴角歪斜、单侧面部无力、笑起来两边轮廓不对称,千万别只当“神经疲劳”,近18%的脑梗患者有过类似面部症状,只是他们没有放在心上。尤其是与其他肢体症状联出现时,问题极为紧急。

脑梗的高风险人群轮廓很清晰:中老年,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吸烟、酗酒或冠心病史。针对这部分朋友,我们建议每天做到以下5点,帮助及时识别、科学应对:

每日自检“FAST口诀”:“Face”(脸歪),“Arm”(手臂无力),“Speech”(语言不清),“Time”(计时与尽快就医)。发现异常,立即拨打120。

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一旦发现三高数值波动大于平时15%,或早晨测压比平时提高明显,建议及时复查,不要自行停药。

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清淡饮食、低盐低脂多蔬果,科学安排运动(如每周三次快走或慢跑、每次不少于30分钟)、戒烟限酒,有助于显著降低卒中风险。

警惕症状反复性。如上述5种信号反复出现(哪怕每次都短暂恢复),请第一时间前往神经内科。

随身携带“救命信息卡”。记载已有慢病、服药信息、紧急联系人,方便急救。

坚持这些小动作,大幅提高脑梗塞“前兆”识别概率,让危险远离自己和家人。

医学共识认为,大部分脑梗塞的突然发作,事前都会有蛛丝马迹可循——但前提是你足够重视,做到“识别+应对”。只要我们把握身体发出的每一次信号,配合健康生活和定期检查,减少三高威胁,脑梗也能防患于未然。当然,文中方法主要是辅助识别和预防,具体健康状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面诊,由专业医生进行个性化评估与指导。

请记住:别等危险来敲门,健康就藏在你对“小异常”的一点点在意里!现在开始行动,还来得及。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卒中预防与控制中国指南(2022年版)》
3.《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4.《中华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5.Wolf PA,etal.“Risk Factors for Strok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rchives, 2019.
6.《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
7.《高血压与脑卒中危险评估》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报告
8.《中国三高人群卒中风险实证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专刊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