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经济,正在兴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8:16 1

摘要: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经济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成为新兴经济门类,包括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经济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成为新兴经济门类,包括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1]。文化经济以文化资源为核心要素,涵盖文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2]。文化经济与数字经济密不可分。科技进步是文化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型服务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完整生态的独立产业[3]。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加持下,文化产业全链条得以升级,创造出核心的、创意驱动的版权交易市场,也创造出拓展的、数据驱动的广告市场,以及内容产品与服务带动的衍生市场,带来多维度、多种类的“产消一体”等新模式。同时,文化产业产生的衍生效用借助数字技术延展,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文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实力、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指标,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与文化强国的核心支撑。从文献信息分析来看,国外对文化经济学中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出现在2000年后,2010年前后是一个高峰,并且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研究逐渐多元,从较为集中的电影产业(2008年),扩展到音乐产业(2016年)、图书出版产业(2019年)等[4]。游戏,作为文化产业最具创新活力的组成和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体现,既是数字文化新生态的关键基石,也是数字经济的发动机,更是数字文明的变革先锋队。数字原生的网络游戏,不仅融合了图文音视频媒介成为文化“新容器”[5],更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上形成升维跃变[6],游戏产业由此产生独特的经济价值。游戏经济,是以游戏为主体,以数字化软硬件技术为支撑、IP内容为核心价值、用户体验和互动参与为商业引擎,服务于学习、工作、社交、娱乐、消费等场景化需求,在数实融合、跨界赋能中实现文化资源价值转化和利用的经济新形态。一方面,游戏经济是助力文化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势力。首先,游戏加速文化经济化,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游戏产业链具有链条长、连接广、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分工特性,从研发到发行、从硬件运行到网络运营,涉及文化产业中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文化终端生产4个中类下的10余个小类①;游戏可以对各种文化要素创造性重组,是熊彼得经济创新理论的有力注脚。其次,游戏助力经济文化化,游戏产业深度融入并赋能文化产业,驱动新业态文化经济高速增长,助力文化产业跨界融入更多外部产业,促进“文化+百业”,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游戏经济也是驱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是促进数实融合的新标杆。游戏产业的影响范围远不止文化产业。作为与数字经济中技术、资本、用户需求等关键要素高度融合的复杂生态系统,游戏通过技术创新需求、用户参与模式和生态边界的拓展,为数字经济提供新场景、打造新范式。游戏作为“虚拟消费的直接入口”和“实体消费的虚拟试验田”,能有效激活线下文化消费场景,拉动实体经济增长,连接起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将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文明的“预演空间”,游戏经济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综上,本研究认为,游戏经济是指:以游戏产业为核心,融合软硬件技术研发、IP内容制作与生产、用户消费与服务等关键要素,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与跨界综合应用,并驱动文化经济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游戏经济的三重涟漪效应与生态圈

