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霸家庭都在“夸”孩子?这3句越早说,孩子越有出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04:03 1

摘要:男孩因为紧张在演讲比赛忘词,下台后爸爸第一句话是:"早让你多练,现在丢脸了吧?"

最近刷到太多"鸡娃焦虑"的热搜:

"小学家长陪写作业气到住院""三年级孩子因批评拒进教室"...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亲子关系的紧绷。但你发现没?

那些眼里有光、主动上进的孩子,背后总有个"会说话"的家长。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孩子的自信,是被父母'说'出来的。"

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让孩子越夸越优秀的"成长密码"

学会这3句话,胜过100句"你要努力"!

上周参加家长会,听到个扎心故事:

男孩因为紧张在演讲比赛忘词,下台后爸爸第一句话是:"早让你多练,现在丢脸了吧?"

孩子红着眼眶没说话,从此再也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想起电影《奇迹男孩》里的经典台词:"真正的教育,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再引导行为。"

当孩子哭闹着说"不想上学"时,别急着吼"矫情";

当他考砸后沉默时,别忙着说"你看人家..."。

试着蹲下来问:"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愿意和我说说吗?"

心理学中的"情绪接纳法则"表明:

被父母尊重感受的孩子,更能建立安全感。

他们会明白:

我的喜怒哀乐不是"麻烦",父母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这种底气,正是孩子敢闯敢拼的源动力。

刷到三毛的故事时,突然泪目:

这位写出《撒哈拉的故事》的传奇作家,曾在日记里反复写:"爸爸什么时候能夸夸我?"

直到40岁那年,父亲在她文章下批注:"深为有女如此骄傲",她竟激动到彻夜难眠。

原来,父母的认可,是孩子一生的"心理刚需"。

邻居张姐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女儿学琴半年弹错音,她不说"练这么久还错",而是说:"妈妈看到你每天坚持练琴,这份毅力太了不起了!"

现在小姑娘不仅考过十级,还主动报名校园演出。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比起盯着分数挑错,不如蹲下来看看:

孩子今天主动整理了书包、给老人让了座、画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

这些"小事"里,藏着孩子闪闪发光的品格。

当我们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真努力",把"考第一才争气"换成"你认真的样子就很优秀",

孩子会从"为父母而学",变成"为自己而拼"。

小女孩想种豆芽,妈妈从没说过"你太小""种不活",而是每次都笑着说:"我们试试!"

三次失败后,她们终于种出金黄的豆芽,女孩后来成为农业博士。

想起前几天送儿子学游泳:

他站在泳池边发抖:"妈妈,我怕呛水..."

我没说"勇敢点",而是递给他浮板:"先扶着试试,妈妈在旁边接着你。"

现在小家伙不仅学会蛙泳,还敢挑战跳水台。

教育界有个著名的"试错理论":

允许孩子试错的家庭,养出的孩子更有抗挫力。

因为他们知道: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和父母一起升级的"闯关游戏"。

下次孩子说"我不行"时,试试这样说:

"我们先做10分钟,就算没做好,我们也多了10分钟的经验呀!"

昨天刷到条暖心热搜:"90后父母的夸夸式育儿"。

评论区里,有妈妈晒出孩子第一次煎蛋的照片:"虽然糊了,但敢于尝试就是满分!"

有爸爸记录儿子搭积木失败20次后终于成功:"你的坚持,比任何玩具都珍贵。"

突然想起知乎上的高赞回答: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当成'潜力股'来投资——

用欣赏的眼光看他的现在,用包容的心态等他的未来。"

下次和孩子说话时,不妨试试这三句话:

"你的感受很重要""我为你骄傲""大胆去试"。

或许你会发现,那些你期待的"优秀",正在孩子眼中慢慢发芽。

#育儿干货 #亲子教育 #家庭教育 #夸夸式育儿 #父母必修课

来源:小玖妈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