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强台风级(13级)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湛江同步进入7级风圈。作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最强台风,其带来的强风、暴雨与高潮位正给华南地区带来严峻考验。
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强台风级(13级)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湛江同步进入7级风圈。作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最强台风,其带来的强风、暴雨与高潮位正给华南地区带来严峻考验。
台风“桦加沙”的名字是由菲律宾提供的,英文名为“Ragasa”,在菲律宾语中意为“快速移动” 。
这一名字是用来替代2019年造成重大灾害的台风“海贝斯” 。2019年,第19号台风“海贝斯”登陆日本伊豆半岛后,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被国际台风委员会除名。2021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由菲律宾提交新的名字“桦加沙”来替代“海贝斯”,并于当年4月30日正式启用。
台风“桦加沙”:强度与威力解析
“桦加沙”的强度从多维度凸显其“强台风”属性。登陆时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32.7~41.4米/秒,这一速度相当于高速公路上汽车的极速水平,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这种级别的风力足以将百年古树连根拔起,把钢筋广告牌扭曲变形,甚至能掀翻厂房彩钢屋顶、折断碗口粗的行道树。在海上,13级风可掀起14米以上的巨浪,即便是万吨巨轮也面临倾覆风险,而台风外围环流已让湛江遭遇7级大风,预示着广泛的风力影响范围。
此前“桦加沙”曾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虽登陆时强度略有减弱,但仍保持强台风级,且伴随的强降雨与风暴潮进一步放大了其致灾风险,被气象部门判定为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的台风类型。
台风带来的多重影响
1. 人员安全与生活秩序受扰
台风登陆前后,广东、海南等地已启动人员转移工作,重点覆盖风暴潮漫滩区、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危险区域,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游客均在转移范围内。珠海等城市已提示可能采取“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的“五停”措施,深圳机场则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白天航班可能因不具备起降条件大幅取消或调整。
2. 交通运输全面受阻
截至9月23日10时,广东已有210条客渡航线停运、596艘客渡船舶停航,深圳辖区所有涉客船舶航线全部停航,1272艘游艇及休闲旅游船完成回港加固并撤离人员[__LINK_ICON]。琼州海峡自9月23日18时起全线停运,46艘客滚船前往三亚水域避风,大量旅客出行计划被迫调整。
3. 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承压
强风可能对输电杆塔、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易引发断水断电等问题;暴雨则可能导致广东北江、东江等流域出现明显涨水,部分中小河流面临超警洪水风险,城市内涝与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海事部门已对近2万艘船舶开展“一对一”点名核查,重点防范船舶倾覆与碰撞风险。
台风“桦加沙”的形成原因
台风的形成需满足严苛的自然条件,“桦加沙”的生成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首先,其起源于西北太平洋温暖海域,海水表面温度需达到26.5℃以上,这为台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来源;其次,该海域存在初始的弱低压环流,为空气旋转提供了初始动力;再者,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较小,使得水汽凝结释放的能量能够集中积累,推动低压系统不断加强;最后,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低压环流逐渐旋转加剧,最终发展成为强台风。这些条件的叠加,造就了这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的最强台风。
科学防御:个人与社会的应对措施
1. 政府与部门层面防御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已组织多部门联合会商,部署防汛防台风工作,要求落实“船回港、人上岸”刚性要求,对高空构筑物、行道树等易倒伏物进行加固。广东消防救援总队已集结近7000人、453艘舟艇待命,中央企业也部署了7480余人及2570余台套装备参与抢险。水利部门调度400余座水库预泄腾库,提前腾出防洪库容应对暴雨洪水。
2. 个人与家庭防范指南
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网络等渠道掌握台风动态,不抱有侥幸心理。
台风影响期间坚决避免外出,尤其远离海边、河道、山区等危险区域,防止被狂风卷走或遭遇山洪、滑坡。
提前加固门窗,可用胶带以“米字”形加固玻璃,清理阳台花盆、杂物等易坠物品,防范高空坠物风险。
储备充足的饮用水、即食食品、手电筒、应急药品等物资,做好断水、断电等突发情况的应对准备。
若身处低洼地区,需提前熟悉转移路线,接到撤离通知时立即配合转移,切勿拖延。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