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学期伊始的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生气盎然。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教学楼两侧走廊的学生画作上——火箭升空、星球环绕,每一笔色彩都闪烁着他们对宇宙的想象。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手记:对宇宙的想象在这堂课闪烁
新华社记者刘祯
新学期伊始的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生气盎然。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教学楼两侧走廊的学生画作上——火箭升空、星球环绕,每一笔色彩都闪烁着他们对宇宙的想象。
23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第14场讲座在这里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李仲平以“航天逐梦,材料筑基”为主题,为600余名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课。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梦圆“天宫”;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壤,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二号任务成功发射,迈出深空探测的新一步……李仲平如数家珍,从航天材料支撑航天装备发展的角度,将我国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艰辛历程娓娓道来。
如果航天工程是一座摩天大厦,那么航天材料就是构建这座大厦的钢筋水泥。作为长期从事航天复合材料研究的专家,李仲平在讲座中没有堆砌艰深的专业术语,而是以实际问题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串联起航天材料的特性和发展趋势,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亲切可触。
航天飞行器在飞向星际、返回地球的途中,因速度惊人,舱外温度会急剧升高。因此突破热障是先进航天材料要攻克的重要难题之一。
“航天器必须穿上一层‘防热衣’,起到阻隔外部高温、突破热障的目的。‘防热衣’使用的防热材料,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耗散’掉外部热量。”说到这里,李仲平播放了一段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程途中的视频。
画面中,一个巨大的“火球”急速直下,引发阵阵惊叹。学生们腰背挺直、目光专注。不少学生手执纸笔,认真记录课件上的知识点,理解航天器穿越“火海”的密码。
“像碳纤维、气凝胶这些为航天发明的尖端材料,如今是否已经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未来想投身航天领域,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您如何评价我国航天材料技术在世界的整体水平?”
互动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学生们踊跃举手、接连发问,李仲平耐心解答、循循善诱。科学的火花在问答间悄然迸发。
“这堂讲座生动通俗,让我深刻感受到尖端科技的魅力。”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八年级学生孙启航说。
讲座结束后,记者注意到,不少学生还聚在一起热烈讨论。那一张张稚嫩却坚定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的渴望。对他们来说,这场科普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种子的撒播。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从海洋气候变化,到人工智能,再到新能源汽车,“委员科学讲堂”紧扣时代前沿议题,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大众听得懂的知识。
在这个科普教育平台上,广大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科普为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正如李仲平在讲座结尾时表达的深切期盼:“希望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航天,在不远的将来你们之中也许就会出现中国航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谱写航天梦托举强国梦的新篇章。”
宇宙的每一处奥秘,都在呼唤年轻一代探索的脚步。或许,今天在少年心中种下的这颗种子,未来会成长为支撑中国航天事业的参天大树。(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