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机器人踏上马拉松赛道!从实验室到真赛场,它是如何炼成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2 00:20 1

摘要:还有4月19日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称得上是“顶流”。不同于传统马拉松的人类选手,这场赛事中20支搭载尖端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队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持续火爆。

有昨天举行的上海半程马拉松赛,浦东产的两款人形机器人亮相赛场,并与运动员热身互动。

还有4月19日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称得上是“顶流”。不同于传统马拉松的人类选手,这场赛事中20支搭载尖端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队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上海代表队”共有4家公司5支队伍参赛,其中3支成功完赛。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表现出色,两架“行者二号”双足机器人,一架代表“行者二号”战队摘得季军。

一架代表“EAI”战队,未更换电池完赛,续航能力全场第一

这些人形机器人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跨越坡道、转弯与复杂地形,用踉跄却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技术的边界。

“这大高个跑得真快”

“这小碎步太萌了”

“这个机器人怎么倒着跑”……

机器人的跑姿大赏刷屏网络

人们在感叹科幻照进现实的同时,也有网友心存几分失望:机器人跑者的赛场表现与短视频里跳舞、侧空翻的酷炫有差距,也不似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那么丝滑,有的机器人甚至出现“抽筋”跌倒、踉跄“撞墙”、开跑就“摆烂”等“翻车”场面,其运动能力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甚至有些脆弱。

那么,举办这场“人机共跑”马拉松的意义何在?

虽然只有六支队伍成功完赛,但他们让我看到了机器人跑“半马”的意义:中国机器人不怕跌倒,更不怕被看到跌倒,这是将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同时,这场属于机器人的马拉松,也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实图景:这是一场充满试错与突破的“长跑”,摔倒不可怕,重要的是跌倒后继续坚定前行。

倒逼产业加速发展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次“天工”队所在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机器人“跑马”不仅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还能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

正如本次季军获得者,行者二号所在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表示:“本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最大的意义之一在于,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平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传得很炫酷的视频,把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吊得太高了,然后通过这次赛事直播,看到机器人翻车名场面,能正确认识机器人发展的真实阶段。”

其中,机器人出现的“翻车”场景暴露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性短板:尽管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多自由度关节协同等“硬核”能力仍处于攻坚阶段。正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Atlas的“跑酷”视频曾引发惊叹,但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攻克稳定性与成本的双重难关。

产业界需要警惕的是“唯表演论”陷阱——那些在实验室或舞台上看似完美的演示,未必经得起真实场景的摔打。这场马拉松的价值,恰恰在于用真实场景倒逼技术进化。

当前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于“你追我赶”阶段,参加本次半马比赛的20支队伍,就是一个缩影。上海也在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推动相关技术研究跻身领先阵营。

比如,位于漕河泾AI公园的,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青心意创创立伊始就入驻此地,规模得以大幅扩展,并迅速实现技术突破。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运营总监艾倩雯介绍:孵化器聚焦人形机器人本体,也关注全产业链的技术协同,为企业提供从人才、技术到市场、资本的全链条服务支撑。人形机器人这样的高速成长型企业,可以与孵化器内其他上下游企业,如灵巧手、仿生眼等,开展紧密合作,加快产品迭代和应用落地。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风,也吹到了二级市场。

4月21日开盘后,人形机器人指数(8841699.WI)开盘下跌后拉升。截至发稿,万得数据显示,机器人指数报9440.57,上涨0.84%,成交额212.36亿元。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前三名背后包括优必选(9880.HK)、小米(1810.HK)、利亚德(300296.SZ)、风语筑(603466.SH)等上市企业。

在这场突破创新边界的科技马拉松中,企业需要有直面技术短板的勇气,产业需要有接受失败的韧性,资本市场需要有“陪跑”攻关的耐力。我们这些围观者则需要从一次次流量狂欢的喧嚣中抽离,更加理智、冷静地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高燃时刻”和“翻车瞬间”。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这场马拉松不是人形机器人的“黑历史”,而是其行稳致远必经的“来时路”。

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70岁时,估计就能用上这个机器人了。”距离科幻电影里完美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估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来源:阿拉微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