近年来,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增长,呈现勃勃生机。游戏,已经不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是一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文化新形态,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场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更是数字经济和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游戏产业已构建起由内至外、由文化产业至外部产业的影响力,游戏经济价值已经形成紧密关联的3个圈层,形成三重“涟漪效应”:游戏及游戏关联产业的核心价值、游戏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价值、游戏对外部多元领域的赋能价值。首先,游戏及关联产业具有稳定增长的核心价值。游戏产业的核心产业边界已逐步清晰,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产业生态稳步向好。从消费侧看,中国游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经历了从萌芽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7]。2024年,国产游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销售额超过4500亿元[8]。参照国际上“游戏硬件销售额为软件1倍以上”的经验估算②,中国游戏核心产业经济规模已近万亿元。从供给侧看,游戏产业链从上游的云服务、引擎技术,到中游的游戏研发、发行、平台运营、营销推广、IP孵化与外包制作、配套服务(媒体、咨询、本地化),再到下游的IP授权改编、衍生品开发、品牌跨界合作等。在出口方面,游戏成为服务贸易中的增长亮点,中国游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连续5年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缩小贸易逆差、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比重的重要动力[9]。在就业创造方面,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统计,2020年,国内游戏行业包含直播、自媒体等从业者的宽口径就业人数已达到274.3万人[10]。这一数字还在随着小游戏等新业态成长而快速增长,仅微信小游戏平台就有超过40万开发者参与创作[11]。从游戏关联产业看,游戏硬件、电竞产业、游戏直播等取得长足增长。随着游戏品质和消费者对游戏体验要求的双向提升,游戏硬件外设,包括高端GPU、PC/主机/VR/AR设备,以及显示器、耳机、键盘、电竞椅等相关数码家居等品类销量大幅上涨。2025年一季度,国内电竞显示器出货量达258万台,同比增长56%,其中,4K分辨率高端型产品增速达71.5%[12]。2024年,国内电竞消费参与度已达86.2%[13],电竞酒店、电竞文旅等衍生业态蓬勃发展。2022年,杭州亚运会电竞赛事吸引超过3.5亿人通过电视或在线观看、5.8万人到杭州实地观赛,产生经济效益约为2.6亿元,其中,为餐饮、文化、酒旅等旅游关联产业创造的间接经济价值约1.82亿元[14]。其次,游戏对文化产业具有持续增长的驱动价值。游戏产业可以吸引优质创意、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集聚,游戏经济成为数字文化新生态中价值创造流转的关键枢纽,推动文化产业产值持续增长。体现在3个维度:①游戏IP的跨媒介开发。全球最具价值的132个IP中,游戏原始IP占比15.9%[15]。影游融合逐步深入,影游互动佳作频出,《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我的世界》电影全球票房合计超过23亿美元,迪士尼、华纳等头部企业均布局游戏业务,推动IP向年轻群体进一步拓展,《黑神话:悟空》火爆带动《西游记》传统图书热销,游戏设定集、黑胶唱片、演唱会、纪念邮票等衍生品也广受欢迎。②游戏内嵌文化内容的产业化。游戏作为复合媒介“新容器”,孵化出相对独立的产业形态,比如游戏音乐,2024年产值达3.69亿元,同比增长21.78%,远超音乐市场大盘同期增速[16];游戏音乐的线下演出规模、场次数量也在快速提升。③游戏与文旅融合的赋能增值。游戏联动文化非遗与区域文旅,激发协同效应,比如《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省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7.24%[17],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最后,游戏助力文化产业,实现对外部多元领域跨界外溢的赋能价值。“游戏+”连接起文化与千行百业,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激活空间和地域经济。2024年,全国网吧、电竞馆和电竞酒店等上网服务场所总量达到10.36万家,营收规模约900亿元[18]。大型游戏会展和电竞赛事活动,对举办城市的酒店、餐饮、商圈消费形成强力拉动。②赋能外部产业升级。源自游戏、服务游戏的图形交互与沉浸式体验、音视频协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数字交互引擎等技术,连同游戏内容资产、交互数据、体验场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工业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等领域,提供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构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促进外部产业升级,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③“游戏化思维”助力解决社会性难题。游戏重塑认知与互动模式,不仅衍生出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应用,更催生《腾讯脑力锻炼》、盛趣的《专数达》、波克医疗的《快乐视界星球》等“数字疗法”,并已获批国内医疗器械证,部分已投入临床使用,以提升视觉训练、注意力强化、认知障碍防治等领域的趣味性及有效性。综上,游戏经济是由核心经济层、关联经济层和辐射经济层所构成的一个经济生态圈。其中,核心经济层是游戏本体与直接价值创造,主要有游戏软件与内容的研发、发行、运营;关联经济层是核心价值的直接延伸和放大,主要有游戏硬件外设、电竞产业、影视动漫等IP衍生开发及周边销售等与核心业务强关联的消费业务(ToC),以及网络通信、工具服务、支付金融等企业业务(ToB);辐射经济层是游戏经济的间接影响和跨界延伸,包括文旅、泛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公益等,是游戏产业通过资源协同织就的“生态网”。其结构如图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IP衍生的活力和数字经济的扩张力,上述3个圈层的生态系统还在不断演变中。

