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没明说的3条为官之道:唐朝官员照做,仕途30年不栽跟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21:00 1

摘要:他曾两度拜相,诗写得冠绝一时,平定过叛乱,可一辈子三次被贬,最后忧愤交加,咽了气。

前言

唐朝开元二十八年,才华横溢的张说死了,58岁,死在被贬的路上。

他曾两度拜相,诗写得冠绝一时,平定过叛乱,可一辈子三次被贬,最后忧愤交加,咽了气。

同一时期,还有个叫贾耽的官员,看着不起眼,没什么“惊天政绩”,却从玄宗朝活到宪宗朝,历经六朝,官越做越稳,76岁时在宰相任上善终,仕途整整30年没栽过跟头。

这事儿搁当时就有人纳闷:为啥张说这样的“天才”挡不住风波,贾耽这般“平庸”却能稳坐几十年?

后来翻《资治通鉴》才发现,司马光写史从不直接说“为官要怎样”,却在记唐朝官员起落时,悄悄把3条“生存逻辑”埋进了字缝里。

那些照着做的,大多仕途安稳;没看懂的,早早就栽了跟头。

一、藏拙道:功高不居,过不推诿——郭子仪为啥没被皇帝收拾?

先说个《资治通鉴》里没明说,但细想全是门道的事: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收复两京,军功第一,按说最该被皇帝猜忌,可唐代宗不仅没收拾他,还对他格外信任。

为啥?《资治通鉴·唐纪》里记了件小事:郭子仪回京复命,一进门就把兵权交了,说“天下已定,臣的兵符该还给陛下了”。

代宗假意挽留,他当场磕头:“臣老了,再握兵权,怕误了国家大事。”

更绝的是,后来宦官鱼朝恩故意挖了他家祖坟,郭子仪知道后,不仅没闹,反而进宫谢罪:“臣带兵多年,手下士兵也挖过别人的坟,这是天谴,不是鱼公公的错。”

这话一出口,代宗彻底放了心——这人连祖坟被挖都不记恨,还会反我?

反观另一个将领封常清,就没懂这个理。

他刚到潼关守关,就给唐玄宗写奏折,拍着胸脯说:“臣到了东京,开仓库募兵,拿根马鞭子就能把安禄山的头砍来献陛下!”

结果打了败仗,唐玄宗立马翻脸,直接赐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他“言过其实”,其实就是暗指:太露锋芒,早晚出事。

贾耽也把“藏拙”玩得明白。

他花17年修了《海内华夷图》,比当时的地图精细十倍,完成后却在奏折里只字不提自己,全说“这是百官帮忙,陛下英明才成的”。

有人劝他“该说说自己的功劳”,他笑:“地图是给国家用的,不是给我换官的。”

还有一回,他被政敌诬陷“勾结藩镇”,唐德宗召他问话,他不辩解,只说“臣老了,要是陛下觉得我不行,就换个年轻人吧”。

结果德宗反而觉得他坦荡,转头把诬陷他的人罢了官。

这就是《资治通鉴》藏的“藏拙道”:不是真笨,是不抢风头,不辩冤枉。

功高了就退一步,被冤了就忍一时,皇帝不猜忌,同僚不嫉妒,自然能稳。

贾耽修图不居功、被冤不辩解,正是把郭子仪的“藏拙”用到了实处,这才让他在玄宗到宪宗的朝堂里,没被猜忌绊住脚。

二、平衡道:不陷派系,不废人事——裴度怎么在牛李党争里全身而退?

唐朝中晚期,牛僧孺和李德裕两派斗了40年,史称“牛李党争”。

只要卷进去的官员,非贬即死,唯独裴度,两边都不得罪,还能稳稳当宰相。

《资治通鉴》里记他:李德裕当政时,要打压牛党官员,裴度站出来说“官员好坏看本事,不是看党派”,保下了好几个牛党里会治民的人;

后来牛僧孺掌权,想把李党全赶走,裴度又上书“这些人会打仗,留着能防藩镇”,又保下一批李党将领。

有人骂他“和稀泥”,他却说“官是为国家当的,不是为派系当的”。

牛李两派的宴请,他从不参加,朝堂上只论事,不管谁提的建议,对国家好就支持,不好就反对。

对比牛党里的杨嗣复,就差太远了。

他当宰相时,选官只看“是不是自己人”,甚至改科举名次,把牛党的人往前排。

结果唐文宗查出后,直接把他贬到潮州,最后病死在那儿。

司马光骂他“以私废公”,就是说他陷进派系里,迟早垮台。

贾耽在这方面也学得像。

他在朝中时,牛李两派都想拉他,派来的人他都见,但只谈公事,不谈党派。

有人问他“到底站哪边”,他指了指朝堂上的“公正”匾额:“我就站这儿。”

党争最凶的时候,他主动申请去地方做官,避开京城的漩涡。

等党争缓和了,皇帝又把他召回来当宰相。

就这么“进可掌权,退可避祸”,熬走了一茬又一茬官员,自己却始终稳当。

这就是第二条“平衡道”:不沾派系,不偏不倚。

不管谁掌权,只看事情对不对,不看是谁提的。

不卷进斗争,自然就不会被斗争牵连。

和裴度一样,贾耽不沾派系、主动避祸,在牛李党争的漩涡外稳稳站着,这才熬走了一茬又一茬官员。

三、务实道:不问虚名,只解民忧——陆贽怎么敢反驳皇帝还升官?

