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骨科机器人辅助 L1 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9:06 1

摘要: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常见创伤性疾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其重要治疗手段。传统手术依赖术者经验与反复透视,存在辐射暴露多、定位精度受限等不足。随着数字骨科技术发展,铸正骨科手术机器人凭借三维建模、光学导航等技术,为脊柱骨折微创手术的“精准化”发

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常见创伤性疾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其重要治疗手段。传统手术依赖术者经验与反复透视,存在辐射暴露多、定位精度受限等不足。随着数字骨科技术发展,铸正骨科手术机器人凭借三维建模、光学导航等技术,为脊柱骨折微创手术的“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本文结合睢和骨科医院一例机器人辅助手术病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史先生,46 岁,因 “摔伤致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 4 小时余” 入院。门诊经查体(脊柱无侧弯畸形,L1 棘突及两旁压痛 (+),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肌力正常)及影像学检查(MRI 提示 L1 椎体近发压缩性骨折伴骨髓水肿;CT 示 L1 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轻度骨质增生;X 线进一步佐证骨折表现),明确诊断为L1 椎体压缩性骨折。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1 年前曾行右髋部手术(具体术式不详)。

(二)术前多学科讨论(MDT)

2025 年 4 月 9 日,由骨科副主任医师(经治团队核心成员)主持,骨科、内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参与病例讨论:

骨科住院医师汇报:结合病史、查体与影像学结果,L1 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明确,手术指征清晰。

内科医师建议:术前优化心肺功能,术中、术后密切监测血压,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

麻醉科医师评估:患者全身麻醉条件满足,术中需全程监测生命体征。

康复科医师强调:术后早期介入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与关节僵硬。

主持者总结:诊断明确,无绝对手术禁忌证,拟行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腰 1 椎体经皮穿刺锥弓根 螺钉内固定术。该术式借助机器人精准定位优势,可规避传统手术的辐射与操作误差,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2025 年 4 月 10 日,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骨科手术机器人与术中 G 型臂全程协同,关键操作与优势如下:

(一)术前规划与实时导航:从 “经验依赖” 到 “数字化精准”

术前,机器人系统对患者脊柱进行三维建模,模拟椎弓根螺钉置入路径,精准规划 T12、L2 椎体两侧椎弓根进针点及进针轨迹。术中,机器人机械臂结合 G 型臂实时透视,一次性完成进针点定位 —— 相较于传统手术 “凭经验定位 + 反复 G 型臂透视校正” 的模式,既突破了 “经验依赖” 的局限性,又避免了术者经验偏差导致的多次辐射暴露。

(二)置钉与验证:高效操作,缩短手术与辐射时间

1.机械臂辅助定位穿刺置入导丝后,于各进针点局部切开皮肤切口约 2cm,沿导丝由细到粗逐层分离关节突周围组织,依次完成钻孔、拧入椎弓根钉,再放置钉棒、撑开固定。

2.术中透视验证:L1 椎体高度恢复良好,内固定物大小、位置适宜。传统手术常因 “穿刺点及进针角度偏差 - 调整 - 再透视” 的反复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与辐射剂量增加;而机器人辅助下,置钉精度显著提升,无需多次调整,手术全程仅 60分钟,大幅缩短了患者术中辐射时间与手术室占用时长。

(三)术后康复:快速恢复,践行 ERAS 理念

术后病程记录显示:

患者术后神志清楚,一般情况良好。腰背部疼痛程度可控,双下肢感觉、活动及末梢循环良好;

切口愈合佳,无红肿及炎性渗出;

术后早期即可开展肢体功能锻炼,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卧床并发症;

住院至 4 月 15 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疼痛减轻,符合出院标准。

相较于传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机器人辅助手术体现出三大核心优势:

(一)精准性:毫米级误差,保障内固定稳定性

传统手术依赖术者对解剖结构的“手感”与“目测”,螺钉置入偏差风险较高,易增加神经根、脊髓、血管损伤概率;机器人通过三维建模与光学导航,将脊柱解剖结构数字化,使进针点、角度、深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显著提升置钉精准度,为骨折愈合与脊柱稳定性提供可靠保障。

(二)高效性:减少辐射,优化手术流程

传统手术需反复使用 G 型臂透视定位,患者与术者均面临较多辐射暴露;机器人与术中G 型臂的“无缝融合”,实现 “一次规划、精准操作、少次验证”,既减少了辐射剂量,又因操作流程优化(无需反复调整置钉)缩短手术时长,提升手术室运转效率与医疗资源利用度。

(三)患者获益:加速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精准置钉减少了对脊柱周围软组织的医源性损伤,且手术与麻醉时间缩短,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降低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卧床并发症风险。本例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正是机器人辅助手术对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践行,直接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与康复效率。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为脊柱骨折微创手术带来了“精准化、数字化、高效化”的变革。本例 L1 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实践表明,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在保障手术精度的同时,减少辐射暴露、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是数字骨科技术赋能临床的典型体现,有望推动脊柱外科手术向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睢宁睢和骨科医院:以专科建设为核心 迈向二级甲等专科医院

睢宁睢和骨科医院成立于 2019 年 3 月,坐落于睢河北路与八一西路交汇处,建筑面积达 9979㎡,是睢宁地区唯一一家二级骨科医院。自开诊以来,医院始终秉持“厚德精术、创新至善”的建院宗旨,致力于为县域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作为医保定点、工伤定点及 120 急救分站,医院全方位满足患者诊疗需求,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医院以“强专科、大综合”为发展方向,将骨科作为重点专科,深耕 “精于骨科 专注疼痛”的特色发展之路。骨科领域实行专病专治,细分出创伤骨科、手外科、运动医学科、脊柱关节科、中医骨伤科、小儿骨科等多个亚专科,各亚专科均配备专业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精准诊。2024 年,医院年手术量达 1800 余台,四级手术占比 47.49%,在 90 岁以上高龄患者诊疗方面展现出县域内显著竞争优势。目前,医院正积极创建市级重点专科,以创促建持续提升学科影响力与技术水平。

在医疗设备投入上,医院配备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复杂骨折、脊柱及关节置换手术中实现精准定位与操作,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此外,还配备关节镜、椎间孔镜、腹腔镜等微创手术设备,以及 1.5T 联影超导磁共振、进口飞利浦 16 排螺旋 CT、全县首台 G 型臂、C 型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坚实保障。

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医疗团队,现有职工 113 人,其中高级职称 13 人、中级职称 7 人,配备重症医学科、骨科、麻醉科、手外科、慢创专科护士。临床医护医技人员多批次赴三甲医院进修深造,并与中日友好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徐矿总院、徐州中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坐诊、手术与教学,为患者提供国内一流医疗服务。

未来,睢和骨科医院将继续强化专科建设与医保服务,向着集急救、创伤、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专科医院目标迈进,为区域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蔡伦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