游戏经济的主要特性

游戏经济具有巨大文化和经济价值,其发展表现为相互关联、彼此强化的4个主要特性:文化表现力、科技创新力、产业连接力、消费持续力。基于这些特性,通过软硬一体、IP拓展、电子竞技、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依托“游戏即服务(GaaS)”等商业模式创新,游戏经济正持续拓展其广度与深度。3.1 文化表现力
游戏正在促进文化影响力、包容力、覆盖力、触达力、创新力、传承力的综合提升,游戏文化,是游戏经济增长的深层动力与价值源泉,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游戏具有极强的文化表现力,带来广泛的文化认同,促进更多文化消费。从媒介演进规律看,旧媒介通常成为新媒介的内容,新媒介成为旧媒介的环境[19]。游戏是包容多样化题材类型、美学风格,融汇建筑、书法、雕塑、戏曲多种艺术成果的复合型文化新容器。游戏因贴近人性而具有天然文化亲和力,由此带来的用户规模筑牢了游戏经济基础。我国游戏用户超过6亿人,青年与中年群体构成消费主力,游戏成为打造高商业价值原创IP的强力推手。2024年1—9月,我国文娱领域营收的头部市场中,超过70%的收入由精品游戏贡献。游戏产业高度重视IP复合开发,头部游戏产品中超过半数已布局“线下活动”“实体联名”“衍生品”“音乐”等多种IP运营形式[20]。游戏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它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历史故事、艺术形式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数字化场景,极大降低了文化理解和传播门槛,也降低了文化消费门槛。大众调研数据显示,有81.6%的受访者认为在游戏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了他们的游戏体验,更有84.2%的人肯定了游戏中的文化元素具有极强吸引力。与此同时,游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通过游戏这一全球化媒介得以传播和共享,促进了全球文化生态融合与创新[21]。3.2 科技创新力游戏具有最强科技创新力、最广泛的技术应用外溢、最丰富的数实融合场景。而游戏科技,是新质生产力最为深刻的集中体现。从科技创新角度看,游戏科技,即驱动游戏研发与应用的核心技术集群,展现出极高突破式创新力[22]。面向游戏与电子通信、硬件制造等领域的行业调研显示,62%的受访者认可游戏科技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81%的受访者认同游戏促进AI技术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游戏产业高地,已成为文化新业态、科技新业态协同勃发的“科技文化双高地”,也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从技术应用角度看,游戏科技具有超强外溢价值,是典型“非竞争性”知识,可以产生不排他的积累效应[23]。游戏引擎的通用性,使其成为跨领域的“技术公地”,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加速全社会生产率提升。游戏是AI天然试验场,海量人机交互数据和经验,为AI智能体训练与机器人研发提供支持,有效促进决策智能算法演进,加速生成式AI的落地应用,为构建和验证更复杂的世界模型提供了高效平台。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游戏将成为可验证的“赛博沙盒”,为社会科学策略研究提供独特工具。从数实融合角度看,游戏科技实时交互、沉浸模拟、规模连接的核心能力,驱动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技术持续革新,推动游戏构建的文化空间不断突破虚实边界,形成技术驱动的动态互构网络。玩家的深度参与促进虚实体验的流动与交织,线上社交场景与线下实体空间相互渗透,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新型混合场域,持续激发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再生产[24]。3.3 产业连接力游戏具备最广泛的内外部产业连接能力,以产业链的结构复杂性、跨界延展性,拓展经济价值。游戏产业链条在文化领域最长且关联紧密,强大的连接能力带来强大的规模效应与协同价值,这构成了环节多元、层次丰富的产业网络。这种深度协同优化了资源配置,例如上海、成都、深圳等多个重点城市,依托高校资源建立了游戏人才基地与创意园区,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与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多个领域紧密交织,拓展了游戏经济边界。产业主体方面,头部企业持续打造精品游戏、长青游戏,加强开放性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在游戏引擎、AI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为行业生态建设奠定基础;中小企业、小微创意团队不断创新、快速迭代,形成不同规模游戏主体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产品形态方面,小游戏成为新的增长极,仅2021—2024年间,小游戏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已达182.3%[25],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关联带动互联网广告领域增长。游戏与文旅的融合是产业连接、跨界赋能价值的典范,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6]。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和社群文化能有效激发玩家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连接,成为诱发实地旅游的重要驱动力[27]。融合模式主要包括:①IP实景化,将知名游戏场景/故事转化为线下主题公园或体验项目,如《王者荣耀》与长沙文旅合作项目;②文化数字化,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历史、非遗)设计游戏内容;③技术赋能体验,运用AR/VR/MR打造虚实结合文化游览;④游戏化运营,将游戏机制(任务、成就、社交)融入景区服务设计。3.4 消费持续力游戏以可再生的自我造血机制、可信任的强社交属性、丰富协同的商业模式,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创新能力,构建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用户为本、持续运营,游戏服务有别于传统内容服务的一次性体验消费,强调持久性。消费定制化,通过增值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以提升消费者福利;弹性选择权,将消费选择权归还用户,以增强用户自主性;精品化迭代,《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秉持精品战略、打造长青品牌,持续运营10年,通过内容持续更新提升用户黏性。消费即创作,创作者经济在游戏领域得到最大化实现。从MOD文化、创意工坊,到面向用户的UGC引擎和不断成熟的AIGC技术,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与变现的能力和动力稳步提升,可以生成关卡、道具等资产,并通过平台销售获利。2024年,Roblox向开发者支付了9.2亿美元(约合66亿人民币)分成[28]。首届《元梦之星》高校游戏创意大赛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工委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指导下,汇聚全国1100多所高校1万多位参赛者的3万多份参赛作品,覆盖数字文旅、非遗文化、社会公益、知识科普等主题,提供丰富的原创资源[29]。强社交属性驱动社交网络的放大消费效应。游戏的商业模式形成从高用户基数到社群认同、再到消费延伸的正循环,带动衍生品与品牌联名消费;展会经济蓬勃发展,2025年ChinaJoy吸引超过40万人次观展,带动周边服务消费约6.61亿元[30]。参展商覆盖芯片、汽车、机器人、快消等跨行业品牌,凸显“游戏+”对年轻群体的触达力,支撑起游戏产业的经济韧性。多元商业模式互补创新,覆盖全消费需求。不同游戏商业模式之间互斥性低,共同拓展市场空间。其中,买断制产品(如3A游戏)提供高品质单次体验;服务型游戏(GaaS模式)通过持续更新内容维持长期收入;游戏内广告(IAA)模式支持小游戏贴合轻度休闲场景;功能游戏、模拟游戏满足非娱乐需求,多种模式形成协同效应。

