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个人英雄主义这事儿,美国电影里这东西可太常见了。你看《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美国队长一群人拼尽全力救世界;还有《蜘蛛侠》,彼得·帕克从普通高中生变成英雄,嘴里还念叨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迪士尼拍的《花木兰》大家都看过吧?明明取材自中国北朝的《木兰辞》,讲的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故事,可看完总觉得味儿不太对。
里面满是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像个人英雄主义、女性主义还有自由精神这些。
先说个人英雄主义这事儿,美国电影里这东西可太常见了。你看《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美国队长一群人拼尽全力救世界;还有《蜘蛛侠》,彼得·帕克从普通高中生变成英雄,嘴里还念叨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美国电影好像就爱这套,主角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境,最后成为拯救别人的英雄,这跟他们“边疆精神”有点关系,早年西进运动的时候,大家都得靠自己应对未知风险,慢慢就形成了这种崇尚个人能力的文化。
迪士尼的《花木兰》也没逃过这个套路。
本来《木兰辞》里,木兰替父从军重点是尽孝,打完仗就低调回家了。可在电影里,木兰从军不光是为了父亲,更像是一场“个人英雄秀”。
她在军营里从垫底慢慢变强,最后还靠自己的智慧用雪崩打败了匈奴,全程都是靠自己突破难关,根本不是靠集体协作。
本来想,这改得是不是有点离题?但后来发现,美国观众就吃这一套,要是木兰光靠忠孝撑完全片,可能他们还不买账。不过话说回来,把咱传统里的忠孝故事,改成个人英雄主义赞歌,总觉得少了点原著的魂儿。
再说说女性主义,这几年大家对这词儿也不陌生了。早年间西方女性为了争取平等,搞了不少运动,像争取职场平等、生育权利这些,慢慢就影响到了文化领域,迪士尼公主形象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子。
你看早期的迪士尼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全是美丽善良但柔弱的样子,命运都得靠王子拯救,好像离了男人就过不好日子。可后来不一样了,《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和安娜,不靠王子也能拯救王国;
《海洋奇缘》里的莫阿娜,还主动出海寻找Maui救族人,全是靠自己的劲儿。老实讲,看到这些公主的变化,我还挺开心的,毕竟谁也不想总看“等待救赎”的故事。
《花木兰》在这方面更是“突破”。电影里的木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讲忠孝的女性,而是敢打破性别界限的英雄。她在军营里因为性别被质疑,没退缩反而用实力证明“女性也能当军人”,甚至比有些男兵还厉害。
不过我也琢磨过,咱传统里的木兰是“藏”着性别去从军,本质上还是没跳出传统框架;可迪士尼的木兰,是主动“打破”性别规则,追求个人价值,这明显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逻辑。
不是说这样不好,就是觉得跟咱印象里的木兰,有点不一样了。
最后聊聊自由精神,这可是西方社会的“重头戏”。美国历史上,为了自由闹过不少事儿,比如废除奴隶制、搞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到现在还被人提起。
在他们眼里,自由就是能突破传统、自己选人生,这种精神也影响了美国动画创作。
你看迪士尼的动画,从米老鼠、唐老鸭到《头脑特工队》《疯狂动物城》,全是敢想敢做的路子,一点不被传统框架捆着。
《疯狂动物城》里,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打破偏见一起生活;《寻梦环游记》还打破了“死亡就是终结”的想法,这些都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花木兰》自然也少不了这个元素。迪士尼改《木兰辞》的时候,特意给木兰加了“寻找自我”的戏码。
她从军不光是替父,更是不想按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路子活,想自己选人生。搞不清为啥非要加这段,本来原著里没这层意思,可迪士尼好像觉得,没有自由意志的木兰,就不是“美国式英雄”。
不过从票房来看,北美观众还挺吃这一套,只是亚洲有些观众觉得,这改得有点偏离原著的文化内核了。
其实说到底,迪士尼《花木兰》就是用东方故事的壳,装了西方价值观的核。个人英雄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精神,全是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硬生生塞进了木兰的故事里。
毫无疑问,电影拍得挺好看,画面、剧情都在线,但作为改编作品,总觉得少了点对原著文化的尊重。
如此看来,跨文化改编真不是件容易事儿。要是光想着把自己的价值观硬塞进去,很容易让故事“变味”。
还不如多尊重原著的文化精髓,再适当加些新东西,这样既能让不同文化的观众接受,也能让故事保留原本的魂儿。毕竟,好的跨文化作品,应该是不同文化的“对话”,而不是单一文化的“输出”。
来源:滕王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