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关键“生力军”。他们肩负组织重托扎根基层,与村民同甘共苦,精准洞察治理痛点难点,以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换取信任,成为党群“连心桥”。在产业发展方面,他们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因地制宜谋划项目,带动多元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注入
“记录乡村振兴一线 聚焦驻村第一书记”系列报道之一
驻村帮扶春风拂面 乡村振兴画卷徐展
全媒体记者 何东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关键“生力军”。他们肩负组织重托扎根基层,与村民同甘共苦,精准洞察治理痛点难点,以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换取信任,成为党群“连心桥”。在产业发展方面,他们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因地制宜谋划项目,带动多元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在改善乡村环境方面,他们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整治,打造生态宜居乡村;面对矛盾纠纷,他们建立机制、倾听诉求,公平公正化解,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本报即日起推出“记录乡村振兴一线 聚焦驻村第一书记”系列报道,聚焦他们的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展现风采成果,激励更多人投身基层治理,共绘美好乡村新画卷。
灵宝市西阎乡大字营村,曾是一片沉寂的土地。今年2月17日,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第一书记王东升带领队员刘春光、郭峰,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3月12日,王东升深知环境改善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牵头开展了“植绿大字营、扮靓新乡村”活动。他身先士卒,与众人分工协作,很快,一棵棵树苗扎根土地,为村庄增添了新绿,注入了绿色动力。
清明节前夕,为发挥精神动力的引领作用,工作队策划在灵宝市烈士陵园举办“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走进纪念馆,历史照片和实物让大家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岁月。重温革命历史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振兴乡村的斗志被点燃。
乡村振兴,法治与安全是基石。4月9日,工作队协调多方资源开展了“公益赋能乡村发展 普法筑牢安全防线”活动。豫翔检测公司董事长进行公益捐赠,助力村庄发展;郭晶玉律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了村民的法律和安全意识。
王东升牵挂村里“一老一小一残疾”等特殊群体。4月17日,他积极对接多方资源,开展“爱心助残传递温暖、健康义诊护航康健”系列活动,将价值3.5万元的助残器具送到有证残疾人手中;协调为46名无证残疾人集中办理残疾证;健康义诊为200多名群众免费检查,并提醒日常保健注意事项。系列活动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村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5月20日,为寻找适合的产业项目,开发村“土特产”资源,王东升和工作队队员四处奔走洽谈,最终,河南振宇食品公司与灵宝紫东达土特产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他全程参与,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将新增8万元,还能带动120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6月10日,工作队开设乡村振兴直播间,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王东升牵头开设“紫微光课堂”,举办了8期励志宣讲、红色教育等课程。暑假期间,开设“紫微光课堂”暑期公益班,组建党员教师爱心助教团,每天有50多名孩子集中学习,为50多户家庭节省约3000元补习费。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带来航天科普课程,孩子们亲手制作月球车进行赛跑;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为高三学子开展志愿报考辅导,为14名考入大学本科的学子发放助学金3万余元。5月28日,“六一”前夕,他协调多方资源举办“童心筑梦 爱满六一”活动,捐赠价值2.5万元的图书室和文体用品,并举办文艺表演,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三夏”时节,农事繁忙,资金需求旺盛。6月4日,工作队联系河南农担公司等举办“金融助推乡村产业 精准服务‘三夏’生产”活动。金融助农提供1800万元贷款支持,节省利息约20万元;技术下乡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清凉慰问送去关怀,为60余户农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乡村振兴路上,各方力量积极发力。工作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6月至9月,联合多家单位开展公益培训、科技助农、产业调研、直播带货等活动,做好村部提升改造,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共享厨房;启动人畜饮水机井项目建设,解决饮水难题;举办产业基金和助学捐赠活动。
进驻以来,工作队在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领导下积极推进帮扶工作。争取到200万元项目资金,推进硬化巷道3200米、安装路灯150盏、新打人畜饮水机井1眼等;组织开展40余场帮扶活动,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5万元,通过集团工会消费帮扶采购农产品价值23万元,成立村集体公司帮助销售农产品5万余斤。乡村老年大食堂正在建设中,预计10月15日投入使用。
王东升表示,驻村工作虽苦虽累,但精神充实、干劲十足。未来,工作队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村集体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产业“造血”、环境整治、教育提升和人才培育等举措,推动大字营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