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塞罗那,我用两天时间,明白了高迪的理想设计是诗意栖居的终极形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9:59 1

摘要:第一次前往西班牙的游客,一定会安排在巴塞停留,这个城市轻松又迷人。仅仅只用了2天时间,我们便爱上这座海边城市。

没有人会拒绝巴塞罗那。

没有人会不赞叹高迪。

第一次前往西班牙的游客,一定会安排在巴塞停留,这个城市轻松又迷人。仅仅只用了2天时间,我们便爱上这座海边城市。

在两段长途飞行之后,我们在一个傍晚抵达巴塞。

顺利入住民宿,趁着天光赶紧出门溜达。

金色的夕阳给整个城市一抹温柔的滤镜,高度整齐的城市布局,被横纵交错的道路深深切割。



这里的街道是宽敞的,建筑是古朴的,与之前去过的巴黎、伦敦、米兰、罗马统统不一样。



在这样一个风气务实的地方,传奇人物安东尼•高迪建造了几十幢地球上最奇怪的建筑。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理解他的建筑物是如何前卫如何离奇。

行程安排

如果你在巴塞罗那有两天时间,我建议你这么安排:

Day 1

上午:

米拉之家 Casa Mila

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o

午餐:

玻各利亚市场市场Mercat de la Boqueria

下午:

加泰罗尼亚广场周边

皇家广场Plaça Reial

山顶日落:

MUHBA Turó de la Rovira

Day 2

上午:

圣十字圣保罗医院Recinte Modernista de Sant Pau

午餐:

Puertecillo Sagrada Familia

下午:

圣家堂 Basílica de la Sagrada Familia

城内:

犒劳自己一顿好吃的晚餐

米拉之家VS巴特罗之家

出发前,我在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之间犹豫不决。翻了无数网图,看了各种风格分析,依旧毫无头绪。于是去问刚去过的朋友,他只回了一句:“这两个地方风格不一样。”

所幸,最终两个地方我都去了。而现在,如果非要让我选择更爱哪一个——我依然选不出来。

抛开那些可以轻松查到的建造背景与基础资料,我只想聊聊它们的建筑特色与真实体验。

设计灵感:决定你看到的“世界”

米拉之家(Casa Milà)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地貌。

穿行其中,你会仿佛走入海浪、沙丘或洞穴之中,空间处处呼应着有机的形态。





而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则源自神话传说——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并融入了海洋元素。它更像一个用建筑讲述的童话。




外观与色彩:一个克制,一个张扬

米拉之家的外墙是单一的白色石材,像一条凝固的波浪。

阳台的铁艺像缠绕的海藻,安静、克制,却充满生命力。



我最爱它的屋顶平台:地面起伏如波浪,行走其间甚至需要小心脚步,却仿佛置身于一片凝固的大海。



巴特罗之家则完全相反,色彩斑斓得像是从阳光里长出来的。远远就能看到马赛克拼贴的外墙,阳台像面具,也像骷髅。龙骨造型的建筑构件藏在细节里,像一场藏起来的童话。





内部空间:一个住人的梦,一个梦里的家

米拉之家是一栋仍在使用的住宅。

游客路线被精心设计,尽量不打扰居民。走楼梯时,你会看到某扇门上贴着“请勿敲门”的纸条,那一刻你会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博物馆,是有人真的住在这里的房子。





内部空间以曲线为主,屋顶上那些奇形怪状的烟囱和通风口,像是从地底长出来的生物。

巴特罗之家的内部则是一个充满海洋元素的梦幻世界。

从玻璃窗、走廊、天花板到壁炉,无一不是曲线,完美践行了高迪“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的名言。






窗檐和屋顶排水沟呈曲线,自然流畅,不循机械的直角。其电梯、楼梯和采光井的设计尤为巧妙。

天井内壁覆盖着深浅不一的蓝色瓷砖,光线从上方洒下,经瓷砖反射后,宛如阳光穿透海水,在海底投下灵动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于深邃而神秘的海底世界。

米拉之家像一首沉稳、抽象的自然诗,用结构和曲线表达理念;巴特罗之家则像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童话,用细节和故事打动人心。