充分释放游戏经济活力的路径建议

游戏经济作为最具活力、新质生产力特征明显的数字经济门类,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意义重大。当前,对于游戏经济的定义、产业边界和经济价值研究还刚刚起步,其对文化价值和数字经济的引领带动机制还未能清晰地予以揭示。结合国家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本研究建议在以下3个方面采取措施,充分释放游戏经济发展活力。4.1 建立健全游戏经济的研究与测算体系①制定统一的游戏经济统计标准和方法,根据国民经济分类明确统计范围、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②加强对游戏软硬件市场的监测和统计,建立涵盖游戏研发、发行、运营、硬件制造等全产业链的统计体系,全面掌握游戏产业的规模和结构。③完善游戏就业统计制度,包括对游戏企业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人员进行分类统计和监测,准确反映游戏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④加强对游戏经济乘数效应的研究,运用科学的经济模型和方法,测算游戏经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2 充分发挥游戏对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①建立游戏与其他文化产业业态间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举办行业交流活动、研讨会等,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②搭建跨行业合作平台,鼓励游戏企业与影视公司、音乐制作公司、出版机构、动漫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潜力的跨媒介产品和项目。③加强跨界主力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培育复合型人才。④加大对游戏研发相关的软硬件领域投资,持续加大对宏观产业的政策供给,驱动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和经济活力。4.3 全面释放游戏经济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①鼓励游戏企业加大教育、医疗、工业、公益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投入,开发更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游戏化产品和服务。政府可以对优秀的跨界融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打造一批标杆示范项目。②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鼓励游戏经济外溢效应释放的政策措施,如对游戏企业开展跨界融合业务给予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支持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③搭建游戏与外部产业对接平台,建立产业园区,促进游戏技术、人才、资源与其他行业的需求对接,推动游戏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④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游戏企业加强底层技术研发力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扶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发展。

结语

本研究首次将“游戏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内涵的理论概念与新兴研究领域,初步构建了其由核心层、关联层与辐射层构成的三重圈层生态,并揭示了驱动其持续增长的四大内在特性。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包括尚未系统深入游戏经济中投资、出口、消费等关键经济模块的运行机制,亦缺乏与影视经济等既有业态的对比性分析。未来,对游戏经济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该框架,基于更详实的统计测算,研究游戏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发展机制。同时,结合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更多学科与不同研究视角,剖析游戏经济为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范式重构与价值增量所带来的驱动和引领作用,以及其对人机协同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深远意义。注释:①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游戏产业链涉及的主要小类包括: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0241),互联网游戏服务(0242),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0243),互联网广告服务(0311),专业设计服务(0323),音像制品、电子和数字出版物批发零售(0413),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0450),文化投资与资产管理(0510),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0730),文化活动服务(0751),文化贸易代理服务(0755),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0953),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0954),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9012),网吧活动(9013),家用视听设备批发/零售(5137/5271),等等。②数据由毕马威咨询公司估算,游戏硬件设备销量来自IDC统计的游戏PC及笔记本、显示器销售额及英伟达、索尼、微软、任天堂等公布的高端显卡及游戏主机销售数据合计。

朱敏、胡璇:《从影游互动看IP的符号价值与文化新生态》

来源:龙之谷霸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