唐德宗时期,朝政乱糟糟,不少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天天上“祥瑞奏折”:“某地长出灵芝了”“某处有凤凰停留”,就陆贽不写这些虚的,专写“减赋税”“修水利”的奏折,甚至敢当面怼德宗。

有一回,德宗想追讨藩镇之前欠的税,说“能凑不少钱”,陆贽当场反驳:“藩镇的税本来就重,再追讨,百姓活不下去就会造反。

陛下要的是民心,不是这点钱。”

德宗气得脸都白了,陆贽还接着说:“臣要是怕得罪陛下不说,就是害了国家。”

《资治通鉴》里记了他更胆大的事:他在陕州当官时,遇上旱灾,百姓没饭吃,他不等朝廷批复,直接打开官仓放粮。

手下劝他“先请示,免得被治罪”,他说“百姓快饿死了,等批复就晚了,罪我一个人,救全城人,值!”

后来德宗知道了,不仅没罚他,反而升他为宰相。

为啥?因为百姓都念着陆贽的好,德宗也明白:得民心的官,才是好官。

反观当时的宰相卢杞,就净干虚事。

他为了让德宗开心,建议加征“间架税”(收房屋税)和“除陌钱”(收商业税),还说“这样朝廷就有钱了”。

结果税一加,百姓怨声载道,最后引发朱泚叛乱,卢杞被贬到外地,死在那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骂他“以虚名惑上,以苛政害民”,就是说他只图表面好看,不管百姓死活,早晚惹祸。

贾耽也一直守着“务实”的规矩。

他当山南东道节度使时,不建豪华府衙,把钱全用在修桥铺路、加固河堤上。

有人说“建府衙能显气派”,他说“气派不能让百姓过好日子,桥路能”。

后来当地闹水灾,因为河堤修得牢,百姓没受太大损失,唐宪宗专门下旨夸他“懂治民之本”。

这就是第三条“务实道”:不搞面子工程,不图虚名,只解决百姓的真问题。

百姓满意,皇帝自然信任,仕途也就稳了。

陆贽务实为民获信任,贾耽修桥铺路得民心,两人都懂:百姓记着的官,皇帝才会留着。

四、这3条“没明说的道”,为啥能保30年仕途不倒?

其实这3条道,正好对应了唐朝官员最容易栽跟头的3个坑:

第一个坑是“君主猜忌”。

唐朝皇帝最怕官员“功高震主”,郭子仪、贾耽藏拙,主动让权,就是避开这个坑;

封常清太露锋芒,自然被皇帝收拾。

第二个坑是“派系斗争”。

牛李党争40年,多少官员被卷进去毁了前程,裴度、贾耽不沾派系,只论公事,就躲过去了;

杨嗣复党同伐异,早晚垮台。

第三个坑是“民怨反噬”。

官员要是只讨好皇帝,不管百姓,早晚引发民变,卢杞加苛税就是例子;

陆贽、贾耽解民忧,得民心,自然能稳。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本来就是想让后人从历史里学“稳”的道理。

对官员来说,不折腾、不冒进、不结党,守住这3条道,朝廷稳定了,自己的仕途自然也就稳了。

就像贾耽,一辈子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凭着这3条道,历经六朝不倒。

他死的时候,宪宗皇帝哭着说“少了个能办事的好官”,百姓也自发给他立碑,这就是“稳”的本事。

五、结尾

《资治通鉴》里记了那么多唐朝官员,那些仕途30年没栽跟头的,不是多会“来事”,而是守住了“藏拙、平衡、务实”这3条道。

司马光没明说,是因为这些道,本来就不是“权谋术”,而是“做官的本分”。

功高了不居功,有错了不推诿,是本分;

不结党营私,只论公事对错,是本分;

不图虚名,只解民忧,更是本分。

守住本分,不管朝堂怎么变,皇帝怎么换,都能立得住。

最后说句实在话:“术”能让你赢一时,“道”能让你稳一世。

唐朝那些官员的故事,早把这个理写透了。

你觉得唐朝官员里,谁的“稳仕招”最实在?

是郭子仪“祖坟被挖不记恨”的藏拙,裴度“不沾派系”的平衡,还是陆贽“敢怼皇帝”的务实?

评论区说说你最佩服的那个!​​​​​​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2009年版)

2.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2015年版)

3. 吴宗国《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5. 吕思勉《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