它们都在说同一句话: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

只是,一个说得安静,一个说得热烈。

而我,依然选不出来更爱哪一个。

圣家族大教堂

这是高迪最出名的建筑地标了,至今已持续建造143年,乐观估计会在2026年全部完工。

天才高迪最完美的portfolio

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让建筑自己长出来”这一信条的巨幅宣言。

走近它,最先撞进视线的是一面会呼吸的“石壁”——水滴、藤蔓、花苞、肋骨般的圆拱,全被高迪从自然里剪切下来,贴进立面。

它们不是雕刻,而是正在进行的“光合作用”,让教堂像一株挂满花朵的巨型灌木,在市中心静静抽枝。

再抬头,四座尖塔破土而出。远看,它们像被风蚀的蜂巢,内部布满空洞,既减轻自重,又成为骨骼;近看,每一道孔洞都是采光井、通风口,也是“花粉”散播的通道。

塔身没有一条直线,全是岩层被时间啃噬后的嶙峋曲线,却把重力稳稳传回大地。

转到后殿,第二组高塔在三分之一高处突然拔节。支撑它们的,不是常见垂直柱,而是一根根斜插入地面的“髀骨”——高迪从动物下肢借来的悬臂力学。灰白、修长、略带扭转,像史前巨兽死后留下的化石腿骨,却仍死死托住整座教堂,让它在地震带里“长”而不倒。

整座建筑因此呈现一种奇异的生态:

立面=树皮,尖塔=花序,支柱=腿骨,采光井=叶脉,连石缝里的滴水都像树液在循环。高迪把钢结构藏在骨腔里,让教堂获得植物的“维管束”——能迎风、能排水、能呼吸,也能自我修复。

如果巴塞罗那愿意再向前一步,圣家族就不再是“完工”的纪念碑,而是一颗启动进化的种子。

未来的高迪城区,会像一片人造森林:

住宅立面随季节增厚或减薄,像落叶林调节叶绿素;

公寓走廊根据住户流量重新“长”出支路,类似珊瑚分枝;

教堂塔楼顶端嵌入微藻管道,白天吸碳、夜间发光,成为城市“光树”;

整座城区通过分布式传感器共享“代谢数据”,哪条街过热、哪片墙出现裂缝,都在云端实时“基因重组”,然后由3D打印机器人喷出新的石纤维“骨痂”。

到那时,圣家族大教堂不再只是被参观的“对象”,而是整个生态网络的“母树”。

它继续长高、开花、结果,把孢子撒向四周——让直线归人类,曲线归上帝,而“生长”归城市本身。



如何欣赏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教堂大体分为“诞生之门”(Fachada Del Nacimiento)、“受难之门”(Fachada De La Pasión)和“荣耀之门”(Fachada De La Gloria)) 三部分,门票包含了西边的“受难之门”以及从教堂出来后东边的“诞生之门”。



教堂最重要的部分是作为主玄关的“荣耀之门”目前还在建设,未来这里会是主入口。



因为“诞生之门”是在高迪逝世之前完工的,所以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加完整地保留了高迪的技艺。

圣家堂,每天不同时间光照透过不同立面。

上午是诞生里面蓝色玻璃;下午是受难里面橘色玻璃。因此在内部形成上午冷色下午暖色的氛围光。

下午日照强且充足,一定要至少留两小时游玩,会体验内部橘色越来越强的神奇色彩变化。巴塞在9月时的日落是七点半左右约四点到四点半入场都很好。

在圣家堂内感受光影的变化、欣赏内外部石雕故事,到地下博物馆了解建造的故事是需要花时间享受的。

圣家堂属于教堂,穿衣还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些拍照道具(比如花)是不允许用的。

而且无论何时人都很多 , 要拍出好看的光影,人须蹲下拍上半身。




胆子小也要去圣家堂登顶

登顶可以近距离看清教堂外部的细节,俯瞰城市。

登顶票可以二选一也可以all in。

受难面(the Passion facade)

受难面刚坐电梯后有个圆形平台可以多角度观赏城市风景,两个塔尖之间的楼梯也可以拍照。

如果下午到日落时分,受难面可以在观景台上看落日。

诞生面(the Nativity facade)

诞生面就没类似观景平台,坐电梯上去后,会有小小的走廊。可以稍微看下外立面和街景。







下楼只有楼梯,超刺激,螺旋楼梯,望不到底,好像鬼打墙一样要一直一直走。

真的是叫着下楼,下去后腿抖,但感觉有点刺激有点好玩。

除了上面的高迪三件套,这位大师在巴塞罗那还有很多大型建筑可以参观

来源:枫行旅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